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臺灣的、俗民的、當代的、聽得懂的混種歌劇《天中殺》

天中殺
鴻鴻
李元貞

當我們想到歌劇,腦海裏浮現的大概不外乎是公侯伯子男之類的貴族愛恨情仇,亦或是女巫、巨龍、水妖的傳奇。有沒有看過這樣的詞也能唱成歌劇:

花草佮色水 攏真無氣質---換窗簾沒關係,只要他喜歡
然後是換了電燈。
這款電火 敢是欲唱卡拉ok?---換電燈沒關係,只要他喜歡/開心
樓梯改了方向。
我了解 風水愈好 名聲愈響
然後還鋪了地毯。
閣鋪地毯!
他要選喜氣洋洋的高級紅地毯。
這款na̋i-lóng做的 粗俗的紅地毯…

這是鴻鴻為李元貞的歌劇《天中殺》所寫的劇本的一段,這齣整個創作團隊都是臺灣人的原創歌劇,描述一個我們都能有所感的故事:房東碰上奧房客,搞到像是請鬼上身、黑道白道都解決不了的困境。

所以別以為歌劇都是「古裝戲」或「神怪戲」,其實從與觀眾同時(或很接近)的時代取材,一直是歌劇史上很重要的一支傳統。被很多音樂史家認為是最完美的歌劇的莫札特的《費加洛的婚禮》,就可以說是「時代諷刺戲」,他甚至要淡化不少原著的裏對上層階級的批評才能上演。美聲歌劇鼎盛的19世紀,一方面有像《諾瑪》、《夢遊女》、《露琪亞新娘》這樣不食人間煙火的劇目外,另一方面也有脫胎自義大利喜劇(commedia dell'arte)、極接地氣的俗世喜劇如《愛情的靈藥》、《Don Pasquale》,其角色多半是中下層社會裏的典型人物的誇大,像是江湖郎中、守財奴、好色老翁、可愛而單純的少年郎等。威爾弟寫《茶花女》時,原本是設定在當時,好讓首演的觀眾清楚看見他對當時威尼斯社會的偽善的不滿,可惜最終還是敵不過審查單位的大閘,只好改成18世紀。到了19世紀末,就出現打著「描繪社會基層」為旗號的「寫實主義歌劇」(verismo),其中最著名、常一起演的《鄉材騎士》與《丑角》,前者講的是西西里村民的一場四角關係,後者是一個流浪戲班的三角戀情,然而角色不管癡戀還是變心,都與之前威爾弟加緊著墨的責任榮譽無關,純粹就是個人朝秦暮楚的好惡(用「騎士」是有反諷味的)。普契尼年輕時也過過一段窮苦的巴黎藝術家生活,因此即使《波希米亞人》所本的小說距他已有50年歷史,對他及對觀眾來說,其實是很熟悉的故事。

德國威瑪時期的作曲家提出過一個「時代歌劇」(Zeitoper)的口號,提倡取材當下的社會與人物,音樂要引進包括通俗音樂。這個運動留傳至今最出名的作品,是史特勞斯的《間奏曲》(Intermezzo),只是史氏的後浪漫主義風格,常讓人忘記劇裏的人物就是作曲家本人與他的著名的河東獅Pauline。那個時期另一部比較為人熟悉的歌劇《死城》(Die tote Stadt),其實也是一個當代的故事,只是因為是象徵主義,所以時代感顯得虛無飄渺。

從二次大戰結束以來至今,隨著藝術風格和觀眾口味的改變,設在當代社會的歌劇更是層出不窮,像是《Porgy and Bess》(蓋希文)、《Bel Canto》(Jimmy López)、《撿骨師之女》( Stewart Wallace)、《Anna Nicole》(Mark-Anthony Turnage)、《Two Boys》(Nico Muhly)、《The Hours》(Kevin Puts)。美國作曲家John Adams更進一步,根本從新聞事件取材,一連寫出《尼克森在中國》、《The Death of Klinghoffer》及《原子博士》三部有史所本的歌劇。

《天中殺》的原著作者黃靈芝是1928年生於臺南,但他是在二次大戰後才開始發表作品,而且是以日文發表,顯然對自己於文壇的定位有很特殊的想法。原著除了可以看出是1949年後的臺灣外,沒有可以明確定位時空的指涉。鴻鴻寫的劇本,仍然保留了這一特色,但從上面的一段歌詞來看,他也不介意引入一些這個時代的文化符號(如卡拉OK),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他刻意華語、台語和日語夾陳,反映了黃靈芝及其一代臺灣人的多重身份,向前輩致敬,說明了多元文化交疊正是臺灣的資產。李元貞的音樂延續多元路線,從華格納的和音到爵士到歌仔戲勸世歌都引用己用,還有西方歌劇比較少見的唸白段落,提高觀眾的直接理解度,完全達到「混種」的企圖。

《天中殺》的宣傳是「一次再平常不過的房客退租,為什麼會引來家門口一輛停了一年也不開走的卡車?為了清空家門,怎麼又得牽扯上警察、司法官僚體系,以及賴也賴不掉的人情世故?」很明顯的,這不只是一個當代的故事,還是一個平凡小人物的故事,這樣的歌劇,既有其延續世界歌劇史的一貫脈絡,也有臺灣獨特的價值,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當代歌劇《天中殺》4月28到30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演出,查詢洽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607712131622576133。
 

攝影:趙紹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