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夏日瘋劇場 | 《掰掰見習生》 學員/鴨鴨
掰掰見習生是一齣以探討「如何面對死亡」為主題的沉浸式兒童劇。主角男孩作為送行者見習生需要去完成三段靈魂的送別,分別是:女孩、柑仔店阿姨、主角的狗狗,整齣戲並無明確敘事順序,觀眾也化身為見習生的身份分成三組與主角共同體驗三條故事線,在進場以前每個觀眾都會獲得一把雨傘,當靈魂準備好離別傘尾的的燈便會亮起,所有人完成指定的儀式後便能送走靈魂。
整個場域的左右角落分別搭出兩個空間,將整個劇場營造成三個空間,中央則是一個開放空間。劇中大量透過物件道具以及幻燈片的形式配合角色的聲音述事,當中的人物除了主角以外皆是通體黑衣且遮面或以操偶的方式演出,藉此創造了一個非寫實時空。在主線故事中聲音敘事者以及光影的搭配很好的將觀眾帶入情境,然而使用道具的敘事者在空間中來回穿梭又無明確的視線引導,有時以實物展示有時又使用即時投影或剪影,使觀眾難以跟上視線重點。同樣的問題也反覆出現前往不同空間時,由於空間昏暗引路人的旗幟也不甚明顯,地面上裸露的線路讓人無法忽視且具危險,導致移動的過程混亂體驗不佳。
這齣劇中不同空間的色調呈現出不同角色的氛圍。如同柑仔店整體的暖黃的燈光及雜貨佈景,找到奶奶秘密的錄音機整個空間只有幻燈片及檯燈幽微的黃光,從柑仔店進入一個窺探秘密的情境,奶奶與孫子的羈絆雖然面臨分別卻是淡淡的溫馨。到了小女孩所在的許願樹下,整個環境包括小女孩的偶本身都是冷色調,就像小女孩的家庭及無法達成的願望,透露著淡淡的陰鬱,直到小朋友們離開與樹下的女孩結束談話,在外等待的觀眾打開開關整顆樹亮起點點的黃色光亮,女孩得以實現的願望在漆黑中綻放。
作為一個以互動、沉浸式劇場為主打的掰掰見習生,其中與觀眾的互動的元素包括完成指示、解謎、對話。我個人認為選擇什麼樣的互動取決於目的與對象,當中的完成指示的互動主要是增加參與感和趣味,但在解謎的環節除了找幻燈片他的題目是三位數加減,看戲的小小孩看不懂,對家長來說有點無意義也無法向小孩子解釋。在許願樹下小女孩的提問也許是想增加故事的帶入感,他提出了幾個問題:「你心中有沒有特別喜歡的大朋友?」、「你的大朋友有沒有特別想達成的願望?」當時和我一起參與的幾個三、四歲孩子或許是對於問題無法理解表現的有些無措,好在女孩的操偶師也溫柔的回應答不上話的小孩,同樣的問題換到年紀更大一些的兒童或青少年互動目的或許會成功。
最後一場戲中主角男孩面臨最後的道別正是他的送別導師,也是和他一起長大的狗狗大俠。比起第一次面臨送行時男孩的無法接受,最終男孩抱著大俠在靜謐中等待離別的到來,所有觀眾手中的雨傘漸漸亮起,群體共同進行儀式的當下有種不可言喻的感動,我個人很喜歡這樣寫意的結局,然而回歸到「兒童劇」與「面對死亡」掰掰見習生選擇的表達是否真的能被「兒童」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