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atoké Taipei 心得
撰文|張懿文
想加入Curatoké,是受到布魯塞爾藝術節、澳洲亞太表演三年展、南非藝術節、曼徹斯特國際工坊、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等機構藝術總監們的華麗講師名單吸引。在報名參與Curatoké之前,我曾多次參與亞當計畫的公開活動,但始終以觀眾的身份。這次,我決定更進一步,深入探討表演藝術策展的內涵。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知名藝術節的藝術總監將擔任講師,讓我對這場學習之旅充滿了期待。
透過這十天的學習,仍有許多的沉澱和思考,而我對表演藝術策展有了以下幾點印象深刻的體悟:
一、機構與策展人的共生關係
對於機構的討論,我最喜歡Low Kee Hong一個非常美麗的比喻——策展人要像病毒一樣,在不知不覺之間感染(infecting)機構,因為機構也是在逐漸生成的狀態(Institution in the making),如同一個有機體,我們必須要等待 (in the process of arriving)那個(機構變開放)的時刻到來,萬一「組織不太知道,那就放在未來,慢慢鋪陳,像病毒⼀樣感染」 (play with the institutions),尋找那個最適合播種的時機。並且想像未來的策展、酷兒化策展的多重可能性、與不同知識系統的連結、保護實驗性空間和重新想像時間的尺度。這個「病毒」比喻,生動地描繪了策展人與機構之間的互動關係。策展人就像是一顆種子,在機構這個土壤中生根發芽,並逐漸改變機構的文化與價值觀。然而,這個過程需要耐心和智慧,策展人必須等待時機成熟,才能將自己的想法植入機構之中。
二、策展人與藝術家的合作關係
策展人與藝術家的合作關係是策展的核心。在課程中,多位講師分享了他們與藝術家合作的心得。他們強調,策展人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不僅是工作上的合作,更是一種相互信任、共同成長的夥伴關係。策展人需要具備高度的同理心,才能理解藝術家的創作意圖,並提供必要的支持與協助。同時,策展人也要具備一定的藝術專業知識,才能與藝術家進行深入的對話。
三、策展人的養成與挑戰
而在我們的討論中,大概可以歸納成為一名成功的策展人,需要具備的幾項特質:
- 對藝術的熱情與好奇心:策展人必須對藝術充滿熱情,並不斷探索新的藝術形式與表現方式。
- 跨領域的知識背景:策展人需要具備廣泛的知識背景,包括藝術史、社會學、文化研究等。
- 強大的溝通與協調能力:策展人需要與藝術家、機構、觀眾等多方進行溝通與協調。
- 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策展人需要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夠對現有的藝術體制提出質疑,並勇於創新。
策展的未來:臺灣表演藝術的挑戰與機遇
在密集的討論中,還有太多還在思考、尚待整理的思緒,包含對策展概念性的、哲學性的思考與未來想像,與更多實際面所需要碰觸到的現實,還有待慢慢整理才能書寫。
也思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表演藝術策展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和機遇。一方面,藝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跨領域的合作越來越頻繁;另一方面,觀眾的口味也變得更加多元化,對藝術的期待也更高。面對這些挑戰,策展人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保持對藝術的熱情和好奇心。同時,也需要與其他藝術工作者、學者、機構等建立廣泛的合作關係,共同推動表演藝術的發展。
而臺灣的表演藝術發展具有潛力,但但仍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獨立策展人的生存空間相對狹小,缺乏穩定的支持。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更完善的藝術生態系統,為獨立策展人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機會。
透過Curatoké這樣的平台,這樣一個交流分享的機會是如何難得、如何珍貴、如何安全,我非常感謝這一切成為可能,Curatoké表演策展人學院為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學習機會。透過這次學習,我對表演藝術策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將把這次學習的經驗應用到我的工作中,為臺灣的表演藝術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而我們這群少數能夠親身參與的學員,如何將這些經驗再分享出去(於我而言,是在不同層次的教學實踐、學術發表、策展實踐等)?我也在思考臺灣表演藝術的生態,要如何永續支持這樣的討論分享和彼此互惠成長。如果視覺藝術有國藝會所支持的策展人培力(與美術館機構合作)、視覺藝術策展專案等,讓獨立策展人有存活、培訓和永續發展的空間,那沒有表演藝術場館支持的表演藝術獨立策展人,機會和資源要如何爭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