時間:2024年10月25日(五)10:00-10:15(臺北時間 GMT+8)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11 樓排練場 1
致詞者:
王文儀(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
余德莎 Theresa Hümmer(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院長)
臺德2024表演藝術國際論壇─兒童及青少年劇場發展的創新與研究
臺德2024表演藝術國際論壇─兒童及青少年劇場發展的創新與研究
Deutsch-Taiwanisches Symposium zum Theater für Junges Publikum
2024年10月,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北藝中心)與台北歌德學院(Goethe-Institut Taipei)將共同舉辦首次的臺德表演藝術國際論壇─兒童及青少年劇場發展的創新與研究。
德國兒童及青少年劇場在過去二十年來已成為德國劇場界獨立、極具創意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臺灣劇場界與教育界多年以來也持續致力推動青少年藝術教育。例如,北藝中心至2024年已舉辦了25屆的「臺北兒童藝術節」。此外,北藝中心近年來也積極為青少年觀眾推出劇場作品。透過「夏日瘋劇場」計畫,青少年有機會實際參與戲劇工作,親身感受劇場魅力。
今年在「臺北兒童藝術節」慶祝25屆之際,北藝中心與台北歌德學院共同籌備10月24日至27日舉行的論壇活動。這次論壇聚焦年少觀眾,主題從文化政策到藝術創作,從空間打造到特色體驗,均為劇場界重視的議題,更是劇場界希望為兒童和青少年觀眾做出更多貢獻的領域。
北藝中心以「Open for All to See a Wider World」為理念,與民眾一起親近劇場,探索更寬廣的新世界。對於這樣的理念,台北歌德學院也深表認同。透過本次論壇,所有對此主題感興趣的民眾,將有機會聆聽來自臺德兩地創作者及專業人士的分享,並透過實際案例,學習他們的經驗和知識。
DAY1 10/25(五)
10:00-10:15|開幕致詞
10:15-10:50|專題演講|德國青少年劇場的體制、政治框架與當代美學趨勢
德國的青少年劇場是一種專屬於兒童及青少年的獨立藝術形式,已經在社會和政治上獲得認可,並在過去三十年間逐漸成為德國劇場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其組織形式還是資金模式,德國的兒童及青少年劇場與其藝術表達形式、主題和劇場作品一樣,都是豐富多樣的。這一現狀是兒童及青少年劇場藝術家們長期進行文化和青年政策爭取的結果,目的是取得社會認同、穩定及連續的資金支持。
在本場演講中,將會介紹從德國兒童及青少年劇場的起源歷史,到當前的藝術趨勢及劇場教育的發展狀況。在探討其制度構成的同時,我也將分析和呈現該劇場形式在文化和青年政策中的合法化策略,這些策略聚焦於兒童和青少年享有文化參與的權利。
在此背景下,我將介紹ASSITEJ德國分會作為德國兒童及青少年劇場協會和網絡的作用,以及德國聯邦共和國兒童及青少年劇場中心的任務和工作,該中心是由聯邦政府資助的兒童及青少年劇場發展的專業機構。
時間:2024年10月25日(五)10:15-10:50 (臺北時間 GMT+8)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11 樓排練場 1
講者:格德.陶博 (Gerd Taube)
講者介紹:
格德.陶博 (Gerd Taube)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兒童與青少年劇場中心總監
格德.陶博 (Gerd Taube) 教授是劇場研究者,自1997年起擔任位於法蘭克福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兒童與青少年劇場中心(Kinder- und Jugendtheaterzentrum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總監,與柏林的全國年少觀眾劇場雙年展「拭目以待!」(AUGENBLICK MAL! )藝術總監。他是法蘭克福歌德大學(Goethe Universität, Frankfurt am Main)青少年書籍研究系的榮譽教授,教學領域為兒童與青少年劇場的理論和歷史,以及給兒童與青少年的戲劇文學。2009年至2018年,他擔任聯邦兒童與青少年文化教育協會(BKJ)主席。著作包括關於偶戲、給年少觀眾的劇場、青少年戲劇與文化教育方面的書籍、雜誌及文章。
11:05-11:40|專題演講 |臺灣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的奇蹟
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完成了臺灣所有鄉鎮兩輪的巡迴演出,18年間在全臺368個鄉鎮市區,每一個鄉鎮的戶外廣場架起舞台,累積共超過16萬人/團體捐款,促成了777場演出,超過 160萬名觀眾參與。
在每一個鄉鎮架設起專業的劇場設備,每一筆捐款的背後都有不同的情感故事,臺灣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如何克服各種困難,完成偏鄉孩子踏出藝術「第一哩路」的夢想…。
時間:2024年10月25日(五)11:05-11:40 (臺北時間 GMT+8)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11 樓排練場 1
講者:任建誠
講者介紹:
任建誠|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1990年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
1995年 法國第三大學戲劇系肄業
2018年 臺灣大學/復旦大學EMBA畢業
陰錯陽差學習了戲劇,卻因為喜歡小孩從事兒童戲劇工作至今36年,是紙風車劇團的創團元老。
於紙風車劇團曾經擔任:導演、編劇、演員、兒童戲劇活動講師、舞台設計、舞台監督、活動企劃、行銷、文宣、團長…等工作。
執行策畫各項藝術教育的推廣活動及大型活動,包含:文建會「兒童戲劇推廣計畫」總策畫、「青少年戲劇活動推廣計畫」計畫主持人、策畫執行「紙風車格列佛人體藝術探索館」、「紙風車恐龍藝術探索館」、「紙風車臺灣動物昆蟲創意展」…等活動、「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副總統就職慶祝晚會」執行導演、「總統府跨年晚會-國家兩廳院廣場/歡樂迷宮」製作人…等。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策劃各項藝術公益活動:孩子的第一哩路「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紙風車青少年反毒戲劇工程」、「卡車藝術工程」。
13:30-15:10|對 談 |兒童及青少年劇場的文本與製作
面對兒童觀眾以及青少年參與的劇場作品,從主題、文本、角色、對話語言,到節奏與視覺創造,是否有什麼關鍵的不同?
時間:2024年10月25日(五)13:30-15:10 (臺北時間 GMT+8)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11 樓排練場 1
主持人:徐琬瑩
與談人:漢娜.畢德曼 (Hannah Biedermann) 、魯茲.胡伯納 (Lutz Hübner) 、呂毅新、林奕君
講者介紹:
徐琬瑩|如果兒童劇團創作總監
1989年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後,遠赴美國東密西根大學研究兒童與青少年劇場,獲頒碩士學位。回到台灣後就積極投入台灣的兒童劇場領域工作,在台灣知名的如果兒童劇團擔任藝術總監超過20年,同時也在台灣的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等知名學府擔任助理教授。
透過工作坊、兒童劇課程設計、出版兒童劇專業書籍等計畫,長期耕耘台灣兒童劇場。除了多次策展國際兒童藝術節之外,也多次參與與國際兒童劇接軌的活動,足跡遍佈亞洲、美洲、非洲與歐洲各國。
導演作品超過30齣,其中的「豬探長推理故事系列作品」深受兒童與家長喜愛。橫跨劇場演出、線上劇場、Podcast等平台。在如果兒童劇團除了擔任導演,同時也參與編劇工作,有超過數十齣的作品,曾赴世界與台灣各地巡迴演出!除此之外,也投身兒童戲劇教育工作。目前是國家戲劇院「藝童PLAY」的課程設計及戲劇課程顧問。
漢娜.畢德曼 (Hannah Biedermann) |獨立導演和表演者,劇場集體創作體pulk fiktion創辦人
漢娜.畢德曼 (Hannah Biedermann) 是獨立導演和表演者。在德國希德斯海姆大學的展演藝術(szenische Künste)後,她為兒童與青少年發展超越傳統敘事之操演性與互動的形式。她的作品多數是發展型的,總是圍繞著一個與社會相關的提問,並在劇場空間裡找尋協商的策略。2007年,她成立了自己的集體創作劇團—群屬虛構(pulk fiktion),其作品多次受邀參加各種藝術節,並獲得多個獎項的肯定。此外,她也在波鴻市立劇院(Schauspielhaus Bochum)、杜賽朵夫市立劇院(Schauspielhaus Düsseldorf)、曼海姆國家劇院(Nationaltheater Mannheim)、斯圖加特少年劇團(Junges Ensemble Stuttgart)、巴賽爾少年劇院(junges Theater Basel)等地執導。2017年,她獲得浮士德劇場獎中的兒童與青少年劇場最佳導演獎,並在2023年獲國際兒童青少年戲劇與表演藝術協會(ASSITEJ)在給年少觀眾之劇場領域的特別貢獻獎。
魯茲.胡伯納 (Lutz Hübner)|獨立作家與導演
魯茲.胡伯納 (Lutz Hübner),1964生於海爾布隆,大學在明斯特攻讀德文、哲學和社會學。1986年,他在薩爾布魯肯的薩爾邦學院開始接受演員訓練。1990至1996年間,他從事表演與導演的工作。1996起,他成為獨立作家與導演。他編寫劇本,包括青少年劇場、歌劇和電影劇本。自一九九零年代末期起,他就是作品最常被演出的劇作家之一。2001年,他與Sarah Nemitz共同創作。他們的作品曾多次獲獎,包括國際兒童青少年戲劇與表演藝術協會(ASSITEJ)榮譽獎、法蘭克福作家基金會(Frankfurter Autorenstiftung)獎,以及巴伐利亞電影獎(bayrischer Filmpreis)。他們的作品多次被翻譯,並在世界各地演出。
呂毅新|影響‧新劇場藝術總監
影響‧新劇場團長與藝術總監,成功大學台文系副教授級專家。東密西根大學應用戲劇/兒童青少年劇場碩士(MFA)、蒙大拿大學戲劇碩士(MA)。作品富有啟發與詩意,擅長口述歷史劇場、兒童與青少年劇場與文史跨界演出,積極推動文化平權、藝術共融與青年藝術家培育。為「十六歲正青春藝術節」、「青少年扮戲」、「女性生命史演繹應用」等計畫主持人。近期作品有《HELLO HALO!食飽未》、《女子戲.流轉歲月》、《老皮箱》、《聽見》、《百年催生》等。
林奕君|安徒生和莫札特的創意執行長
曾任職於英國 FluteWise,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曾任教/客座指導,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文化大學音樂系,東華大學音樂系,政治大學創意實驗室。
2013~2017 AMDA 紐約音樂劇學校共同推動台北、高雄、上海(文化廣場、話劇中心)、北京 (天橋藝術中心)音樂劇大師班
2017 年受邀擔任韓國文化觀光部主辦的K-Musical Road Show海外評委
具有中樂、西樂的音樂專業背景,同時在跨領域大型演出及跨國音樂劇合作與製作方面擁有豐富經驗。 為了推動台灣增加藝文表演藝術的欣賞人口,長期致力於家庭音樂劇、以及音樂劇人才培訓,為台灣的娛樂創造新的選擇。
音樂劇製作作品(2013-2024):《綠野仙蹤》(RSC授權)、《沙發裡的黑洞!》、《小太陽音樂劇》、《恐龍復活了》、《我的媽媽是ENY》、《屋頂動物園》、《重返熱蘭遮》
沉浸式 5G 劇場作品:《小王子》、《屋頂動物園》
授權中文製作:《粉紅豬小妹》、《寶寶鯊魚》、《好餓的毛毛蟲》
其他製作: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客家義民戰爭》戶外景觀劇場製作人。為桃園市文化局製作《大溪大喜—慶公生》。國家戲劇院《老師的秘密基地》製作人,台北客家嘉年華表演策展人,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高雄市立交響樂團教育音樂會製作人。
15:30-17:10|對 談 |兒童及青少年劇場的藝術節策畫
規劃兒童及青少年劇場的藝術節時,該如何選擇主題、設定目標觀眾、議題探討的方向和價值觀的傳達?
時間:2024年10月25日(五)15:30-17:10 (臺北時間 GMT+8)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11 樓排練場 1
主持人:耿一偉
與談人:格德.陶博 (Gerd Taube) 、安卓.瑪莉亞.艾歐 (Andrea Maria Erl) 、汪兆謙、余浩瑋
講者介紹:
耿一偉|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2023歌德獎章得主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曾任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2012-2017),桃園鐵玫瑰藝術節策展人(2018-2022)。2017年獲德國在台協會頒發德台友誼獎章,2019年獲頒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2023年獲頒歌德獎章,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官方榮譽獎章,也是德國外交文化政策中最重要的獎項。目前他也是2023-2024年台南藝術節策展人。2020年,他也擔任北美館展覽《藍天之下: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的聯合策展人。
格德.陶博 (Gerd Taube)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兒童與青少年劇場中心總監
格德.陶博 (Gerd Taube) 教授是劇場研究者,自1997年起擔任位於法蘭克福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兒童與青少年劇場中心(Kinder- und Jugendtheaterzentrum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總監,與柏林的全國年少觀眾劇場雙年展「拭目以待!」(AUGENBLICK MAL! )藝術總監。他是法蘭克福歌德大學(Goethe Universität, Frankfurt am Main)青少年書籍研究系的榮譽教授,教學領域為兒童與青少年劇場的理論和歷史,以及給兒童與青少年的戲劇文學。2009年至2018年,他擔任聯邦兒童與青少年文化教育協會(BKJ)主席。著作包括關於偶戲、給年少觀眾的劇場、青少年戲劇與文化教育方面的書籍、雜誌及文章。
安卓.瑪莉亞.艾歐 (Andrea Maria Erl) |歐洲-巴伐利亞兒童戲劇節「珍奇櫥窗」(panoptikum)藝術總監
安卓.瑪莉亞.艾歐 (Andrea Maria Erl) 自1994年擔任紐倫堡胡說劇院(Theater Mummpitz)的藝術總監暨導演,並自2000年起擔任兩年一度的歐洲-巴伐利亞兒童戲劇節 「珍奇櫥窗」(panoptikum)的藝術總監。此外,她長期活躍於文化政治領域,參與多個促進專業兒童與青少年劇場之全國和國際協會。她是紐倫堡教育諮詢委員會的成員,自2009年起負責第一屆紐倫堡文化背包(Nürnberger Kulturrucksack)以及自2019/2020起的發展計劃「胡說上學趣」(Mummpitz macht Schule. Klasse)之策畫與管理。2022年,她接下與比利時中央車站、雷根斯堡AdDK,及胡說劇院合作,為期三年之邱比特計畫「回憶」(Memories)的藝術總監。
自2022年起,她也是表演藝術基金(Fonds darstellende Künste)的董事。
汪兆謙|阮劇團藝術總監
阮劇團創辦⼈暨藝術總監。同時也是位於嘉義的劇場「新嘉義座」創辦⼈。
• 2019-20 嘉義縣⽂化基⾦會 董事
• 2021 天下雜誌⼆⼗⼤未來領袖
• 2021-22 國家兩廳院駐館藝術家
• 2023 嘉義⽂化獎新⼈獎
⼤學時期返鄉創立阮劇團,並率領劇團進駐於嘉義縣表演藝術中⼼,以劇場為基地,長年於嘉義地區進⾏戲劇創作與推廣扎根⼯作。近年致⼒於創作「新時代的台語劇」: 揉合地⽅⽂化特質,有別於都會視野,創作具有台灣南⽅特⾊與觀點的戲劇。率領劇團每年度推出新編原創之台語作品。以「常⺠⽂化」為核⼼創作主軸,探索「常⺠⽂化與現代劇場」接軌之可能性,對內深化⺠間⽥野調查、對外亦積極思考、實踐著,表演藝術如何更積極地走向⺠眾,與社會及世界接軌。
余浩瑋|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盟主
青藝盟創辦人余浩瑋於2000年踏入劇場領域,2006年創立「青藝盟(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接手辦理「花樣戲劇節」至今已屆 24年,花樣最重要的意義不只是孕育人才而是陪著青少年找到自己,並理解自己、別人與社會之間的角色關係,繼而能夠擁有信念也去給自己承諾。
2014年開始接觸特殊境遇的風箏少年們,啟動「風箏計畫」至今,已透過戲劇教育協助中介學校的中輟率下降、升學率提高到 100%,藝術能讓這些特殊境遇青少年看見不一樣的選擇,若能因此帶回一個可能走偏的青少年,也省下了可能發生的社會成本。
2022年啟動「牽風箏的人-全國中介學校戲劇教育輔導支持陪伴計畫」,希望分享專業並培育出更多牽風箏的人,陪伴每個需要被承接的青春靈魂。2024年全台灣已有八所中介學校的孩子每個禮拜都能上到一堂由牽風箏的人帶來的戲劇課。
青藝盟的行動串接起社會各界資源,邀請企業一起來支持將劇場應用結合戲劇教育的陪伴,為每個相遇的青少年的心中種下一個永續的種子,讓永續的概念與精神和能透過藝術及教育的結合傳承給下一代,國家的未來由青少年決定, 一起打造一個更好的台灣。
19:00-19:40|表演節目|《聲音的線條》*本場次演出結束後有30分鐘演後座談
時間:2024年10月25日(五)19:00-19:40 (臺北時間 GMT+8)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11 樓排練場 2
小小孩的音樂劇場
給2歲以上的眼睛和耳朵探索的線條、形狀、奇想和歌唱
一條細細的線出現了,從一個表演者身上長到另一個表演者身上。
細線會唱歌搖擺,還會呼嚕嚕,咕咕叫、叮叮響。
它發出的聲音吸引大家來玩,
織成網,山川、湖泊和動物也出現了。
所有一切都有自己的旋律――屬於自己的聲音。
又出現了一條線――我們等著瞧!
©Alexander Gonschior
《聲音的線條》 (Klangfäden) 以輕盈、詩意的手法探索形狀和圖像。這些圖像在歌聲中找到音樂上的直接對應,因而可以用眼睛和耳朵來感知。爵士歌手Mette Nadja Hansen的現場演唱讓演出更加豐富,編織出令人驚奇、不斷變化的形狀與聲響。一段幾乎沒有語言的魔法時光。
演出時間:30 分鐘 (演後有10分鐘與小朋友互動時間)
概念:Martina Couturier
台北場演出:Mette Nadja Hansen, Brittanie Brown
導演:Christiane Mahlhelm, Petra Albersmann, Cinira Macedo, Anna Rosenfelder
服裝:Adelheid Wieser
導演助理:Victoria Kreiner
庫圖里耶劇團 (Theater Couturier)
瑪汀娜•庫圖里耶 (Martina Couturier) 是柏林的演員、操偶師和導演。自2008年起,她發展自己搭配現場音樂演出的兒童劇,並獲邀至各國際藝術節。庫圖里耶運用多樣的藝術創作可能來講述動人的小故事。這個特殊的製作,展現了她在「給小小孩的音樂劇場」這個類型中發展出來的獨特劇場語彙,詩意、充滿音樂性和圖像。
DAY2 10/26(六)
10:00-12:00|案例分享 |兒童及青少年劇場的共融實踐
共融的意義是不排除任何人。兒童及青少年劇場中,如何確保劇場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包容性,包括活動場地和藝術創作方面?
時間:2024年10月26日(六)10:00-12:00 (臺北時間 GMT+8)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11 樓排練場 1
主持人:劉怡汝
分享者:夏洛特.費佛 (Charlotte Pfeifer) 、迪克藍.赫爾利 (Declan Hurley) 、左涵潔、王珩
講者介紹:
劉怡汝|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
現任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曾任兩廳院主任室秘書、副總監及代理藝術總監,參與推動兩廳院法人化與組織改造等多項工程。曾於臺灣多個表演藝術團隊及教育機構任職,含雲門舞集、擊樂文教基金會、台北市藝術管理學會,臺北藝術大學等。也投入公關媒體領域,為國內少數橫跨「產、官、學」經歷之藝術經理人。
夏洛特.費佛 (Charlotte Pfeifer) |導演、表演者、製作人與作家
夏洛特.費佛 (Charlotte Pfeifer)(1976年生於漢堡)是一名導演、表演者、製作人與作家。她的創作關注在於藉藝術、音樂、廣播劇和劇場表演的互動,拓展舞台情境,也包括在公共空間/戶外的表演。
她畢業於漢堡戲劇學校(Schule für Schauspiel Hamburg),並曾在漢堡大學攻讀德國文學和哲學。
費佛發展自己的演出:單人表演、和大型團體,或是和夢想機(Traummaschine Inc.)合作,有時擔任其他導演的表演者,在漢堡、慕尼黑、杜賽朵夫、柏林和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邦等地演出。
定期合作對象包括:Pascal Fuhlbrügge (Erneuerbare Energien und Traummaschine Inc.), Sibylle Peters (Geheimagentur und Fundus Theater/theatre of research), Kulturagent:innen Hamburg, MeineDamenUndHerren (inclusives Theater-Ensemble in Hamburg) 以及kirschkern Compes & Co, frauenundfiktion, rotemeierei。
她的演出計畫PMS-Lounge獲2018年「獨立最重要藝術節」(Hauptsache Frei-Festival)的觀眾獎與評審獎。該作品並曾受邀至「驅動」藝術節(Impulse Festival),以及柏林的「表演藝術與朋友藝術節」(Performing Arts & Friends Festival)。
由費佛和Martina Vermaaten執導的 "Jetzt bestimmeich!" 受邀至柏林「拭目以待!」(AUGENBLICK MAL! )藝術節演出。
她與其另一個自我「Boy H. Werner」曾獲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邦教育研究與文化部的兩年計畫補助Grenzen und Ambivalenzen – Die Dithmarscher Botschaft。
她自己,或與跨域藝術團體夢想機製作兒童劇或廣播劇,作品包括:Die Traummaschine (2013)、Arbeiten Gehen (2015)、Die katastrophale Johanna (2017) 和 Meerschwein GbR (2017)、Kids Carraldo (2018)、Musik aus dem Totenreich (2018)、Die Wizards von Wiss (2018)、O,Twist (2019)、Hirn der Finsternis (2020), QR碼的遊走式演出Erkundungsgang ins Hirn der Finsternis (2021), Happs! (2021), Deathmarschen (2022)、Die Beute (2022)、Seestück (2023)、skills&dreams (2024) . Arbeiten gehen受邀至北德的兒童劇場「迎風起」(Hart am Wind)藝術節演出,Hirn der Finsternis受邀至「獨立最重要藝術節」演出。
夢想機關於水這個基本資源的發展型作品Was anziehen – Spiel mit Texten und Textilien,在獲得漢堡文化局的三年資助後,又得到再三年的資助。
該創作集合於2022年獲得慕尼黑的劇場資助獎。
www.charlottepfeifer.net
http://traummaschineinc.net/
https://rotemeierei.blogspot.com/
迪克藍.赫爾利 (Declan Hurley) |表演團體「像這樣的人」(Leute wie die)成員
迪克藍.赫爾利 (Declan Hurley),1986生於都柏林,曾在當地的國立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媒體美術系就讀。他自大學期間開始在劇場中進行錄像創作。自2011年起,他居住於柏林,並以獨立創作者身分在少年杜賽朵夫劇院(Jungen Schauspielhaus Düsseldorf)、漢諾威國立劇院(Staatstheater Hannover)、曼海姆國家劇院(Nationaltheater Mannheim)、柏林光芒劇院(Theater Strahl Berlin)、杜賽朵夫FFT劇院(FFT Düsseldorf)和波鴻劇場礦區(Theaterrevier Bochum)工作。他與導演瑪娜(Wera Mahne)密切合作。兩人是集體創作表演團體「像這樣的人」(Leute wie die)的成員。該團由聽得見和聽不見的人組成,共同探索多語言劇場在藝術創作上的可能。他們自2014年起為年少觀眾創作。下一部作品Schattenkompass(暫定標題)將在2024年11月於柏林首演。
左涵潔|両両製造聚團藝術總監
從小跳舞,長大做劇場;當了媽之後,帶著女兒和兒子,一起在劇場中尋找更多創造的可能。
2003年加入稻草人現代舞蹈團擔任表演者,自2009年陸續發表編舞作品;2007年一腳踏入執行製作與節目策畫的領域,深深被從無到有的創造歷程給吸引著。2015年有了第一個小孩,也因為帶著寶寶進出排練場與劇場一起工作,逐漸發展出「寶寶劇場」的基礎樣貌。
2016年文化部藝術新秀補助,創作了專屬0-2歲的寶寶劇場作品《我們需要一朵花》;2018年獲得 Contakids 國際師資認證,並於高雄總圖舉辦「寶寶劇場國際交流計畫」;2019年發表theater for young audience新作《H2O》,將關注對象延伸至0-6歲;
2020年與詹沛琪、廖苑喻共同發起「台灣寶寶劇場藝術家平台」計畫;
2022年獲選成為日本ASIAN TYA NETWORK的參與藝術家;策畫《小孩筆記-身體是我的搭檔》藝術計畫,與18位6-10歲孩子一起共創完成的舞蹈演出:第三個theater for young audience作品《一字一世界》於台北華山親子表藝節首演,並獲選為該年度愛丁堡藝穗節台灣季演出節目之一;
持續在嬰幼兒與親子家庭的藝術實踐上努力!
王珩|編舞者、導演、教學者、表演者
現專注於肢體田野計畫並編導肢體紀錄劇場,並與複象公場、大可創藝、君舞蹈劇場、組合語言舞團等多個劇場合作。作品有2019年入選臺北藝穗節思劇場場地自主節目《我們在此出發》、2020受桃園傑出演藝團隊邀請之演出《跳針》、2021於桃園鐵玫瑰藝術節綠洲計畫發表《四季》,該計畫演出亦獲台北故宮秋天藝術節、艋舺國際舞蹈節、新竹光臨藝術節邀演。2021始與大可創藝合作發展寶寶劇場與聽障舞蹈計畫。寶寶劇場推出作品《寶寶音浪》並於新北市府中十五、桃園市立圖書館、遠傳電信、屏東演藝廳演出。聽障舞蹈計畫與聾人藝術家林靖嵐合作作品《我們在安靜中跳舞》於樹林演藝廳、府中十五、人權藝術節、麻豆總爺藝文中心、桃園展演中心演出。2023年再與工研院與CLab合作《Feel Together 一場尋找共感的練習》聲音轉化震動背心研發。2024始擔任聾人劇團【众月藝創所】藝術主理人,並持續製作新作與聽聾共融推廣課程。
13:10-14:50|對 談 |兒童及青少年的劇場空間與經營
如何打造兒童及青少年樂於親近的劇場空間?與談人將針對包括空間設計及建造、經營思維與策略、藝術啟發與參與等多線進行討論。
時間:2024年10月26日(六)13:10-14:50 (臺北時間 GMT+8)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11 樓排練場 1
主持人:王文儀
與談人:蒂娜.俞可 (Tina Jücker) 、克莉絲汀娜.舒兒茲 (Christina Schulz) 、王俊傑、簡文彬
講者介紹:
王文儀|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
國立清華大學音樂學系教授,現借調任職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
1991年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劇場管理藝術碩士及教育行政碩士,專長為劇院經營管理、演出策劃製作、文化政策研究,以及國際跨域連結。
曾任臺中國家歌劇院首任藝術總監,以獨到藝術眼光與專業營運體制,開創國內藝術劇場經營新里程碑;任臺北藝術節期間,成為臺灣唯一同時策劃臺北藝術節、兒童藝術節、及藝穗節的藝術行政總監;於新舞臺期間,配合林懷民老師開創「新舞臺‧新舞風」現代舞系列演出,開啟設計、文創界接觸當代舞蹈風氣。任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期間,邀請建築專家整編出版《建築交響詩: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故事》一書,見證臺灣營造藝術場館能力的珍貴紀錄。
蒂娜.俞可 (Tina Jücker) |禿鸛劇團(Theater Marabu)聯合藝術總監
蒂娜.俞可 (Tina Jücker) 生於1962年,大學時攻讀社會教育和劇場教育。起初於全國學生文化工作協會(Bundesverband studentische Kulturarbeit)擔任主任,後來擔任雷姆虛艾德學院(Akademie Remscheid)劇場教育系的客座講師。
1993年和Claus Overkamp一起成立禿鸛劇團(Theater Marabu)。
身為劇團的聯合藝術總監,俞可主要負責構思與進一步發展禿鸛劇團的特色。此外,她也從一開始便以表演者和導演的身分活躍於劇場工作。
「我們有興趣的劇場,是以幽默的方式處理當下迫切的問題,並尋求與觀眾對話的劇場。」
禿鸛劇團的工作曾多次獲獎,並時常在藝術節中演出。
克莉絲汀娜.舒兒茲 (Christina Schulz) |園濱劇院―柏林少年國家劇院聯合總監
克莉絲汀娜.舒兒茲 (Christina Schulz),1972生於德國呂根島(Rügen),擁有國民經濟學博士學位。自2021/22劇季起與導演李蒙史奈德(Alexander Riemenschneider)共同擔任園濱劇院―柏林少年國家劇院(Theater an der Parkaue – Junges Staatstheater Berlin)的聯合總監。她從事策展和文化政策方面的工作,並推動劇院和給年少觀眾的藝術,以及和文化及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合作。她的工作重點還包括注重多樣性的組織發展,以及打開劇院,以納入多元的視角和參與。她代表園濱劇院參加像是「公平舞台」(Fairstage)的倡議組織、柏林與全國性兒童與青少年劇場的工作小組,以及柏林舞台協會(Landesverband des Berliner Bühnenvereins)。
在接任總監前,舒兒茲在2009至2021年負責柏林藝術節(Berliner Festspiele)的全國競賽,致力於年少者的藝術發展。2013年,她成立了少年舞蹈匯演(Tanztreffen der Jugend)。在她的博士論文中,她分析了德國表演藝術領域的公共文化資助體系,並將重點放在文化教育的領域。
王俊傑|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教授。畢業於德國柏林藝術學院(HdK Berlin),獲卓越藝術家最高文憑。1984年開始錄像藝術創作,為台灣新媒體藝術發展的開創者之一。曾獲雄獅美術新人獎、德國柏林電視塔藝術獎及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大獎等,獲日本著名美術雜誌「美術手帖」推選為「最受注目的100位藝術家之一」。
重要國際邀展包括:「光州國際雙年展」(1995)、「威尼斯雙年展」(1997)、「台北雙年展」(1998, 2000)、「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1999)、「柏林超媒體藝術節」(2014)、「歐洲媒體藝術節」(2016)、「法國亞爾攝影節」(2024)等。
重要獨立策展包括:「異響-國際聲音藝術展」(北美館,2005)、「台北雙年展:(限制級)瑜珈」(北美館,2006)、「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2018)、「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北美館,2022)、「一一重構:楊德昌」(北美館,2023)等。
近期參與多項跨領域新媒體劇場作品: 2013年導演科技媒體無人劇場《罪惡之城》;2015年導演《索多瑪之夜》等。跨域劇場視覺設計作品包括:華格納歌劇《尼貝龍指環》(國家交響樂團,2006)、華格納歌劇《帕希法爾》(國家交響樂團,2018)、普契尼歌劇《杜蘭朵》(德國萊茵歌劇院,2015)等。
簡文彬|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
現任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簡文彬1967年生,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鍵盤組畢業,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指揮碩士學位。1996-2018年擔任德國萊茵歌劇院駐院指揮長達22年;1998-2004年為日本太平洋音樂節駐節指揮;2001-2007年為國家交響樂團(NSO)音樂總監;2014-2016年擔任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藝術顧問。2018年9月起擔任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首任藝術總監。2014年9月簡文彬獲頒第十八屆國家文藝獎。
15:00-15:40|表演節目|《聲音的線條》
時間:2024年10月26日(六)15:00-15:40 (臺北時間 GMT+8)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11 樓排練場 2
小小孩的音樂劇場
給2歲以上的眼睛和耳朵探索的線條、形狀、奇想和歌唱
一條細細的線出現了,從一個表演者身上長到另一個表演者身上。
細線會唱歌搖擺,還會呼嚕嚕,咕咕叫、叮叮響。
它發出的聲音吸引大家來玩,
織成網,山川、湖泊和動物也出現了。
所有一切都有自己的旋律――屬於自己的聲音。
又出現了一條線――我們等著瞧!
©Alexander Gonschior
《聲音的線條》 (Klangfäden) 以輕盈、詩意的手法探索形狀和圖像。這些圖像在歌聲中找到音樂上的直接對應,因而可以用眼睛和耳朵來感知。爵士歌手Mette Nadja Hansen的現場演唱讓演出更加豐富,編織出令人驚奇、不斷變化的形狀與聲響。一段幾乎沒有語言的魔法時光。
演出時間:30 分鐘 (演後有10分鐘與小朋友互動時間)
概念:Martina Couturier
台北場演出:Mette Nadja Hansen, Brittanie Brown
導演:Christiane Mahlhelm, Petra Albersmann, Cinira Macedo, Anna Rosenfelder
服裝:Adelheid Wieser
導演助理:Victoria Kreiner
庫圖里耶劇團 (Theater Couturier)
瑪汀娜•庫圖里耶 (Martina Couturier) 是柏林的演員、操偶師和導演。自2008年起,她發展自己搭配現場音樂演出的兒童劇,並獲邀至各國際藝術節。庫圖里耶運用多樣的藝術創作可能來講述動人的小故事。這個特殊的製作,展現了她在「給小小孩的音樂劇場」這個類型中發展出來的獨特劇場語彙,詩意、充滿音樂性和圖像。
15:50-17:30|對 談 |劇場的兒童及青少年觀眾需求
年少觀眾有哪些多面向的需求?從分齡的哲學與方法,城鄉和族群的差異,學校課程的影響及兒語使用的技巧等不同角度探討。
時間:2024年10月26日(六)15:50-17:30 (臺北時間 GMT+8)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11 樓排練場 1
主持人:任建誠
與談人:蕾娜.麗梅兒 (Lena Riemer) 、安卓.瑪莉亞.艾歐 (Andrea Maria Erl) 、徐琬瑩、謝鴻文
講者介紹:
任建誠|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1990年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
1995年 法國第三大學戲劇系肄業
2018年 臺灣大學/復旦大學EMBA畢業
陰錯陽差學習了戲劇,卻因為喜歡小孩從事兒童戲劇工作至今36年,是紙風車劇團的創團元老。
於紙風車劇團曾經擔任:導演、編劇、演員、兒童戲劇活動講師、舞台設計、舞台監督、活動企劃、行銷、文宣、團長…等工作。
執行策畫各項藝術教育的推廣活動及大型活動,包含:文建會「兒童戲劇推廣計畫」總策畫、「青少年戲劇活動推廣計畫」計畫主持人、策畫執行「紙風車格列佛人體藝術探索館」、「紙風車恐龍藝術探索館」、「紙風車臺灣動物昆蟲創意展」…等活動、「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副總統就職慶 祝晚會」執行導演、「總統府跨年晚會-國家兩廳院廣場/歡樂迷宮」製作人…等。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策劃各項藝術公益活動:孩子的第一哩路「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紙風車青少年反毒戲劇工程」、「卡車藝術工程」。
蕾娜.麗梅兒 (Lena Riemer) |作家和劇作家、「拭目以待!」(AUGENBLICK MAL!)藝術節團隊成員
蕾娜.麗梅兒 (Lena Riemer),生於2002年,是一名德語作家和劇作家。她曾在杜賽朵夫和萊比錫攻讀德國文學、社會學,以及文學寫作。2021,她成為「拭目以待!」(AUGENBLICK MAL! )藝術節的團隊,目標在於開闢兒童與青少年劇場的話語空間。麗梅兒視自己為協助劇場創作者與觀眾溝通彼此願望和需求的人。她住在萊比錫。作品在各選集中發表,她的第一部劇作將在2024年11月於維也納演出。
安卓.瑪莉亞.艾歐 (Andrea Maria Erl) |歐洲-巴伐利亞兒童戲劇節「珍奇櫥窗」(panoptikum)藝術總監
安卓.瑪莉亞.艾歐 (Andrea Maria Erl) 自1994年擔任紐倫堡胡說劇院(Theater Mummpitz)的藝術總監暨導演,並自2000年起擔任兩年一度的歐洲-巴伐利亞兒童戲劇節 「珍奇櫥窗」(panoptikum)的藝術總監。此外,她長期活躍於文化政治領域,參與多個促進專業兒童與青少年劇場之全國和國際協會。她是紐倫堡教育諮詢委員會的成員,自2009年起負責第一屆紐倫堡文化背包(Nürnberger Kulturrucksack)以及自2019/2020起的發展計劃「胡說上學趣」(Mummpitz macht Schule. Klasse)之策畫與管理。2022年,她接下與比利時中央車站、雷根斯堡AdDK,及胡說劇院合作,為期三年之邱比特計畫「回憶」(Memories)的藝術總監。
自2022年起,她也是表演藝術基金(Fonds darstellende Künste)的董事。
徐琬瑩|如果兒童劇團創作總監
1989年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後,遠赴美國東密西根大學研究兒童與青少年劇場,獲頒碩士學位。回到台灣後就積極投入台灣的兒童劇場領域工作,在台灣知名的如果兒童劇團擔任藝術總監超過20年,同時也在台灣的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等知名學府擔任助理教授。
透過工作坊、兒童劇課程設計、出版兒童劇專業書籍等計畫,長期耕耘台灣兒童劇場。除了多次策展國際兒童藝術節之外,也多次參與與國際兒童劇接軌的活動,足跡遍佈亞洲、美洲、非洲與歐洲各國。
導演作品超過30齣,其中的「豬探長推理故事系列作品」深受兒童與家長喜愛。橫跨劇場演出、線上劇場、Podcast等平台。在如果兒童劇團除了擔任導演,同時也參與編劇工作,有超過數十齣的作品,曾赴世界與台灣各地巡迴演出!除此之外,也投身兒童戲劇教育工作。目前是國家戲劇院「藝童PLAY」的課程設計及戲劇課程顧問。
謝鴻文|兒童文學作家、兒童戲劇評論
FunSpace樂思空間團體實驗教育教師、林鍾隆兒童文學推廣工作室執行長,也是華文戲劇界極少數的兒童劇評人。
曾獲亞洲兒童文學大會論文獎,及台灣、中國和香港等地超過30多個文學獎。
著有《雨耳朵》、《馬戲團的約定》等兒童文學作品,編導過《何處是我家?》等兒童劇,及《蠻牛傳奇》等兒童劇編劇。
DAY3 10/27(日)
10:00-12:00|案例分享 |兒童及青少年劇場的物件、偶與音樂
物件、偶與音樂,是主角也是配角;當他們湊在一起時,如何讓兒童及青少年劇場的作品渲染力更強大?
時間:2024年10月27日(日)10:00-12:00 (臺北時間 GMT+8)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11 樓排練場 1
主持人:平珩
分享者:提姆.桑維格 (Tim Sandweg) 、克利斯提安.弗克斯 (Christian Fuchs) 、石佩玉、洪信惠
講者介紹:
平珩|舞蹈空間舞團藝術總監
第三屆國家文藝獎舞蹈類得主,紐約大學舞蹈碩士。1984年創立皇冠小劇場,1989年創立舞蹈空間舞團,定期推出具肢體與劇場創意之新製作。曾任表演藝術聯盟理事長、「臺灣國際舞蹈論壇」籌備委員、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藝術總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院長、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及國藝會箽事等職。
提姆.桑維格 (Tim Sandweg) |戲劇構作,柏林「展演房」(Schaubude)和柏林物事國際劇場節(Theater der Dinge)的藝術總監
提姆.桑維格 (Tim Sandweg) 是戲劇構作,以及柏林「展演房」(Schaubude)和柏林物事國際劇場節(Theater der Dinge)的藝術總監。
他大學在柏林自由大學(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攻讀劇場研究與德語文學,2009年加入馬格德堡偶劇團(Puppentheater Magdeburg),擔任戲劇構作;同時也是轉換觀點國際偶戲節(Figurentheaterfestival Blickwechsel)的聯合藝術總監。此後參與了各種不同的作品與形式的開發。在各種獨立與機構的製作脈絡中,擔任戲劇構作和表演者。目前桑維格是位於波鴻的德國偶戲劇場藝術論壇協會(Deutsches Forum für Figurentheater und Puppenspielkunst e. V.)的主席,並是歌德學院劇場類別諮詢委員會的成員。曾任評審、教學與講師等多項工作。自2015/16劇季起,他成為「展演房」的藝術總監。在他的帶領下,「展演房」發展出不同的藝術節、展演與製作的形式,並在節目規畫中引進關於數位轉型的探索。2017年,「展演房」獲得德國聯邦劇場獎(Theaterpreis des Bundes);2019年,桑維格獲得國際兒童青少年戲劇與表演藝術協會的節目企畫者獎(Veranstalter*innenpreis der ASSITEJ)。
克利斯提安.弗克斯 (Christian Fuchs) |導演與操偶師
克利斯提安.弗克斯 (Christian Fuchs) 是導演與操偶師。1972年生於杜賽朵夫,曾獲德國國家基金會(Studienstiftung des deutschen Volkes)的獎學金於漢堡音樂藝術學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heater Hamburg)攻讀音樂劇場導演。自2003年以來,他在維爾茨堡、哈勒、埃爾伏特和萊比錫從事歌劇和偶戲的導演工作。他曾擔任埃爾伏特菘藍倉庫劇院(Theater Waidspeicher)的戲劇構作、諾德豪森劇院(Theater Nordhausen)少年劇場總監,以及萊比錫少年世界劇院(Theater der Jungen Welt)的計畫經理。2018年,他成立了弗克斯劇院,持續以獨立身分進行導演和操偶工作至今,並與家人住在萊比錫。
石佩玉|飛人集社劇團藝術總監
2004年創辦飛人集社劇團,擔任團長及藝術總監。作品以空間和物件/戲偶為媒材,光影創作為其強項,並企圖引用「物件/戲偶」元素與不同類型表演藝術進行跨域合作。近期重要導演作品: 《藏畫》、戲曲夢工廠系列《虗轉》、台法合作【一睡一醒之間三部曲】《初生》《長大的那一天》《消失-神木下的夢》、《黑色微光》。跨域導演作品:兒童歌劇《鼠際大戰The Mice War》(David Chesky) /NSO、小劇場大冒險《幻戲》/國光劇團、跨年音樂會《仲夏夜之夢》/NSO。近期戲偶設計作品:《繡襦夢》/國光劇團、《赤鬼RED DEMON》/馬來西亞【平台計劃劇團】。2010年起策畫藝術節【超親密小戲節】至2022年。裝置作品:《偶是誰》/台北偶戲館。《打包》/北美館。《大野狼的肚子》/臺北兒童藝術節。
洪信惠|嚐劇場團長
劇場編導演,於2018年創立嚐劇場。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倫敦東十五表演學校(East 15 Acting School, University of Essex)表演碩士,曾任教台北美國學校TYPA戲劇課。作品入選2024年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季(Taiwan Season)、華山親子表藝節、臺北兒藝節、彰化兒童藝術節、臺中兒童藝術節等,亦曾受邀與臺灣文博會、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華文朗讀節、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高雄衛武營、英國手做劇團(Make Mend and Do)、丹麥巴哈夫人劇團等單位進行合作演出或工作坊。擅長以原創故事作為創作起點,探討生命意義、生物共生、環境意識等相關議題,透過集體即興排演方法融合複合媒材於其表現形式(形體、聲響、光影、戲偶、物件等),並善於創造出極具奇幻寓言風格之作品,近年更著重於探索實踐聲音劇場的多元性、並創造與之相應的故事內容。
歌德學院
我們將世界各地的人們聯繫起來。作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文化機構,我們推廣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教育與社會討論,並促進德語的教學和學習。透過與不同夥伴的合作,我們將視野集中於全球的機遇與挑戰,並藉著互信的溝通對話帶出不同的觀點。細心聆聽及反思是理解的關鍵。我們堅守開放、多元和永續的原則。這亦奠定我們工作與服務的方針。
2023年,台北歌德學院慶祝成立六十周年,並在盛大的慶典中回顧六十年來與本地合作夥伴之間成功且互信的合作關係。
德國在台協會
德國在台協會成立於2000年2月1日。其任務在於維護與促進德台之關係,尤其是文化與經濟領域。
德國在台協會是德國駐台灣的代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