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2023臺北藝術節-共想吧 「Faivā Haka — 文化行動的藝術」觀察側記

文:王翊萱

2023年臺北藝術節的主題為「萬物運動」,英文名「Dancing Ecosystem」指的是舞動的生態系統,這個概念之下,各主題的創作於藝術節彼此交織,多種媒材的作品亦於這個場合中互相對話和詮釋。拉泰.陶莫(Latai Taumoepeau)於藝術節演出的《海洋島嶼礦山》是2015年的作品,經過六個月的準備和改良後,在2023年以全新的樣貌迎接臺灣的觀眾。

《海洋島嶼礦山》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前方的廣場演出,為時一個半小時。不論是特地來看表演的觀眾或路過的行人,都會被陶莫的舉動攫住心神:她堅持不懈地把一塊冰山,從一處搬運到另一處,表情肅穆,整場表演中握著鐵鏟的手始終不曾動搖過。可在台灣夏季的高熱之下,這個行動無疑是相當荒謬的,冰山在表演途中逐漸消融,隨著演出進行,陶莫偶爾也會將鏟子插進冰裡,脫力地靠在冰山上,下一秒又重新站起,揮動鏟子。

通過這一個半小時的現場表演,陶莫想傳達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的困境,通過在表演過程中目睹冰山的消融,觀眾彷彿親身經歷極圈的哭嚎,陶莫堅持不懈的搬運行動,是屹立不搖卻杯水車薪的環保努力,冰山在移動過程中,仍舊化為一灘灘淚水。

此次演出前一天,舉辦了「共想吧」的講座,以文化行動的藝術為主題,討論陶莫對氣候的關懷,以及她全力投入的「faivā」表演形式,意指「以身體為主體的藝術實踐」,她的「faivā」來自她的家鄉,東加(Tonga)王國。

講座一開始,陶莫以六歲時的舞蹈表演照片起頭,照片裡的她穿著當地材料製成的傳統制服,當時演出的舞蹈動作主要是模仿其他同齡女孩的,在父母的強力支持下,她在多個機構中訓練和學習舞蹈,從她居住的村莊開始,到郊區的教堂大廳,再到夜總會和大學。這些表演練習為她日後的創作奠下基礎。

陶莫主要從事現場藝術(live art。她的表演實踐以身體為核心,將東加的空間和時間哲學融入其中。這種融合使古典與日常的實踐交叉結合,強調太平洋地區氣候危機的影響。此外,她也積極投身急迫的環境運動和行動,期望在大洋洲引發變革。在澳洲的社會政治背景下,她對於種族、階級和女性政治的敏感性是顯而易見的,更致力於關心少數族群,這些思想都反映在她的創作中。

2007年,陶莫於美國參加了以氣候變遷為主題的論壇,遇到了來自大洋洲其他國家的藝術創作者,在一週的互動過程中,他們對NGO的行動更加熟悉,亦重新體認到氣候危機的現狀,來自肯亞和大洋洲島國的組織代表,分享了他們國家親身面臨的氣候問題。

這次參與論壇的經驗對陶莫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她觀摩了來自各地的藝術家的作品,返回澳洲後,靈感源源不絕,她也開始與不同領域的人合作,試著創作中加入自己的宗教信仰,並以堅定的信念說服與她共事的團隊,採取對環境友善的創作方式。

過去作品介紹

2012年的《I-land X-isle》演出時,陶莫將自己綁在金屬框架上,懸掛在兩噸慢慢融化的冰下。水滴緩緩地落在她身上,象徵海平面上升對小型低地島國的威脅。這件作品亦質疑了旁觀者的責任,要求他們面對和思考他們在氣候變化過程中的角色。觀看《I-land X-isle》的過程中,觀眾大都受到罪惡感和無助感籠罩,可見這個演出多具有衝擊性和挑戰性,使觀者不得不重新反省自己的行為。

2018年的作品《海的縫合》(Stitching Up the Sea)與黑城藝術中心(Blacktown Art Center)合作,將焦點放在當地社群,探索大洋洲的無形文化遺產,強調受氣候危機影響的社區付出過什麼行動,及批判國家權力的失衡。陶莫用玻璃這個材質表現當地社群的韌性和脆弱性。演出中,她被一堆堆裝滿空玻璃瓶的麻袋圍繞,手握湯加槌(ike),當地收集到的玻璃廢料,構成壯觀的熠熠生輝的碎片。這件作品挖掘度假勝地的反烏托邦形象,記錄人為氣候變化引起的危險轉變和剝奪。

2020年的《最後的度假勝地》(The Last Resort)是《海的縫合》系列作之一,陶莫和其合作夥伴塔利烏.阿洛瓦(Taliu Aloua)穿著磚塊涼鞋和印有「最後的度假勝地」的破舊浴袍,進行東加的儀式。他們在演出中打碎從雪梨夜店收集來的玻璃瓶和其他廢物。陶莫表示自己試圖通過這件作品,展示氣候變化對太平洋的影響,以及對人類和海洋生物的危害。

此次於臺北藝術節表演的《海洋島嶼礦山》(Ocean Island Mine)是2015年的作品,原先於雪梨歌劇院演出,亦屬於《海的縫合》的創作延伸。陶莫以早期的露天礦工作業,對照到氣候變遷的未來,她想反映的不只是澳洲的氣候,更試圖通過重現人類過去曾帶來的環境傷害,警示全球暖化危機。

2022年的《歸國》(Repatriate)是與電影導演合作的五頻道錄像作品。現場版本是在一個玻璃缸內,表演來自太平洋島國的各種舞蹈,陶莫身穿黃色的緊急救生衣,配有浮板,是場詩意的緊急求救呼喊。隨著水不斷湧入,陶莫漸漸被淹沒,也無法像開始演出時那樣靈活且優雅地舞動。整個過程試圖再現受到氣候危急的人民的困境,也引發觀眾反思,若地球再也無法支撐人類的破壞,人類該何去何從。

 

除藝術創作之外,陶莫也參與氣候抗議行動,例如澳洲的太平洋氣候勇士(Pacific Climate Warriors)活動。參與行動的抗議者搭在數艘獨木舟和救生艇上,試圖打斷港口中貨運船每日的行動,阻止商品的輸入輸出。在陶莫參與的活動中,警察曾介入並包圍其中一艘船,試圖阻止抗議者。令陶莫感到印象深刻的是,現場有人出言感嘆,被阻止後才覺得像是一場抗議,這件事讓她體認到,每個人對於傳遞抗議的作法天差地別,或激進、或低調,經歷這次警民互動後,她開始反思自己的作品是否要以運動的形式製作。

也因此,陶莫參與了從2016持續至2021年的《避難所》(Refuge)集體創作計畫,這個計畫聚集了跨領域的人們,包括當地居民、藝術家、科學家以及來自緊急服務領域的專家。他們想釐清,當不願想像的氣候危機成為現實時,什麼是最重要的。遇到諸如洪水、全球性流行病等天災時,事前準備的重要性被凸顯出來,個體的生存更與社區的生存密不可分,此時,社會裡的每個人能扮演什麼角色、發揮什麼作用,更成為重要的課題。《避難所》計畫希望促進人們面對災害時的態度。

陶莫在這個計畫中創作了以下幾件作品:

2017年的《Hg57》一作,反思自己居住的城市的熱島問題,以及面臨緊急氣候災害時該如何處理。2018年的現場表演《戰舞:最後的邊疆》(War Dance the Final Frontier)關注深海的生態系中,逐漸消逝的歷史悠久的礦物和各種物質。她也發起大型藝術行動,號召一群人跟隨水的足跡徒步行走,關注島國人民面臨的固體水廢料問題。

 

這位充滿創作動能的藝術家,不願把自己分門別類,此後也將繼續在生態藝術的領域中,耕耘僅存在於當下的感受,又回溯先祖的傳統,使她的表演實踐成為過去與未來相會的舞台。在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地球村上,陶莫的步伐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