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體制、政策與趨勢:解讀德國青少年劇場的發展

臺德表藝術論壇
講座
兒童及青少年
劇場發展

文|陳萱、圖|史芫綺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 31 條:

「締約國承認兒童享有休息及休閒之權利,有從事適合騎年領之遊戲與娛樂活動之權利,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與藝術活動之權利。」

 

劇場是一個促進共同參與的場所,也是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徑。透過情感與故事的呈現,成為文化與情感連結的視窗,尤其對於兒童與青少年而言,在其中尋找共鳴與感動。劇場不僅僅是一種娛樂形式,更是促進個人成長與社會意識發展。而劇場在臺灣也逐漸展現出與國際劇場發展相似的趨勢,青少年劇場亦然,是彼此學習的空間,是在創作中找到情感共鳴,並不斷創造新的可能性。

德國擁有完善的兒童與青少年劇場發展脈絡,而本場講座邀請 Gerd Taube,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兒童與青少年劇場中心總監,分享他在這一領域的經驗,邀請觀眾認識其中的體制、政治框架及當代趨勢。

2024台北藝術節/借放_側記文章/歌德學院/1025-3文本與製作ok/1025-3文本與製作ok-8

兒童與青少年劇場發展歷史

德國的兒童與青少年劇場發展受到了過去分裂歷史的深刻影響。這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德國,被盟軍分為四個佔領區,最終形成了兩個國家:西德(由美國、英國和法國佔領區組成)和東德(由蘇聯佔領區組成)

東德在1949 年至1990年間實行社會主義,國家對兒童與青少年劇場進行了充分的資助,並利用劇場來傳達社會主義的價值觀。所有兒童與青少年劇院依照蘇聯範例,具備市立劇院的規模,發展自己的節目與美學。當時,著名的劇團如德累斯頓兒童劇院(Dresdner Kinder- und Jugendtheater)、萊比錫兒童劇院(Theater der Jungen Welt)、柏林青年劇院(Berliner Ensemble für Kinder und Jugendliche)等,專注於為兒童和青少年創作和演出。

同時,另一邊的西德的政治體系是民主的,1970年代的兒童劇場運動受到社會運動的影響,劇場製作更具教育性和參與性,強調兒童作為觀眾的需求和權利。其文化自由度高,促進了多樣化與創新,劇場作品更常聚焦於社會議題與年輕觀眾的聲音。在西德,這種劇場形式在德國逐漸被納入公共文化支持系統,並開始探索與社會教育結合的方式,使劇場成為一種具批判性與創新性的藝術表達。

前西德追求解放的兒少劇場已介入社會的劇場理念為方向,變堅持專注於少年觀眾,藉此進行了根本的典範轉移,邁向嶄新的兒少劇場。1990年代的德國統一後,東西德的劇場原本不同的藝術傳統和觀念相互交融,兒少劇場在德國已經成為一種公認的藝術形式,劇場的數量也迅速成長。現今為青少年觀眾服務的劇院中,有三分之二是在德國統一後的約三十五年間建立的。其中,近85%的劇團專門為青少年提供演出,且多數為1990年後成立的獨立劇團。

目前的體制與組織結構

德國的青少年劇場生態系統在組織形式與資金模式上有顯著的多樣性,大多數德國市立劇院除了音樂劇場、戲劇和舞蹈劇場等標準的分支以外,還有第四個專門給兒少劇場的分支,或至少有專為年少觀眾準備的劇目。然而,德國兒少劇場的節目最大比例是由獨立劇團製作的,多樣的獨立劇團是德國青少年劇場系統主要支柱之一。

  • 獨立劇團

獨立的兒童與青少年劇團多以創作集團或家庭經營的形式組織,並根據運營模式區分為有自有場地和完全依賴巡演的劇團。各市和邦政府提供多樣的公共補助系統,通常分為基礎設施資助和專案資金,為劇團的運作和項目活動提供支持。

 

  • 獨立的兒少劇場

獨立的兒童與青少年劇院通常屬於中小型市立劇院,並設有一或兩個專門針對年輕觀眾的分支,這些分支專注於為兒少觀眾提供劇場演出。通常這些劇院享有穩定的機構資助,以支持其運營和發展。然而,由於財政資源有限,這類劇院的經費經常面臨地方或國家預算緊縮的挑戰,導致資助可能被削減或不穩定。

 

  • 獨立的第四分支

兒少劇場的獨立性表現在與其他分支享同等待遇:擁有自己的劇場或場地,自己排練和辦公場所、自己的藝術、技術和管理人員、以及有部門管理層負責的預算。


 

  • 整合第四支

不同於獨立模式,整合模式沒有獨立的兒少劇團,而是由整體劇院的團員,通常來自戲劇分支,同時參與兒少作品與其他晚間節目的演出。在整合模式中,一般晚間節目和年少觀眾的劇場分支經常需要競爭最重要的資源(如資金、空間和人員)。青少年演出安排在白天,而成人觀眾的演出則在晚上,由同一批員工負責兩類劇場。

當前的藝術創作及劇場教育發展:德國現狀

德國的戲劇院面臨著場所功能的轉變,這一變化也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德國青少年劇場在美學上呈現多樣性,跨越不同類型與領域,包括新型數位方法與模式。

  • 年齡擴展的觀眾理念

在觀眾年齡的定義上,過去認為五歲以下的兒童不適合成為觀眾,基於「太小的兒童不是完整人」的理念。然而,北歐和義大利早已拋棄這一觀念,開始讓幼小的兒童也能早早接觸劇場。對於五歲以上的觀眾,劇場利用極簡的藝術形式,著重圖像、聲響和動作,並使用較少的語言與文本,以提供公平的觀劇體驗,而非簡化的內容。

 

  • 社會責任與青少年觀眾

隨著環保議題和難民故事在近十年來越發重要,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挑戰也在增加,尤其是身份認同和傳統角色的衝突。劇場作為一個邊緣聲音的發聲平臺,關注無障礙議題,並與時俱進。

 

  •  教育進程中的劇場形式

青少年劇場不僅僅是為年輕人服務,而是幫助他們發展自我,透過劇場形式促進教育進程。劇場演出後的討論環節極為重要,能夠擴展對劇場教學的理解。鼓勵青少年演員分享自己的經驗,並降低非專業演出的門檻。

 

  • 重塑觀眾的角色

在創作過程中,觀眾不僅被視為接受者,而是作為創造者參與其中。導演在演出初期便重新定義觀眾的角色,鼓勵青少年提出建議,甚至選擇不同的結尾。這樣的實驗性環境促使大家共同討論社會議題,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

 

  • 作家的劇場

專門為青少年創作的劇本,旨在吸引並引導年輕觀眾的思考。

 

  • 國際影響

自90年代以來,義大利、瑞士和荷蘭的客座演出對德國的美學與風格產生了顯著影響。此外,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作品也在國際上有所影響,促進了國際聯合製作的發展,這些合作可以在德國或其他夥伴國家進行,形成德文版的演出。

兒童基本權利的具體實踐:認識 KJTZ(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兒童與青少年劇場)

德國的青少年劇場不僅是藝術表現的形式,更是對兒童基本權利的具體實踐。在講座的最後,現任德國聯邦共和國兒童與青少年劇場中心總監 Taube 介紹了他們的組織。KJTZ 作為 ASSITEJ(國際兒童和青少年劇院協會) 德國分會的法律實體,由理事會進行專業監督。KJTZ 在 ASSITEJ 德國分會的倡議下成立,KJTZ 自1980年起在德國展開活動,並獲得聯邦家庭、老年、婦女與青年部的資助,資金來源於聯邦兒童與青年計畫、黑森邦以及法蘭克福市政府的支持。

主要任務與目標:

  • 推動藝術發展:致力於促進青少年的藝術表達和創作,並提高社會對兒童與青少年劇場的重視。

  • 專業討論平臺:提供各種專業討論的空間與方法,讓不同平臺上的藝術家和教育者能夠交流經驗與想法。

  • 獎學金及資源:發起獎學金方案並執行相關獎勵程序,設立圖書館和檔案庫。

  • 數位與現場資源:透過現場與數位方式提供資源,促進與ASSITEJ及其他夥伴的合作,推動劇場在德國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