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拒絕壓迫,拒絕遺忘 —— 再拒劇團導演黃思農

戲劇
臺北藝術節
2023臺北藝術節/說吧,香港/2020臺北詩歌節大型詩演出《說吧,香港》5.jpeg

採訪撰稿 詹和臻  圖片提供 再拒劇團 ©️ 林政億

「2002年成團時,遇到一些為老不尊的人,所以取這個團名的時候,也是在提醒自己以後不要成為這樣的人。」再拒劇團的導演黃思農說,當時這群20歲左右的小毛頭們,都有些「不社會化」。
「再拒劇團」團名的原型為「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現雖已不再如此稱之,卻可看出劇團希望充滿生機,永保年輕的初衷。「劇場這種表演型態是關於當下的藝術,無法像影像可以一直重複播放,在當下的表演、演員的表現,那些東西都是轉瞬而逝的。」於是,在劇場裡,每一個當下都在死亡,同時也都在重生。

 

隨著團員們的年紀增長、社會歷練增廣後,他們拒絕的事情更多了,「長大是個比喻,更廣泛地來說,階級、性別或是各個層面產生的壓迫與暴力。」面對龐雜而嚴密的權力結構,他們反抗,他們拒絕在失衡的關係中得過且過。

 

凝聚創傷的記憶

再拒劇團關心的層面廣闊,觸及轉型正義、移動人權、性別平權、青年勞動、社會運動等議題,「我們其實處理了很多關於創傷的議題,創傷有必要一直被重新訴說,才可以長出某種積極的面向,對於受難人來說,才不會一直被困在那種處境裡。」

黃思農說,「當大家擁有集體的創傷經驗,像是白色恐怖這麼大的事情時,說出來也可以是一種社群凝聚力量的方式,」2019年的製作《明白歌》演出白色恐怖歷史,「受難人是渴望訴說的,而做《明白歌》更有急迫性,因為五〇年代的抗爭者正在凋零,所以我們希望他們活著的時候,可以把故事繼續講下去。」

說出來的理由,無非是為了被記住、被追悼,黃思農引述《明白歌》歷史顧問林傳凱所說:「人有兩次死亡,一次是肉體上的消逝,另一次是當他被遺忘的時候。」讓事件及受難者,以劇場或其他媒介的方式繼續活下去。

 

議題與個人的交織

劇團成員都曾經參與在社會運動中,他們意識到當時運動中所帶來的傷害、後遺症,「過去我們就有處理創傷的經驗,所以我們開始放入更多自己在運動場景裡的感受,討論議題的層面就多了更個人性的東西。」

2019年的《感傷之旅》主軸放在 #MeToo運動,以日本攝影師荒木經惟遭到模特兒控訴用不合理的權力關係剝削為切入點,延伸探討表演藝術界相似的現象,「藉由攝影師與模特兒的角度,轉化了在表演藝術圈的經驗,可以談到導演或製作人對演員,想談的不只是拍攝與被攝的權力關係,而是今天不管是誰在這個位置,都希望能讓人換位思考,反思個人經驗與議題間的關係。」不論是創作者還是觀眾,都不再侷限於旁觀的視角,每個人都可以是當事人。

 

技術演繹的聲音劇場之旅

舞台上,兩名演員坐在正中央,面對觀眾以說書的方式表演,而坐在一旁的樂手們彈著吉他、拉著二胡,用民間歌謠吟唱出白色恐怖的歷史,背景時不時穿插空襲警報及槍聲等等音效;舞台下,觀眾在這種無所不在的肅殺氛圍中,不寒而慄。

時代潮流尖端仍是以身體為主的劇場,由表演者的肢體為敘事媒介,自2014年的《諸神的黃昏》以後,再拒卻以聲音劇場的美學實踐為近幾年的發展主軸,這種風格定調與團隊成員的屬性有關,他們的創作型態多以劇場技術作為表演方式,「我們是設計與編導專業出身的劇團,有燈光、音樂設計、做裝置等等的人,我們也有很多在非正式劇場空間的演出,把技術的暴露與執行當成一種表演。」

黃思農認為,技術的執行與音樂的演奏,本身就是有劇場性的表演,「我們沒有在否定身體,或是演員身體可以做到的事情。我們的演員會去演奏音樂,樂手也會去執行身體表演的事情。」再拒的舞台上,很難去分別每個人的主要角色,因為每個人都是表演者。對他們而言,發展聲音劇場不過只是轉換一種語言,同樣在訴說被壓迫的歷史,透過聲音來打開劇場空間,讓更多人走進這個平台。

 

諸眾的聲音與力量

再拒劇團的團員相識於大學校園裡,黃思農回憶,或許是每個人身上都有點安那其(anarchism,無政府主義)的社群想像,才會互相吸引、聚在一起,「安那其在尋求的是怎麼一起生活,但不彼此控制的一種關係。」他說道。

「平等」是再拒劇團的核心價值,每個人都有話語權,黃思農認為這是相對民主的創作形式,而組成一個團體的目的,是為了連結每個人不同的生命經驗,「劇場很難一個人做完全部的事情,當我們要呈現時就需要這麼多人去完成,劇場終究還是眾人的事情。」在他們的作品裡,每個人的生命經驗、獨特的美學被保留下來,用自己的方式為議題貢獻力量。

這種眾人的力量,不只發生在劇團內,更是擴及到了觀眾群。2021年,《明白歌》上架到群眾募資平台,期望著用民間、草根的力量,將這個作品帶入台灣鄉鎮的每個角落。

《明白歌》的歷史顧問林傳凱常常提醒再拒,「同樣的一件事情,有10個人、每個人拿出1000塊;對比有100個人、每個人拿出100塊,後者所能造成的漣漪更大。」此舉或許也為其他表演藝術團體開拓一條新的道路,群眾募資是能有好結果的。再拒劇團敢說敢做,在理想之外也致力實踐,不斷推陳出新、越走越遠。20年過去,他們的視線依舊銳利,拒絕當體制下的犧牲者、不願被時代洪流淹沒,而是在劇場裡的生死輪迴中,尋找能繼續活下去的希望。

(全文收錄在《publicloooooop》回路創刊號)索取方式

2023臺北藝術節:再拒劇團《說吧,香港》

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2023/9/30 (六) 14:30
2023/9/30 (六) 19:30
2023/10/1 (日) 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