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藝穗總體觀察|2022臺北藝穗節(駐節評論:陳盈帆)

臺北藝穗節

文 陳盈帆(駐節評論人)

藝穗是種收集行為,我甚至不想說是蒐集,因為,蒐集暗示了有意識地擇選及保存,但藝穗節的核心主旨只有一項:不審查。

你可以想像,評論人作為採集者,穿著防水褲,踩著農用靴,踏進名為藝穗的叢林中,殷殷摘取令人興奮的事件。只要能找到場地就能演的藝穗節,與藝術家、策展人、劇院場館主導的諸多藝術節不同,所有節目都不需要這些專業人士的同意就可以演出。也就是說,權力,不在專家這邊。

不經篩選,不經審查,想演出的人大量短期集中演出,這場邊緣(fringe,就是藝穗)混亂有助權力的轉移、偏見的削減、進而激起去偏誤(debiasing)的效用。


藝穗節創作的普遍傾向

雖然文字還是評論的有效工具,但我不認為文字依然是介紹、販售節目的有效方法,尤其是非語言性的演出一向都在節目單這個形式上吃鱉。在有限的資源中,紙本節目冊、電子節目冊以及提供局部篩選的瀏覽網站,是藝穗主辦單位在觀眾在進場前唯一能提供他們是否購票的判斷依據。雖說演出團隊/個人能以他們可行的多媒體宣傳,觀眾端最初步的篩選機制還是在文字。

駐節期間我在趕場看演出之餘,以非常陽春的方法,將參演藝術家們親自提供的節目簡介與演出單位簡介抽取出來,約略分析了節目冊中被使用的中文、英文辭海,發現了2022年度有趣的幾組現象。如果能施以歷年性的嚴謹研究,應該是有意義的紀錄,不過今年姑且就針對今年提出我的發現。因為,這無聊之舉竟改變了我的偏見。

與我的偏見不同。我以為來藝穗節的藝術家們偏向自由、放蕩不羈,但辭彙頻率使我對創作者們的共通性產生更大的好奇,並在其中找到與好評節目的關聯。分析結果粗略分三組,低頻率、中頻率、高頻率。

中頻率組顯示了藝穗節參演創作的普遍傾向,中英文結果雷同。由於戲劇型作品依然是大宗,「故事」以及「story」不免俗地浮出水面,不過,中頻率之冠為「生活」、「日常」以及「life」,顯示了當今作品的靈感來源。其他字彙則展現藝穗特色,例如「什麼」和「為什麼」,這份需要自我解釋的焦慮將於下段說明。再例如「大學」和「大學生」,藝穗節是相當適合在學學生們挑戰觀眾的舞台,精選獎《告解房》是近年間絕佳的案例。【註1】再者,創作者時常強調「不同」和「不同的」,「不同的」多半連接國家、文化、科系、環境、地方、角度,顯示了創作背景的多元性是創作者自我珍視之處,而期望作出一點什麼「不同」,則為創作的遠大抱負。


中頻率往高頻率的分水嶺:「藝術」與「女性」

我驚訝創作者依然背負被認可的焦慮,「藝術」這個詞高頻率地用以說明節目的藝術類型、做出創作宣言以及交代創作者背景出身。即使去除TPAC場地相關並去除大專院校及團名相關的重複計算,「藝術」依然是辭海中前三名的巨獸。這份必須證明所作所為有其價值的焦慮,必須為不具生產力的活動辯護的心急,可以窺見許多主動報名的創作者身陷雙重認可的危機,一方面他們認為他們得向社會證明藝術的價值,一方面他們認為他們得向「業界」證明其作品的價值,他們得大費周章說點「什麼」。

另一方面,以古板的二元論搜尋,「女」透過藝術抒發心中之鳴的需求看似較「男」為兩倍之多,光是可見的顯性創作主題中,「女」的字叢(如女性、女孩、女人)多達十來組,例如獲得藝穗精選獎的《喂,找誰?》,以及《嬥曰》、《私念》、《數字說》、《卅有其事》、《天堂旅館》、《夜垠思潮》、《最對的選擇》、《做個夢給你》、《外漏糾察隊》、《聖女假的真的?》、《花花花花園:藍》等;隱性創作主題則不勝枚舉,得演了才知道,例如原創精神獎《閃開讓專業的來》。【註2】

而「男」的字叢(如男性、男孩)寫明的頻率較低,或因舊的它仍處霸權地位、仍為不言自明的存在,或因新的它為自己發聲的意識仍在萌芽。還好,有藝穗精選獎《戀愛OX》,難得地誠懇呈現了直男的情感心境。再者,「爸爸」在今年是比「媽媽」更受青睞的主題,藝穗精選獎《我的爸爸》為其代表。

另外,本年度以LGBTQ+為論述主題作品不多,同志、同性、酷兒為極低頻率,或許表達了臺北的LGBTQ+主流族群逐漸不需以性傾向作自我論述的起始,可與大眾輕鬆地建立以生活為出發點的論述。而LGBTQ+之中非主流的扮裝(drag),除了在原生地夜店中的「商業演出」開始興盛起來,近兩年台灣各地劇院都成為其自在發表的領域,藝穗節也不例外,例如兩個藝穗精選獎《To be Ophelia》以及《嬉遊記72變之萬花嬉春》。在藝穗節中看見不同形式的drag表演方法,看見藝術家反思自身的展演習性,或思索如何將已獲成功的「商演」環節放進更大的美學脈絡,令人欣喜。【註3】


藝穗節的共通性之冠

整體第二高量的字是「自己」、「自我」、「個人」,以及幾乎勢均力敵但微幅落後的「一群」、「一起」,這兩組字串形成對比。不過,solo的勝出或許表示,單人表演還是最容易實驗成功的形式與規模。solo演出甚至贏得年度藝穗獎,《一個人也要很快樂 A.K.A Lonely God》徹地貫徹「一個人」的精神,前台、後台、演出全由一人一手包辦。而《關渡法師的前世今生》則獲創新實驗獎,其他精彩的solo還有精選獎的《我的爸爸》和《戀愛OX》。

至於最高量的字彙,不知是否出你所料?最高量是「我們」、「我們的」。我抱著複雜的心情觀察這組詞彙的語境,發現並不符我預期。想太多的我以為是用來追求城市精神的共識,展現想像共同體的文明深度。不過大多時候,它指涉的是創作者的藝術社交最內圈,一小群志同道合的人彌足珍貴。雖然這彰顯了劇場由人組成、共同協作的價值,但如此的第一名使我難抵俗豔之感。不過,我被另一組俗豔詞彙解救了。

節目冊的英文字海裡,「love」和「dream」像海豚般躍出水面,為極突出的高頻率字彙,但「愛」與「夢想」此二字卻不在中文字海裡。除了藝穗作品常以夢境為主題,也發現不少創作者真的以藝術創作為夢想;當外語難精確傳達節目、演出單位簡介時,會以「love」和「dream」將正面的能量發送給讀者,此現象可能顯示了臺灣人獨道的幽默感及善良的心。


動態去除偏誤行動

在百餘節目中,不少題名中英文皆取得頗有水準,其中,我有幸觀賞原創精神獎的《閃開讓專業的來》和精選獎《嬉遊記72變之萬花嬉春》。這兩檔演出比較其他節目,不同之處在於兩者都吸引了國際化的觀眾。這可能歸功於不只節目名稱道地(Pain In My Ass、Journey to the Jest - A Pilgrimage in 72 Transformations),整體英語轉譯較其他節目用心完整,甚至有餘力開開雙關的玩笑。或許國際觀眾/旅客不需是每檔演出的TA,但,每每看到其他胡亂翻譯的節目,都令我惋惜它們失去了多少在臺北閒蕩的旅客朋友們的票房。

如果回想出國時的經歷,文化體驗絕對是重要的一環。包括參觀劇院、美術館、博物館和歷史建築,享受當地豐富的文化。所謂一個城市的獨特文化,往往容易聯想到常態性的存在,但是,常態性有週期之分,不只有一年52週、週週上演才能成為城市特色。定期舉辦祭典型的短期文化活動不只易吸引短期旅客,也深受長期旅客的喜愛。

關於「遊客」能給旅遊空間帶來不同類型的體驗和期望,以及在地社區如何回應、挑戰這些期望,或許台北表面上的、規模大的經驗還不多。我想像的並非如柬埔寨幾乎天天上演的Apsara仙女舞(Apsara Show)或神聖宮廷舞團(The Sacred Dancers of Angkor),也不是文化部2021年以「文化帶路」為行銷主題的旅遊套裝。(「文化帶路」的文化資產集中在民俗活動、工藝文化、古蹟等,所幸未包含表演藝術。)我想像的是,如果城市裡的藝術節會成為外人認識城市面貌的媒介,那麼,它必將反過來影響城市裡的人。那麼,臺北將火力放在哪個藝術節為佳呢?

我想推薦不審查即能演的臺北藝穗節,它不以專家為主體,它能夠在乎城市裡的居民,它能呈現這裡的人在想什麼、如何想?以百餘演出呈現的都市意識型態,票房等同觀眾興趣,也較不受自由經濟主義影響,不會成為助長社會階級分化的幫兇。臺北藝穗節中所謂的「好節目」,可能還在發展中,還未被定型,會讓你覺得非常期待未來,並絕對保有言論自由。

什麼重要?什麼不再重要?臺北藝穗節每年主動呈現的百組節目展開動態去除偏誤的行動。也就是說,有了藝穗,品味,不只是專家說了算。

註解:

  1. 藝穗精選獎《告解房》得獎理由,以及評論。https://www.tpac-taipei.org/news/single/106https://www.tpac-taipei.org/posts/single/121
     
  2. 原創精神獎《閃開讓專業的來》得獎理由,以及評論。https://www.tpac-taipei.org/news/single/106https://www.tpac-taipei.org/posts/single/171
     
  3. 「商業演出」為反諷口吻,在自由經濟主義不甚影響主票房落於公共劇院的台灣,區分商業或非商業,可能是象牙塔思維。兩個藝穗精選獎《To be Ophelia》以及《嬉遊記72變之萬花嬉春》所嘗試的表演結構相當不同,因未能欣賞獨角戲《To》,遺憾在此無法討論更多。《嬉》題名中的「Jest」對我是個謎,不過,它以群戲演出,將drag生態挪至濕地|venue B1時,或許轉換演出的經驗還不夠完善,但能看見藝術家挑戰自我。《嬉》在藝穗的低成本資源限制中更顯「壞品味」,其反差感彰顯了drag美學的重點。《To be Ophelia》評論 https://www.tpac-taipei.org/posts/single/165 。《嬉遊記72變之萬花嬉春》評論 https://www.tpac-taipei.org/posts/single/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