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藝術節logo

自1998年起,每年秋季舉辦,是國際性的表演藝術盛會。活動以當代、前衛、實驗性作品為主軸,邀請國際知名藝術家參與,例如:編舞家威廉.佛塞,作曲家海恩納.郭貝爾,導演彼得.布魯克、羅伯.威爾森、卡士鐵路奇、克里斯提安.陸帕,及跨域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等,都曾參與盛會。 此外,也積極支持臺灣本土藝術創作。

歷年 藝術節

2024藝術節

關於解說列表圖片

邁入第廿六屆的臺北藝術節即將於八月二日至九月八日登場,今年的主題為「時間博物館」,包括十檔售票、一檔免費節目、二場免費駐地研究分享,共計四十場次的演出,參演藝術家來自日本、法國、比利時、泰國、臺灣,從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展現看待及處理歷史的多元角度。

在時間博物館,「劇場史」可以是透過劇場重述歷史,如黎煥雄與吳子敬的跨世代合作,重塑1987年臺灣小劇場運動的代表作品《闖入者》;金枝演社劇團《西來庵》與同黨劇團《父親母親》,在政局變異中召喚身分認同,再探台灣人權歷程。

除了集體記憶,「劇場史」也可以是個人生命經驗的再回溯,維帢亞.阿塔瑪(Wichaya Artamat)《曼谷公寓》用雙視角探尋泰國社會文化的另一面;即將擺脫少女身分的蘇品文,一頭鑽進剩女經濟學,企圖透過與法國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共製之作品《剩女經濟》對厭女社會展開大逆襲;米耶・沃洛普(Miet Warlop)《一路到底》的瘋狂演奏,回應的是每個人生命中都會經歷過的巨大失去。前法國國家舞蹈中心藝術總監瑪蒂德・莫尼葉(Mathilde Monnier)的《黑暗之光》,企圖說服我們,身上的傷痕,其實是復原與重生的起點。

「劇場史」還可以是架空歷史,如馮莎.夏紐(François Chaignaud)與麿赤兒(Akaji Maro)的《黃金雨》,揉合神話帶來一場超越年齡、性別的無邊界探索。四把椅子劇團《太陽》在架空的疫後世界,準確預言人性的光明與黑暗。

當藝術家與我們共同在劇場創造了歷史上的某個時刻,其實都在書寫劇場史的篇章,而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無論是「重述」歷史、經驗的「再」回溯、「架空」的歷史,這些說故事的方式,都是臺灣當代劇場的重要時刻。

了解更多

2023藝術節

關於解說列表圖片

2023年主題「萬物運動」(Dancing Ecosystems),以「生態」的策展思維與方法回應後疫情時代的世界現況,邀請觀眾一同透過藝術來關照海洋、土地、城市、社群與有靈萬物的生活與生存,及其與生/身而為人的我們之間的如何共存共榮的未來。自8月5日起至10月1日,19檔國內外節目展演形式多元,呈現最當前的社會議題與藝術跨界能量。

了解更多

2022藝術節

關於解說列表圖片

2022度節目類型多元,自8月5日起至9月25日,共14檔節目,在城市中各個劇場空間穿梭,透過創作者的視野,從自身或集體的思考,跨出新的形式,宣告並回應這時代的狀態- 戲無止盡。

了解更多

2021藝術節

2020藝術節

關於解說列表圖片

2020臺北藝術節 回應疫情,探索劇場創作新思維 喚醒藝術能量

了解更多

2019藝術節

2018藝術節

2017藝術節

2016藝術節

2015藝術節

2014藝術節

2013藝術節

2012藝術節

2011藝術節

2010藝術節

2009藝術節

2008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