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中心即為邊緣的邊緣 / 邊緣的邊緣即為中心

弗雷達.斐亞拉 (Freda Fiala)(2023亞當計畫觀察員)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北藝中心)作為台北市的一個展演場地,位於凱達格蘭族土地上與前基隆河床上,而正是在這片土地,2023年8月舉辦了第7屆亞當計畫ADAM(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歡迎國際賓客來到疫情後的台灣。與臺北藝術節的策展主題「萬物運動」相呼應,不過亞當年會位於較高樓層的排練場空間中。北藝中心的彩排空間有著波浪形狀的窗戶,呈現台北夏日陽光下城市的全景,這種日光的邊緣性表明創作過程如何與地理和當地知識結構連結,重新思考這個島嶼的當代狀態。排練和製作空間形成了一個立方體,三個劇院的觀眾席附在其側;與過去台灣的代表性劇院建築不同,「北藝」將製作邏輯從實際藝術實踐和需求中脫離、反轉,這個地方實現了二十世紀藝術家的理想設計,援引自建築師華特.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的概念,從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亞洲脈絡下顛覆了西方中心文化建設的邏輯,引發對觀眾觀看和產出行為的反思。

 

       亞當計畫早期在不同城市場地間遷徙,現在由北藝中心承辦,但只是表面上安頓下來。憑藉「表演文化奠基」的願景,它試圖透過匯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專業人士,發展出進一步融合視覺和表演藝術的節目,來探索並挑戰區域內藝術生態系統的潛力。除了亞當計畫之外,今年臺北藝術節的一些製作也採納了「現場展覽」的跨領域概念,形成一種實驗性的異托邦主義,擴展了北藝中心空間與不斷發展的新社會劇場的關係方程式。

 

       試圖重新調整北藝中心在當代台灣的跨文化潛力,亞當計畫這場聚集國際藝術家、策展人和其他專業人士的聚會,將當代表演藝術重新紮根於一個持續的研究、學習和共同想像東亞與東南亞地區。藝術家實驗室分享開啟了這一年度聚會,由林安琪(Ciwas Tahos)和陳塵聯合策劃的「流動的秘蜜」,邀請藝術家蘇羅爾.達拉比(Sorour Darabi)、角林.芬奇(Gok-Lim Finch)、丹尼爾.赫爾曼(Daniel Hellmann)、謝杰廷、卓家安(Ihot Sinlay Cihek)、維克多.金城(Victor Kinjo)、林瓊(Quỳnh Lâm)、松本奈奈子、普朗索敦.歐克(Prumsodun Ok)、關優花(Yuka Seki)、娜塔莎.通蒂(Natasha Tontey)和路易.札克尼爾(Louie Zalk-Neale)展示他們創作過程的見解,表達了他們個別實踐的廣度和交叉點。藝術家們分享他們駐地過程的反思,將北藝中心排練場變成了一個臨時的展覽空間,從在台灣的文化互動中整合成他們獨特的藝術軌跡,探索與台灣待客和風俗相關的儀式、相互衝突的含義和價值體系,並探討與「酷兒生態」相關的實踐。

 

       謝杰廷和維克多.金城談到了彼此相遇和了解的方式,從台灣與巴西 - 沖繩文化背景中探索地理繪製及聲音。柬埔寨高棉舞者、教師普朗索敦.歐克決定與他在2019年北藝中心Camping Asia結識的在地舞者Li Chieh合作,探索與接受不同動作訓練的人進行一對一編舞的過程,他們的合作是透過台灣最近建立的區域網絡進行重新連接的典範表演。來自花蓮太巴塱與壽豐部落的阿美族人卓家安在她勇敢而技巧嫻熟的憤怒講座表演中,思考了當代原住民婦女面對部落和城市生活複雜性的挫折,以及阿美族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交互關係。瑞士跨界倡議家丹尼爾.赫爾曼(作為Soya the Cow)則對機構提出了一個請求,敦促文化場所僅提供植物基底選擇,並承認生態導向的藝術實踐必須涉及重要的動物福利問題,他還鼓勵觀眾以一種幽默而荒謬的方式參與將他的皮膚「漂綠」。日本表演藝術家松本奈奈子和關優花合作,聚焦於他們在台灣的日子,把對台灣東海岸台東的實地考察經驗作為直接的參考,處理與島嶼亞熱帶自然的相遇,並幽默地重新繪製了在皮膚上的蟲咬地圖。

 

       除了藝術家實驗室分享,亞當計畫的新作探索是一種「過程中」的演示形式,讓藝術家展示還在發展中的作品,尤其是涉及跨文化交流的計畫。今年,列嶼維杰、石田ミヲ和洪瑋翎以《博物館 II:羈》開啟了新作探索,這是一種儀式舞蹈,首次在去年的印尼舞蹈節(IDF)上呈現,探討了祖先意識在應對自然災害時作為人類的集體回憶之一。鄭文琦和吳其育的合作作品《南方宇宙生存指南》嘗試使用講座表演的形式,討論在全球南方脈絡下的殖民地遊記;藝術家余美華、董怡芬和樊香君探討了藝術實踐中經常被忽視的母性主題。亞當計畫的交流與論壇包括有關生態系統、酷兒和全球南方主題的兩個座談會和一個圓桌討論,完整了這個密集充實的計畫。

 

       透過與具體知識的互動,即透過身體和身體間的相互作用所隱含和表達的知識,亞當計畫持續質疑藝術家身體在社會和物質環境中的角色。它對與土地聯繫的強調回應了自1990年代以來台灣當代藝術中一個普遍的主題,同時更進一步,將其與藝術和生態的全球論述相連結,並結合一個駐地計劃。與其僅僅在不同脈絡中植入藝術家的實踐,其形式提供了一個空間,容納異質實踐和交織的多元性。確實,北藝中心作為一個場地,以及亞當計畫作為一個節目,暗示著我們通過生態學和其他方法來理解「中心」的概念,我們想像「中心」作為傳輸和轉化的地方,透過長期的平臺建立藝術家關係——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提案、一種具有遠見的邀請。


Photo by Grace Lin

弗雷達.斐亞拉(Freda Fiala)

Freda Fiala是一位表演研究者和策展人。他是奧地利科學院的研究員,曾在維也納、柏林、香港和台北學習劇場電影、媒體研究以及漢學,他的研究聚焦於東亞的表演文化以及跨文化表演。他是2022年The Non-fungible Body?和2023年奧地利林茨OK藝術中心HYBRID BODIES表演藝術節的發起人和聯合策展人,他的文章曾被DISTANZ Verlag Berlin、PAJ / MIT Press、ARTMargins、TQW Magazine、臺北市立美術館和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等刊物出版。

 

Photo by Robert Maybach 

2023_CA_資料夾/文章作者個人照 Freda Fiala_photo_(c) Robert Maybach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