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毒藥姊妹《喂,找誰?》|2022臺北藝穗節(駐節評論:郭家瑋)

臺北藝穗節

▍演出節目:2022臺北藝穗節-毒藥姊妹《喂,找誰?》
▍演出時間:09.02(五)14:30
▍演出地點:課廳演創空間

文 郭家瑋(駐節評論人)

在學院中學習戲劇的過程裡,往往依循著類似的途徑:除了表導演等實務課程之外,亦有戲劇史、劇本分析等等理論性課程。而學校內時常以經典文本或演技訓練作為練習的對象,也衍生出「學院派」這樣的風格。看似保守的學院派,遇上了強調實驗創新的藝穗節,卻沒有水火不容的扞格,反而在毒藥姊妹的轉化之下,在一片名為「前衛」的汪洋中獨樹一格。

《喂,找誰?》的開頭是表演者(陳妙音、高儀庭)對著觀眾說,即將進入一趟「儀式」,因為他們也不知道要怎麼定義這個作品。接著是一通電話,將劇中的失眠的兩人接上的線,接著開始討論彼此生命中的困惑。

在陳妙音飾演的角色上,她遇到與母親之間的紛爭。而月經遲遲沒來也成為最後的引爆點,她和母親對於生命的自主權的爭執無法止息,她也無法乾脆的離家出走。這樣的困惑一直延續到第二段她在扮演契訶夫的《海鷗》中的妮娜時,與老師之間的討論。她說著妮娜的台詞,反思自己到底是「演員」還是「海鷗」,抑或演員本身也是一種角色?

在高儀庭飾演的角色上,她和觀眾分享了「愛情黃金三角」,意思是她認為談戀愛的對象必須要肩負三個角色,除了感情上的依靠也要讓人有所成長。因此她甩掉原本連「契訶夫」都答不出來的男友,轉而投入與表演老師之間的關係。而她卻也在之中迷失了自我。接著她說起與金牛座阿姨之間的故事,當她要選擇念戲劇班時,原本一直很支持她的阿姨卻罕見的反對,她也有許多不諒解,因此斷絕往來直到阿姨過世。在那之後,她活在深深的追悔之中。

在文本構成上,《喂,找誰?》有強烈的契訶夫的風格。不僅是劇情中提到幾次這位著名俄國劇作家的名稱,更多的是情節的安排,看似沒有什麼事情發生,卻反映了現實生活中你我都有可能遇到的困境。不論是迷惘的愛情或是窒息的親情,或是追尋自我的喜悅以及遺憾的淚水,都被編織近一小時的演出中。而講電話的形式,也很有效的保留的契訶夫劇作中「獨白」的重要性。讓角色可以在適當的地方抒發感受,也給演員很大的表演空間。唯有在最後的「喂,找誰」之後,似乎就可以直接落幕。演員最後的分享雖然一樣十分真摯,卻不免有直接說教感,少了一點韻味。若是要呼應開頭的直接與觀眾對話的模式,或許在語氣及內容上可以調整成稍微開放思考的面向,而不用直接給觀眾答案或承諾。這樣更可以呼應前面演出中,許多深刻的思考。

兩位演員各自在自己的段落獨挑大樑,也成為對方最好的支柱。透過服裝進行角色扮演,而且可以使人一眼辨識所屬的職業與個性(例如吊兒啷噹的男友、一語驚醒夢中人的表演老師),由此可見她們扎實的表演功力。在兩人對話的情境之中,或許為了要快速進入衝突,所以有些情感的跳躍對於第一次看戲的觀眾而言,會有些突然。例如在開場母女之間爭吵驗孕棒的事情時,就會對於到底有沒有這個小孩而感到納悶,因此也不太清楚她們究竟在爭吵什麼。但是整體而言兩個人之間俐落的丟接,以及節奏的掌握,都讓一個小時的演出相當充實。

編劇陳妙音帶著一雙契訶夫的眼睛,描寫她眼前所見的世界。也跳脫契訶夫給人「又臭又長」的印象,讓經典能與現代生活有一個好的連結。對手演員高儀庭也透過穩健的表演,讓這個劇本得以完整呈現。在她們身上可以看見「學院派」帶來的影響,而她們沒有因此故步自封,反而是將之作為穩定的錨,讓自己在大膽嘗試的過程之中不會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