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三合院劇社《告別≫悸動版|2022臺北藝穗節(青穗觀察:林宜勤)

臺北藝穗節

死者不會悸動活人才會,請先讓戲活起來吧

▍演出節目:2022臺北藝穗節-三合院劇社
≪告別≫悸動版
▍演出時間:09.03(六)14:30
▍演出地點:
濕地Venue-5

文 林宜勤(青穗觀察員)

《告別-悸動版》由一場喪禮起頭,開場一位男性司儀緩步入席,以獨白的形式為一場追思會拉開了序幕。並以此為引,和來弔喪的一位青年男性搖身一變,兩人一搭一唱的在觀眾眼前不停的變換身份,演繹了人生中的各種悲歡離合。

關於「死亡」,雖是每人一生中必經的過程,然而在大去之前,看著身邊親近的人們一個接一個的離開,人們也不免因此感到徬徨和無助。本劇既談「死」更談「生」,在死者瀟灑的先行轉身離去之後,我們這些生者又該如何自處,去消彌這份傷痛呢?

攝影|林育全

好了,就這樣,抱歉不是我不願意再多美言幾句,而是已經到極限了。本劇的觀賞體驗真的是過於乏味,彷彿真的將在場觀眾帶入了真正的追思會之中,氣氛一片死寂。這應該是我本屆藝穗節裡唯一一部,在看戲過程中就開始構思該如何下筆的表演。我在此指得並非是題材上的無聊(畢竟買票進場的觀眾還是不少),而是呈現手法上的無趣和了無新意。

如同男演員在開場對觀眾的獨白,在成長的路途中,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過參加過喪禮的經驗,若是至親的人離開那就不用說了,有時是一些不太熟的親戚甚至是曾經的點頭之交,或許我們對他的印象早已模糊,但看到認識的朋友親人潸然淚下,心裡不免還是也會跟著隱隱作痛。但大家肯定也參加過一種追思會,追思的對象跟我們實在是八竿子打不著關係遠親再遠親,然而即便心裡無聊,禮俗上我們還是不得已的得把一整天泡在這裡,本作對我來說就是標準的後者。

那麼造成其中差異的關鍵為何呢?其實很單純的,就只是我們在不在乎這個人而已(或者是我們在乎著與他認識的家人朋友)。這概念其實可以運用於幾乎所有的大小事上,人們只會關注於自己感興趣或是會受影響的人事物上,這也是為何當我們提到劇本時,一定會相當強調關於主角的帶入感,因為只有當觀眾願意把自身投射到角色身上時,故事才會活起來,不然觀眾就只是單純看著一群和自己沒關係的人,在幹一些和自己無關的的事而已。

但本劇卻反其道而行,將故事拆得是支離破碎,也不是說一定要兩個演員從頭到尾就演同一個角色,但以結果而言,放棄主敘事軸線並非明智之舉。以本劇現在的手法來說,是以串起多個短劇目的方式去做呈現,但如同我在前篇談《我對龐克是一知半解》裡提到的,這種形式本身就需節奏明快且換帶有喜劇色彩,和本戲的調性大相逕庭使結果頗為不倫不類。

好吧放下成見,暫且先退一步來說,或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本劇的創作者開了先例,要證明沈悶嚴肅的短劇目並非不可行,光靠演員之間硬實力的火花激盪也可期待。但可惜的是,本劇的演員明顯未到此火侯,加上本劇基本場面全空0佈景0陳設,這種情境對於成熟演員或許無礙甚至得以更顯功力,但反之來說,對於本劇的演員卻是雪上加霜,觀眾不免頻頻出戲神遊。當然也可以理解此舉是為了劇中敘事,大多是以唸家屬所書信件的獨白為主,那或許本作形式改為「讀劇」更為恰當,不過以本次演出以讀劇的門檻來看,也是不及格的。

最後談一下演員,尷不尷尬這點就自由心證,但兩人整場的聲音都過小卻是事實,已經到需要前傾去聽對白的地步了,這也讓劇中開場想把中年男子塑造成追思會司儀這點,顯得不太具有說服力。另外若是限於只有兩位演員,需要他們在旁白跟短劇目裡的角色之間來回作切換的話,沒有實質上或儀式性的過程媒介是沒關係,但演員至少就要做出足夠大的風格轉換,建立出和觀眾之間的默契,這點才會得以奏效。不然你說開場是想塑造出一個可以打破第四面牆切換身份的司儀嗎?我看起來比較是一個會拿別人喪禮當笑料的混蛋。

總結本劇滿多地方都還不太成熟(至少我自己不喜歡),劇本描繪不寫實,導演敘事手法錯誤,演員表演還需努力,場景陳設看不出有花費心力(請不要跟我說蓋那三個黑布是一種設計)。在此並非想打擊創作者可能曾經有過的經驗與體悟,但若只是寫幾段煽情的濫俗對白,讓演員時不時露出一個聖光籠罩的微笑再配上抒情音樂,是無法碰到觀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