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館時間
:::


2024/09/03
AAPPAC:對談1《藝術的持續創新:傳統藝術的保存與保鮮》
新加坡實踐劇場有著劃時代的代表性,即將迎向60週年的他們,始終以表演藝術做為一個穩建錨點,和當下與未來開啟對話,新加坡實踐劇場不僅是新加坡重要文化資產之一,更是在今日全球化浪潮之中,足以成為亞太區域醒目而舉足輕重的存在;在臺灣,布拉瑞揚舞團和新加坡實踐劇場相比,仍是成長中的青少年,抱負滿腹,願以身體明志,實踐原族民族的信仰與精神。
跨越物理和世代距離,新加坡實踐劇場總監郭踐紅與排灣族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在臺北AAPPAC年會會逢,他們由衷相信的事情,並沒有那麼不同,而傳統與現代也並非悖離相斥。主持人汪俊彥點出「傳統和現代的問題,其實是一個最古老的問題。可是為什麼我們仍然在意它?某種程度,那是因為我們至今仍舊沒有辦法找到一個適切回答它的方式。」而即使是在這場對談中,有許多精彩靈思和經驗交鋒而過,都難以指向一條具體明朗的路經,卻讓藝術家、創作者或是相關從業人員,都能自由地創造出,專屬於自己的詮釋和模樣。
不是孤兒,是多元文化裡的寵兒

文化始終是郭踐紅內心最深切的題目。劇團涵蓋廣泛藝術形式,在過去幾十年,他們製作了約四百多部作品,包括音樂劇、經典戲劇、實驗劇場和線上劇場等;敢於跨域的積極探索,一方面也來自郭踐紅父母,也就是創始人郭寶崑與吳麗娟的戲劇養成背景,以及長年探觸研究種族、語言和文化之間的互動影響;「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的文化政策,以當時的四大種族為區分,分別是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人,然而新加坡的複雜性遠超過前述的種族標籤。」
文化的孤兒,哪裡才是心的故鄉?郭踐紅也進一步指出,「新加坡藝術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往往會經歷文化孤兒情結。一種邊緣的心態油然而生,對於原生文化,你會感到失落,但面對新文化,在適應的過程中,情感上又會變得很複雜。」
郭寶崑在1998年提出「開放文化」概念,試圖去解開人們內心的千千結,「文化不應與種族和語言緊密聯繫,取而代之應該深入探索任何文化,以獲得人類知識和智慧的源泉。多元文化主義提供了一個臨時的庇護所,但真正的挑戰是創立新的文化根基。」
因此在此前提,新加坡實踐劇場致力於探索和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並吸納多元文化,呈現新加坡最具規模的沉浸式劇場作品《四馬路》,揉合戲劇、電影和遊戲的藝術形式,講述新加坡150年來,由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歐亞人、斯里蘭卡人、日本人、英國人、德國人交相織就而成的多重背景,文化和宗教是文本底色,故事的動人核心,打動各方觀眾,2023年再次獲得廣泛好評;新加坡的文化養成是一把雙刃劍,郭踐紅期許自己,若能運用得當,新加坡會形塑出自由的文化環境,而非僅成為國際藝術轉運的服務角色。
牽起彼此的手,總有一天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