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ld annually each fall since 1998, this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performing arts showcases contemporary, avant-garde, and experimental works; welcoming renowned international artists such as choreographer William Forsythe; composer Heiner Goebbels; directors Peter Brook, Robert Wilson, Romeo Castellucci, and Krystian Lupa; and interdisciplinary artist William Kentridge. Taipei Arts Festival also actively supports and highlights the work of Taiwanese artists, sowing the seeds of local artistic talent.
HistoriesFestival Taipei
2024Festival Taipei

邁入第廿六屆的臺北藝術節即將於八月二日至九月八日登場,今年的主題為「時間博物館」,包括十檔售票、一檔免費節目、二場免費駐地研究分享,共計四十場次的演出,參演藝術家來自日本、法國、比利時、泰國、臺灣,從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展現看待及處理歷史的多元角度。
在時間博物館,「劇場史」可以是透過劇場重述歷史,如黎煥雄與吳子敬的跨世代合作,重塑1987年臺灣小劇場運動的代表作品《闖入者》;金枝演社劇團《西來庵》與同黨劇團《父親母親》,在政局變異中召喚身分認同,再探台灣人權歷程。
除了集體記憶,「劇場史」也可以是個人生命經驗的再回溯,維帢亞.阿塔瑪(Wichaya Artamat)《曼谷公寓》用雙視角探尋泰國社會文化的另一面;即將擺脫少女身分的蘇品文,一頭鑽進剩女經濟學,企圖透過與法國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共製之作品《剩女經濟》對厭女社會展開大逆襲;米耶・沃洛普(Miet Warlop)《一路到底》的瘋狂演奏,回應的是每個人生命中都會經歷過的巨大失去。前法國國家舞蹈中心藝術總監瑪蒂德・莫尼葉(Mathilde Monnier)的《黑暗之光》,企圖說服我們,身上的傷痕,其實是復原與重生的起點。
「劇場史」還可以是架空歷史,如馮莎.夏紐(François Chaignaud)與麿赤兒(Akaji Maro)的《黃金雨》,揉合神話帶來一場超越年齡、性別的無邊界探索。四把椅子劇團《太陽》在架空的疫後世界,準確預言人性的光明與黑暗。
當藝術家與我們共同在劇場創造了歷史上的某個時刻,其實都在書寫劇場史的篇章,而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無論是「重述」歷史、經驗的「再」回溯、「架空」的歷史,這些說故事的方式,都是臺灣當代劇場的重要時刻。
2023Festival Taipei

2023年主題「萬物運動」(Dancing Ecosystems),以「生態」的策展思維與方法回應後疫情時代的世界現況,邀請觀眾一同透過藝術來關照海洋、土地、城市、社群與有靈萬物的生活與生存,及其與生/身而為人的我們之間的如何共存共榮的未來。
自8月5日起至10月1日,19檔國內外節目展演形式多元,呈現最當前的社會議題與藝術跨界能量。「給植物的音樂會」翻轉人類中心思維,與植物的身心進行跨物種溝通;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跨領域歌劇《太陽與海》邀請觀眾從上帝視角看氣候危機;舞蹈展覽《Temporary Title, 2015 (Taipei 2023)》以生態學打開生物的裸地景;視覺系劇場《百葉》以裸劇場景觀反思人類造光行為,《海洋島嶼礦山》以原住民世界觀為冰山融化獻祭;《SUPER》叩問極端氣候與社會裡的身體寓言;移轉海鮮到海洋視野的《脫殼》邀請觀眾參與龍蝦的求生運動;台英共製計畫《蝙蝠盛宴》擴充東南亞觀點進行第三階段呈現及《往月的方向去》回應人類在疫情期間對病毒的恐懼。
藉由生態思維,我們也從南方、地方與女性的世界觀重新理解歷史、認同與記憶。非洲的重量級舞蹈《我們腳踩無敵風火輪,五光十射你的路,與魔鬼共舞在1820》與《我的身體.我的檔案》連結起東亞與非洲對話的機會;詩歌音樂會《說吧,香港!》與《夢廻春閨》不約而同回看戰爭、人性與被消失的眾聲喧嘩;《親愛的》《鬼島學苑進修部》綺想人類與物質以外的第三空間,而《飆舞士林2.0》將獻給地方社群一場士林考的盛大華麗舞會。
2022Festival Taipei

2022以「戲無止盡Endless Drama」作為策展主題,在疫情變化下,節目製作與銷售均面對更多的挑戰,但同時擁有更多的機會去挑戰新的創作形式,在藝術生存的本能下,抱持著希望與信念而持續創作。節目類型多元,自8月5日起至9月25日,共14檔節目,《波光閃閃的房間》與《綺夢遊》,皆是女舞者對自身生命經驗的回看,幻化成綺麗作品,另有探究國族意識與國際議題的深刻體驗,如香港馮程程X再拒劇團的《萬里尋親記》與鬼丘鬼鏟《不知邊際、不知所謂事件》,及男同志三溫暖的情慾流動轉化為現場感官體驗的《霧中.凝視》。去年北車寫作系列今年也將製作為小劇場演出《北棲》、《黑洞春光》,兩者均以臺北車站為題,反映臺灣多年來的樣貌,而創作出的奇狂幻想。
國外節目仍以共製形式跨域合作進行亞洲首演及呈現,關注舞蹈語言的舞蹈空間《異托邦喧嘩‧沉默不再》;關注跨性別議題的《選美小姐》;關注數位科技議題的《克賽諾牡丹預報》《在場》。延續共想吧系列邀請民眾思考,《媽與她與他與它:媽組人生》長達6小時的延時演出,來呈現他們的藝術生產及思辨過程,《身為泰國混血兒我真他媽驕傲到不行》與《蝙蝠筵席實驗室》一則討論「混血兒」從歧視的恥辱到成為主流時尚文化的過程;一則在新冠病毒疫情爆發的時空背景下,透過「科學」來深入探究蝙蝠所映照出的文化問題。今年藝術節節目依然在城市中各個劇場空間穿梭,透過創作者的視野,從自身或集體的思考,跨出新的形式,宣告並回應這時代的狀態- 戲無止盡。
2021Festival Taipei
2020Festival Taipei

2020臺北藝術節 回應疫情,探索劇場創作新思維 喚醒藝術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