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
在戲劇與舞蹈之間,用身體對話
中山劇場藝術系將劇場視為一門綜合型的藝術,不只把目光放在台前的執行演出,也非常重視幕後設計等技術人才的培育,課程依據此一理念分為表導演、理論與管理、設計三大領域。專攻燈光設計的助理教授鍾宜泰分享:「每一次演出都是由所有細節環環相扣串起來的,只要有一個環節出錯,那整體都會被影響。」
在表導演領域,除了戲劇表演相關課程,中山劇藝系也相當重視演員的身體訓練,大一整年學習肢體開發,大二則會學習即興舞蹈和即興創作,用至少兩年的時間來摸索身體的各種可能。在基本課程之外,中山劇藝系也有「傳統戲曲表演身段」和「音樂劇肢體訓練」等表演專題課程,還曾透過教育部計畫邀請布拉瑞揚舞團到校帶領工作坊,接觸不同方法的身體運作之餘也學習山歌演唱。「身體跟聲音其實是沒有辦法分開的,像京劇、豫劇的訓練裡總是同時包含身段和唱腔,透過兩者的互為,我覺得學生會更能夠貫穿裡外。」二度帶隊參加 Camping Asia 的助理教授杜思慧如此分享。
舞者的身體和演員的身體
在2019的 Camping Asia,思慧觀察到中山劇藝系和舞蹈學院的學生在「學校馬拉松」的呈現非常不同。「學生可以看到各個國家的表演者在不同藝術領域怎麼使用自己的身體,這對他們來講是非常好的刺激,也讓我更加確定身體訓練對演員的重要性。那時候的早課準備了一人一故事劇場(Playback Theatre),讓過往只專注於舞蹈的國外學生接觸戲劇的肢體語言,效果也非常好。」
今年在構思早課時,思慧則鼓勵學生回想「劇藝系的特色是什麼?我在中山劇藝系學到了什麼?」,跳脫純粹的舞蹈訓練,以戲劇表演的身體或聲音訓練為出發點,設計有趣的課程。在各校的特色演出「學校馬拉松」中,思慧以耐人尋味的笑容透露:「我們還在努力準備,想要介紹一下中山大學有山、有海、有猴子的校園。」
在下盤穩定的東方基礎上,增添西方的輕盈向上
思慧在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學習國劇武功和聲腔後,赴紐約莎拉勞倫斯大學攻讀表演藝術碩士,起初因該校自主獨立的學習風氣受到不小的文化衝擊。「東方教育通常會告知學生該做什麼,但我的指導教授第一句話就問『你想要學什麼?』,我花了一段時間才適應,所以我覺得參加 Camping Asia 對學生很有幫助,例如準備早課就會訓練他們學習獨立思考『我可以教給別人什麼?』。」
在學習獨立思考之餘,思慧也發現京劇的訓練讓她保持穩定的下盤,能豐富她的身體使用。「東西方表演藝術使用身體的方向性不太一樣,西方的身體比較輕盈向上,像芭蕾舞啊現代舞啊,東方的身體就相對講究下盤的能量。」單單「彎腰撿手帕」這一個動作,京劇和西方舞種的身體邏輯就截然不同。「美國導演 Anne Bogart 與日本導演鈴木忠志在紐約共同創立的 SITI Company 就以這樣的目標提供西方演員相關的肢體課程,所以我很鼓勵台灣的表演者學習京劇、豫劇等傳統戲曲來加強下盤的穩定度。」
不同表演藝術的身體邏輯迥異,勢必會影響舞台服裝、道具、燈光設計等各項細節的美學,曾任教於美國密西西比大學的宜泰回台灣後,負責了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幾場傳統戲曲演出的燈光設計,想為傳統戲曲帶來新樣貌的同時,也努力與西方的設計邏輯做出區別。「傳統戲曲的身體有很多code,可能馬鞭一揮就代表上馬,動作有很豐富的敘事性,需要被清楚地看見,我設計時就會思考,這樣的身體符號如何影響我習慣的美式燈光設計風格。」
文 Judy Hsu
進劇場之前⋯⋯
思慧:
每一次的表演,就算已經演了很多場之後,我還是會在演出前,在演員休息室裡把劇本從頭到尾翻過、再看一次我演的段落跟片段。
宜泰:
我會帶燈光色紙的色票本,它就像一個索引手冊,可以幫助燈光設計師挑選顏色。以前在國外參與製作遇到不同膚色的表演者時,要同時打亮所有人的皮膚非常有挑戰性,我就會拿著色票一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