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穗總體觀察|2022臺北藝穗節(駐節觀察:張堅豪)
文 張堅豪(駐節觀察員)
2022藝穗節為期三週週間,在疫情持續陪伴的日子,今年的藝穗節也不缺席。北藝中心這時候正值盛大開幕季,此時更用力地讓藝穗節恢復到以往的實體演出。如此高密度的八、九月當然除了讓看戲行程爆滿之外,腦袋中的思緒和心情小語也渴望得到釋放和回饋。
首次以觀察員的身份參與藝穗節,我看的第一齣戲《一個人也要很快樂 A.K.A Lonely God》開始我的觀察紀錄。“一個人也要很快樂”這一個主題,除了吸引我的注意之外,也讓我的對於”一個人“和“快樂”有一些自己的想像和投射 ; 這個作品的創作者李祐緯,整合出自身在劇場這段期間所累積下的經驗,抑或是創作者本身所散發的個人特質,“一個人的角色扮演”和“一個人的劇場”為整場演出作為開始一直到結束,作品形式透露出的孤獨感,看似是在回應這個環境和社會「這就是我眼中劇場的常態,但我樂在其中」,同樣的用這句話套用在每一個參加藝穗節製作的團隊,好像也再適合不過。
整理了藝穗期間看的十幾齣節目,過程中觀察到現下大多數的創作者會選擇從面對自身背景或關注的議題出發,家庭或朋友之間長期存在的關係,或是疫情之下的日常和反常; 這無疑是一個進入創作的時候很好容易切入的方式和認識自己的旅程 ; 藝穗節像是提供給每個人一個機會的舞台,只要你有勇氣站上去就有機會實踐你夢想的地方,但這僅僅是一個開端,如何轉化個人經驗題材,並產生連結到劇場或是融入人群,好像才是接下來給參與藝穗節的團隊們真正的考驗。
看過藝穗節演出的觀眾應該都有感受的應該就是空間了,大部分藝穗節合作的場地,相較正規的劇場限制相對的較多; 因此團隊如何在這些限制之下做選擇,其實就像租房子一樣困難,要真正住進去裡面生活一段時間,才有辦法真正體會是否能夠符合自己的期待。創作者邀請觀眾進入自己的空間,透過作品破除觀眾和表演者這一層界線,也是我在看作品特別會觀察的部分; 因為大部分是小劇場形式的空間,所以從觀眾的角度,特別容易感受到作品赤裸和真實的那一面,也是相對在大演出空間較值得期待和實行的方向。
藝穗節是一個很好的地方讓年輕創作者和團隊,練習如何完成一齣在人生這個階段的一個篇章。藝穗節的最後,每一次離場,就像是從某個人的家裡走出來,然後再次意識到自己原來還是身在台北的某個巷弄之中,然後打開google map,繼續前往下一個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