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to E《吞沒謊言的夕暮汪洋》|2022臺北藝穗節(駐節評論:白斐嵐)
▍演出節目:2022臺北藝穗節-N to E《吞沒謊言的夕暮汪洋》
▍演出時間:08.22(一)14:30
▍演出場地:課廳演創空間
▍演出者:編導演|柯力云、音樂設計|劉靜
文 白斐嵐
故事題材頗具發展性,主角為了替相依為命的爺爺籌醫藥費,而加入詐騙集團,過程中卻懷疑起自己是否「搭錯車」,而離目的地越來越遠。充滿內在糾結與外在衝突的情節,成功帶出豐富的音樂表現,演員柯力云(同時擔任編劇與導演)的歌唱詮釋也很有說服力。獨角戲形式雖不免會對音樂創作造成侷限,但此作依然就有限篇幅與聲線,變化呈現不同角色性格、故事情境與內在情緒;某幾首歌曲在歌詞、台詞之間的語氣切換,特別令人驚豔。
綜觀上述種種亮點,卻未能藉由敘事結構進一步發揮並凸顯,有細節,但無宏觀架構,是此劇最為可惜之處。無論編劇或是作曲,似乎都未能從結構層面好好理清故事如何成形、推進、發展、收束,讓人覺得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舉例來說,作品花了1/3近1/2篇幅,讓觀眾接受這是從主角「小妍」觀點敘述的獨角戲,偶爾「小妍」也會因需要,在場上迅速切換其他角色(如主播、老闆),但多是暫時的角色扮演;接著,卻在第二幕忽然以第二名角色身分進場,然後又是第三幕的第三名角色,不免造成敘事觀點上的混淆(還有為何只有第二名角色進場時,出現人物登場的主題曲?)。同樣邏輯,角色在歌唱時的對象到底是誰,是同樣在場的其他隱形角色(他們又是誰?)?是現場觀眾?還是自己的自言自語?這些都是需要處理的問題。許多次,只看見唱歌和說話時的投射狀態完全不一樣,也可惜了在歌詞/台詞之間的巧妙切換安排,反因為表演選擇而顯得突兀。
以音樂劇來說,敘事結構應是音樂與劇本相輔相成,方拿達到最大效益。然此劇歌曲段落的安排,或許可以多加斟酌,目前許多段落開口唱歌,不見得真的能是切合題旨的關鍵時刻。舉例來說,開場第一首歌建立了「小妍」詐騙集團第一把交椅的形象,自信、機巧,能掌握各種人性弱點,然這樣的第一印象(無論是藉由歌曲或表演所建立),卻在歌曲結束後完全消失不見。如果「說謊」是此劇一大重要概念(如標題所述),那麼詐騙時的自信、小妍本身掌握人性的「能力」,應該要能繼續以其他形式被呼應,或翻轉或變化,才能前後扣合,讓「謊言/詐騙」能產生越來越深的意義。
諸如此類的例子便不一一列出。觀眾席右方牆面展示的四種物件(電話、藥品,帽子與衣服),實際上很適合為此劇收整概念,如電話的嘟嘟聲響(與彌留爺爺的電話、詐騙電話、求助借錢的電話)可作為重要的聲音母題,藥品也可為祖孫故事串聯(甚至可延伸作為詐騙商品呈現)。作品有亮點,卻無串連堆疊,讓60分鐘的演出雖充滿變化,但稍顯冗長。即便如此,我依然相當肯定劇組與主創的編創能力,要創作音樂劇並不容易,獨角戲演出更是難上加難。如今此劇已有了許多精彩、亮眼的素材,相信只要經過一番調動調整,加上很有發揮空間的故事題材,一定能夠成就情感深刻、形式新穎的音樂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