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曲型窗戶能聚集更多光線嗎?

2023亞當計畫:三個節點,三項提倡

∎ 印傑詹.班納吉(Indranjan Banerjee) (2023亞當計畫觀察員)


2023年的亞當計畫ADAM(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始於一場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之旅,參觀了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北藝中心),這艘母艦承載著臺北藝術節和亞當計畫的疫情後第一次實體版活動。北藝中心以其獨特的建築而聞名,建築物的中心嵌入了一個象徵在地火鍋文化的圓球,它代表了全球的嶄新趨勢,去追求新的方向、新的視角。

 

在參觀之後是一場發佈記者會,我遇到了今年亞當計畫大部分的參與者。與我當初接受臺北藝術節和亞當計畫策展人林人中(River Lin)邀請時所想像的不同,這不是一次小規模的圓桌討論,而是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研究者、從業者、策展代表,代表各地藝術節的利益相關者、聽眾、觀眾,以及該計劃的朋友、策展人和製作團隊,還有兩位計畫觀察員(我是其中一位)。

 

2023年臺北藝術節和亞當計畫的共同策展主題為「像生態一樣思考」,推動當代表演實踐中的生態思維。在這一框架內,透過酷兒、原住民族以及非人類的視角,加上全球南方的地緣政治文化,進行深度討論與探索。毫無疑問,這個範圍非常廣泛,因為迫切需要在全球規模下涵蓋當代人類狀況,這是一個高難度的挑戰,而亞當計劃已經開始著手應對。

 

亞當計劃的節目結構由三個主要節點組成:藝術家實驗室、新作探索、交流與論壇。

 

演出節目現場

節點一:藝術家實驗室

亞當計畫的藝術家實驗室由藝術家林安琪(Ciwas Tahos)和陳塵策劃為期一個月的集體駐地研究計劃,主題是「流動的秘蜜:酷兒生態學的視角」。情感立場是一種深入流體領域的行為,這個主張本質上是挑戰邊界的。來自巴西、巴黎、瑞士、越南、柬埔寨、印尼、台灣、日本、澳洲和紐西蘭的十二位藝術家匯聚在一起,組成一個充滿活力的團隊。

 

親密關係非常艱難,為其澆灌、照顧並持續關懷五週更是困難重重,澆灌親密關係作為藝術家實驗室的出發點需要堅實的基礎。

 

在為期四天的亞當計畫公開年會第一天,從下午持續到傍晚的分享標誌著亞當計劃的高潮。這次分享包括了由駐地藝術家設計的一場演出馬拉松,反映了他們合作和獨立的研究。每個演出都是一種情感命題 - 它們聚焦於酷兒、原住民和生態的情況與正義,同時也涉及到更微妙的有關占卜、美、詩歌、暴力和注解行為的想法。

 

在亞當計畫的藝術家實驗室中,原生性、酷兒性和自然被提出作為檢視方法,而這裡的酷兒生態並不僅限於自然或酷兒和原住民的身份和生活經驗。此外,該實驗室被視為一種重新建立身體和親屬關係網絡的集體鍛煉,作為生態學的一部分。這些表演行為作為倡議,突顯了關懷 - 有些微妙,有些更激進 - 我們希望能借鑑其中的精神,以引導我們適應和應對生態。

 

藝術家實驗室劇照

節點二:新作探索

亞當計畫的新作探索邀請藝術家展示進行中的作品,再透過新的合作找到新的創作方向,讓藝術製作媒介的研究分享成為一個富有生成力的場所。三個作品計畫都基於亞當計畫的策展主題「像生態一樣思考/酷兒生態」:

 

  1. 《博物館 II:羈》探討了災難和舞蹈之間的潛在關係,由藝術家列嶼維杰(印尼)、石田ミヲ(日本)和洪瑋翎(台灣)合作,聚焦於處在準備狀態的身體。
     
  2. 《南方宇宙生存指南》是一場表演講座,重新構思殖民地遊記,將歷史檔案與未來書寫聯繫在一起,置於全球南方的語境中。合作者是兩位傑出的台灣視覺藝術家,分別是「群島資料庫」的創始人鄭文琦和多媒體藝術家吳其育。
     
  3. 《媽與她與他與它:媽組人生》將母性視為一種永恆的成長而非單一的身份,由余美華、董怡芬和樊香君協作,以一場在遊戲室中的表演講座形式呈現。

新作探索

節點三:交流與論壇

亞當計畫的新作探索和交流與論壇,都是以三個策展主題為核心:生態、酷兒、地緣政治(特別是全球南方),而每個呈現都回應了三個主旨當中的一點。

 

交流與論壇是亞當計畫的第三個節點,以積極討論的形式來進行。受邀策展人和藝術家闡述並定位他們的實踐——結合在地與全球、個人與機構框架,同時回應亞當計畫的三個核心策展主軸:

  1. 《策動生態系》思考將生態意識作為藝術策展的方法。
     
  2. 《酷兒作為藝術生產動態》採多圓桌同步進行討論(我也是講者之一),談論酷兒作為藝術生態系中藝術與制度實踐的一種方法。
     
  3. 《讓我們聊聊(全球)南方》這場座談會將全球南方重新定位為一種緊迫的文化和政治親緣關係。值得一提的是,出現的「全球南方」框架,很大程度上是從台灣向​​東看,將文化聯盟延伸至東南亞,進而再延伸至澳洲。

 

我們在亞當計劃中目睹的文化重新映射在當代具有政治意義,因為它成為全球文化潮流轉變的證明,像亞當計畫這樣的倡議正在塑造舊藝術史的重寫本。

 

交流與論壇

 

創造世界觀的連動節慶

 

同樣重要的是2023年亞當計畫與臺北藝術節緊密結合,它們相互連結,兩者有著相同的策展主題。為期4天的亞當年會活動以與臺北藝術節旗下的售票活動大致相似的方式向大眾開放,觀眾可以參加藝術家講座、小組討論、研究和表演分享,以及藝術家實驗室分享。

 

藝術節與亞當年會共同舉辦了一場主題演講——拉泰.陶莫(Latai Taumoepeau)的《 Faivā Haka文化行動藝術》,和以生態作品為表演重點——陳煜典、范承宗的《脫殼》;由盧吉兒.巴澤吉凱特(Rugilė Barzdžiukaitė)、珐伊法.格蘭麗帖(Vaiva Grainytė)、麗娜.拉蓓利代(Line Lapelytė)創作的《太陽與海》; 李銘宸的《百葉》、顧廣毅和羅伯特.強森(Robert Charles Johnson)的《蝙蝠盛宴》、拉泰.陶莫的《海洋島嶼礦山》,以及lololol、花形槙和王榆鈞的《玉山是一個處理器》。

 

2023亞當年會也共同啟動了臺北藝術節新的策展駐節計劃「Cruising 流行群島」,日惹舞蹈策展人和劇作家海莉.米納提(Helly Minarti)與合作藝術家吉諾(Ginoe)、瓦旦.督喜和上原沙也加在此展示了他們對海洋和群島思維的研究,作為亞當年會最後一天的表演,為生態思維注入新的方向。

 

最重要的是,臺北藝術節和2023亞當年會都在標誌性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舉辦,該場所成為積極文化自我塑造的熔爐,這種文化正在建立某些親緣關係,以在選定的範圍內重新建立自我,並回應共通的狀態。

 

臺北藝術節、亞當計畫和北藝中心建築構成一幅顯要的三聯畫,重新詮釋了這座島嶼的文化脈絡及其與世界的緊密關係。在北藝中心建築的弧形窗戶內,精心設計的光學使得台北街道看起來像流動的河流,棱鏡般的門戶將緊迫和新興的藝術論述折射為社會文化的重新定位。


Photo by Grace Lin, 陳柏宇

印傑詹.班納吉(Indranjan Banerjee)

 

印傑詹.班納吉是策展人、作家和文化製作人,現擔任新德里Khoj國際藝術家協會的策展人。他經常作為與藝術家和創作實踐者溝通的角色,並思考在視覺、物質和表演文化交會處的創作實踐。他接觸舞蹈、運動與軀體練習,也因此激發他對藝術、技術和生態學的興趣,他研究圖像和文本、身體和體現之間的關係,進而思考藝術和設計之間複雜的關係。他的策展研究主要來自上述的交會處,實驗性寫作、傳播寫作、註釋行為和寫作主體是他寫作的主要興趣。他的文章曾刊登於Experimenter Books、STIR、Art India和Art Dose等獨立刊物平台,而目前正在進行的寫作計畫《用水銀測量》(Measuring with Mercury)入選2022年BuchBasel文學藝術節。


Photo by Alina Tiphagne

2023_CA_資料夾/文章作者個人照 Indranjan Banerjee_(c) Alina Tiphag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