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延・娜塔莉・米克(Yon Natalie Mik)分享,在臺北駐地的兩週,他觀察到,在臺北的城市地景中,車站附近地下街、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等公共空間,只要有一面足夠大的鏡子,就能看見許多青少年對著鏡子努力練舞的模樣。他們究竟在練習什麼樣的舞蹈,又是為了什麼樣的舞台、什麼規模的演出而賣力練習著?在他們專注的眼神中,正一次次復刻著誰的姿態呢?
藝術家納魯貝・賈蘇蘇萬(Naruebet Jaksusuwan)以「微笑」作為串連曼谷與臺北兩座城市的語言,他將隨處可見的微笑視為隱喻:路邊的陌生人、紙鈔上的國父、地上的廣告傳單等,無所不在的微笑成為超越語言的符號。然而這座城市真的快樂嗎?人們真的是發自內心的笑著嗎?我們不得而知微笑背後的意義。
他同時提出,泰國國旗的顏色組成和中華民國國旗相同,皆為藍、白、紅三色,然而其代表的意涵卻有所歧異。泰國國旗的紅色代表國土與民族,白色帶有宗教的意思,而靛色則指王室和國王;我們所熟悉的中華民國國旗,則代表「青天白日滿地紅」。藝術家透過觀察日常生活中微小而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回溯隱藏在文化脈絡中的異同。納魯貝演示的新作以地圖、沙土、花朵代替國土,讓觀者再次思考何謂「國家」?
駐地期間,藝術家得以從最表層的觀光視角慢慢深入地方,甚至進行在地的田野調查,透過環境的改變突破慣性的限制,這些移動對於創作來說都是很重要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