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回到 2003 年,當時是國家交響樂團(NSO)音樂總監的簡文彬,邀請黎導擔任貝里尼歌劇《諾瑪》的導演,黎導對於人聲美感的重視,尤其是對「女聲」細節的出色處理,令簡文彬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 NSO 籌備 20 週年紀念作品《尼貝龍的指環》,簡文彬立刻向黎導提出合作邀約,期待雙方能再次擦出新的火花。
為何會找一名「劇場/戲劇導演」來執導歌劇作品呢?簡文彬說,在歐洲國家,跨界合作已經行之有年,目的是要拓展觀眾群,而他從 2002 年開始製作歌劇音樂會起,便以這樣的方式選擇合作對象,以期能吸引到更多未曾接觸過歌劇的觀眾。
王俊傑負責《尼貝龍的指環》的舞台視覺設計,他說《尼貝龍的指環》是在國家音樂廳演出,而非戲劇院,舞台空間較小,只能以「音樂會形式」呈現,著重在演奏與演唱之上。但團隊也認為,這是台灣首度製作《尼貝龍的指環》四部曲(每一部曲皆長達四小時),即使是在音樂廳演出,團隊也想挑戰「以完整的音樂戲劇概念」來完成作品。
窄小的音樂廳舞台,除了要容納超過百位的樂手以及表演者外,舞台上還有佔去大半空間的管風琴,為能創造舞台的深度,王俊傑想出的解決辦法是在台上架設起兩面巨大的投影幕,既能遮住管風琴,也能利用影像營造空間感。不同於傳統歌劇以寫實的風格搭建佈景,王俊傑選擇在投影幕上投放象徵性的影像來表現角色的心境,或提示故事接下來的發展,這樣的表現方式引來一些討論的聲音,但團隊仍對他們突破限制,創造不同於歐陸風情的華格納作品而感到興奮與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