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植物世界的萬千密語——《給植物的音樂會》
經歷了三年疫情,在身心失衡的狀態下,世界被迫正視環境永續,以及如何與自然共生等命題。由此出發,臺北藝術節期待以「翻轉人類中心」為主軸進行一場草本運動,連續四週邀請四組藝術家擘劃演出《給植物的音樂會》,思考身處後疫情時代的我們該如何與世界共處,並透過每組成員的不同想像,與自然進行一場綠色交流,反思物種常態之餘,也帶領觀眾思考人類於地球上的角色為何?而在這場藝術碰撞的過程中,又有什麼值得期待的驚喜?
與植物一同進入愉悅和平靜的狀態—— WEEK 1:王雁盟 X KbN《植靜派對》
提到自然,你會想到什麼呢?「我們都是很喜歡露營和戶外活動的人。」手風琴家王雁盟和電子樂詩人組合KbN一語道破最新專輯《宇宙露營》的核心概念。王雁盟分享:「露營很迷人,就是當所有人圍著營火聚在一起的時間,特別是當天空還閃爍著星星。在那樣的時刻,大家都會不自覺地放下心防,分享生活和心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彷彿消失了,而伴隨搖曳的營火,會覺得自己好像跟這個宇宙融為一體了。」
這次《植靜派對》演出,他們從《宇宙露營》出發,拋出兩種聆聽模式:其一是屋頂的音響,將播放給植物的特定頻率;其二則是無線耳機裡人類可識別的音樂體驗,以無注視焦點、類去中心化的邏輯,讓大家用自己想要的方式漫步、欣賞風景,豐富人與周遭自然環境的聯繫。KbN表示:「《宇宙露營》的發起點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對大自然的回饋、想像與詮釋。很感謝北藝中心的邀約,讓我們透過重新整理專輯裡的頻率振動與節奏,首次將它轉化成現場演出的聲音邏輯,讓人們與植物一同進入愉悅和平靜的狀態。」
購票去>>獨立硬地電子樂風格《植靜派對》
植物若有靈,我們何不與它們「通靈」? WEEK 2:Betty Apple X 謝賀銘《表植趴體》
作為地球上恆久的生命體,植物是否具有意識、感受、運動力甚者溝通能力,其實早在19世紀末就由達爾文揭竿探索。其所提出的「植物在根部有感知受器」這點假設,在近年藉學者的試驗結果獲得初步佐證,而「跨物種溝通」在今日也以自科學探測與非科學洞察的角度多方面延伸。
受此啟發,Y世代前衛藝術家Betty Apple與聲音藝術家謝賀銘本次將攜手帶來《表植趴體》 。前者長期以來都以自己的身體為軸來實踐藝術,拓出與身體相連結的聲響演出,後者則常以單一的假設為始,發展出聲響的論述與裝置藝術。在討論概念之始,兩位便提出植物不但具有聽覺更有靈性的推想,進而提出:「植物若有靈性,我們何不來與它們「通靈」?」 的創作想念。
他說道:「《表植趴體》讓植物來聆聽人類預設的歌單,透過植物溝通師協助,選出它們覺得『好聽』、能隨之舞動的歌曲,再於演出當晚由人類DJ將這些曲子串接,期許能促成一回讓植物與人類都能隨著身體感知音樂『跳』起來的群歡派對。」
此外,深受電子音樂與銳舞(Rave)文化影響並沈浸於中的兩人,也想將其納進音樂會編排,發展出一個人類與植物可以一起「趴」的DJ Set。
購票去>>植物溝通DJ夜店風格《表植趴體》
回歸尊敬萬物的純淨之心,與生命本源連結—— WEEK 3:Onesness 聲波樂團《植物連結聲波浴》
由身心靈音樂製作及聲波療癒師許嫚烜和聲音療癒師陳沛元所組成的Onesness聲波樂團,本次也想將透過作品,將人類本位置換成自然本位:植物為大,讓植物邀請人類攜手共生共創。音樂歷程迥異的兩人,在對植物和自然的熱愛中找到交集,並結合身心靈、聲音療癒的智慧共創這次的《植物連結聲波浴》。
陳沛元分享:「《植物連結聲波浴》將會著重於使用身心靈與聲音療癒的方法,打開我們感知的天線,用與生俱來的天賦直覺,開啟一段與植對話的旅程。」
許嫚烜則以「靈性出櫃」出發,表示人類過度以自我所擴張的物質世界,是時候退一步省思生命於生存與靈性之間所構築的生活觀,並檢視何為生命真正的價值與本質了。「透過與植物連結的音樂活動,我們希望創造一個由植物與生命彼此相連的神聖場域,開啟心的門戶,進入宇宙無限的自己。」她表示:「雖說是給植物的音樂會,但其實是讓我們學習回歸以尊敬與欣賞萬物的純淨之心,與生命本源連結。
本次演出的思維探討來自「身體的覺知與探索」、「情感的了解」,以及「智慧的看見」三大面向。利用自然元素:陽光、空氣、水、土壤、礦物,結合澳洲管、手碟、薩滿鼓、古箏、水晶砵、三昧琴、頌砵等聲波樂器,Onesness 聲波樂團將帶著觀眾踏上一段擴展身心感知意識、對話的創作旅程。
陳沛元說:「或許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回覆,就像愛麗絲走進兔洞回歸後,世界將不再一般。」
購票去>>身心靈天地能量風格《植物連結聲波浴》
當人類為了自然而存在,甚至被自然侵蝕—— WEEK 4:lololol X 王榆鈞 X 花形槙《玉山是一個處理器》
由藝術家林亭君和張欣所組成的 lololol,本次與詩歌音樂人王榆鈞、日本當代藝術家花形槙合作打造全新作品《玉山是一個處理器》。談到在此時辦一場「給植物的音樂會」的意義時,團隊表示,生命體和非生命體在經過幾億年演變,除了交織出爭奪與共生的奇特現象,當中更蘊藏著相互依賴、溝通的能量,因此希望透過本次作品來探索其奧妙。
作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京都藝術中心之國際合作節目,在創作過程前期,藝術家們實際走訪臺日兩地,踏查生態環境相關的檔案研究。「透過彼此感官上的分享及在創作中的實驗,我們找到能共同探索的聚焦點。」他們分享。
《玉山是一個處理器》試圖在不斷追求「進步」及「控制」地球資源的未來現實下,俯瞰人們身所處的生態歷史的想像視角;透過一場以植物為主角的音樂會,帶領觀眾在植物的隱性暴力與強韌之間微觀思考,進而轉化自我的穿透性、脆弱與變形。
如藝術家們所說:「我們希望能透過這次的表演,打開一個維度去反思個體、城市與生態環境的關係,表現出與自然共存,或是為了自然而存在,甚至是被自然侵蝕的人類,處理一種內在生命運作的方式。」
(採訪撰稿 Charlie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