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裕受母親歌仔戲班薰陶,從小耳濡目染,「她的唱腔、念白,還有大段的傳統七字仔調,平仄押韻真好聽。」所謂七字仔,早期稱為歌仔調,每段四句,每句七字,為歌仔戲最具代表性特色。他在優劇場學習西方戲劇,創立金枝演社後開始尋找臺灣庶民通俗文化創作,「歌仔戲最能代表臺灣本土藝術文化,它是活的演出,教會我藝術美學,灌輸我文化涵養,更是金枝演社作品的『基因』。」但是,金枝演社不是歌仔戲團,作品均是現代風格多變的戲劇,「我們用台語搬演希臘悲劇《祭特洛伊》、胡撇仔版莎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以古喻今,獲致戲劇本土化效益。」王榮裕說,「胡撇仔」、「浮浪貢」在早期屬於負面、貶抑名詞;然而,隨著社會型態轉變,「土台客」已變成「我台客,我驕傲」。
王榮裕補述說明歌仔戲表演型態演進,從落地掃時期、外臺歌仔戲、內臺歌仔戲、廣播、電影、電視至現今舞臺歌仔戲。其中,正戲分為「日戲」及「夜戲」。「日戲」演出歷史及傳說故事為主的「古路戲」,例如《三國演義》、包公等故事;「夜戲」常以通俗新編的「胡撇仔戲」(Opera)為主,演員表演方式較寫實生活,服裝華麗鮮豔,穿插演唱流行歌曲。這些表演型態都是金枝演社戲劇作品裡不可或缺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