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北藝筆記:《音樂和語言韻律》

外租節目/文章轉載/20250313 音樂與語言韻律:我們說的語言如何影響音樂 @ TPAC PHOTO by Grace Lin-58

你是否常常覺得某些旋律聽起來讓人一聽就覺得帶著法國風情?而某些一聽就覺得是華語音樂?語言的聲調會影響音樂的發展嗎?每個人類社群都有各自的語言跟音樂。不同地區的語言不同、音樂文化也有各自獨特的樣貌。當語言成為歌詞時,不同的語音的發聲方式、語言的韻律節奏是否會對音樂旋律有深刻影響呢?講座將解析語言的韻律特徵如何與音樂結構交織,及如何共同塑造音樂的情感與表達,讓我們理解語言和音樂之間的微妙關聯。

早期浪漫主義「藝術歌曲之王」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Franz Schubert)結合音樂與文學的聯篇歌曲《冬之旅》(Winterreise),以靈動多變曲風譜寫德國詩人穆勒(Wilhelm Müller24首詩作;今年4月,黑眼睛跨劇團(Dark Eyes Performance Lab)藝術總監、詩人鴻鴻將此作具像化為《末日前的冬之旅》(Journey into the Apocalypse),以一個完整的舞台敘事搬演這齣末路戀曲。本劇將有兩個版本:「古典版──絕世復刻古典場」,由男中音趙方豪,搭配鋼琴伴奏演唱舒伯特的德語原版;以及「爵士版──末日重生爵士場」,由爵士女歌手林理惠演唱、謝明諺全新編曲的台語版本。

 

「從跨樂種到跨語種之間,兩種版本的《末日前的冬之旅》將產生非常不一樣的化學變化。從人類演化歷史上扮演的角色來看,大腦處理語言和音樂的訊息也不同,整體複合式聽覺體驗如同多重宇宙。同時呈現這兩種版本宛如揭露了聽覺多重宇宙中不同銀河系的連結。」

 

研究專長在聽覺生理學、聽音辨位及音樂認知的美國密西根大學神經科學博士、班多鈕手風琴演奏家李承宗認為,音樂跟語言都是很重要的溝通工具,也保留了所有動物發聲的原始本能,但是這兩者之間有著不一樣的功能,語音跟樂音彼此之間也會互相影響。

 

以聲音的溝通功能來說,視覺的溝通受到光線與視角的限制,而聲音來自四面八方,聽覺感官無時無刻都在接收訊息,很多動物會藉由發出聲音來做非常即時的溝通訊號。「即時的意思,就是有什麼東西想要立刻反應便用聲音表達,讓對方可以感覺到。而人類使用聲音來做即時的溝通,發揮在語言也在音樂裡,語言跟音樂的聲音都保留了動物發聲的本能特質,而這個本能特質則跟情緒感受相關。」

 

李承宗說,在語言學上,我們稱之為prosody或語韻,主要就是在講語音裡面的聲音和情緒表達,「大家平常都在使用這個情緒表達,例如:我們講『吃飽了』,可能用不同的語調表達這是一個疑問還是肯定句,但使用的文字都是一樣;只不過,透過往上或往下的音調表達不同訊息。」人類語言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互相約定使用哪些聲音來代表哪些特定的意義,透過創造不同的聲音幫助我們記住世界上各種知識跟生命經驗。

 

外租節目/文章轉載/20250313 音樂與語言韻律:我們說的語言如何影響音樂 @ TPAC PHOTO by Grace Lin-27

然而,音樂跟語言不同。我們在音樂裡並不追求約定俗成的意義,不是說音樂沒有意義,而是我們聽到音樂的時候可以有自己的詮釋,「在音樂裡我們並不會聽到某種聲音之後就知道是什麼意思,反而,我們在音樂裡追求的是感受。」李承宗舉例,電影配樂幫助導演把情境裡想要讓觀眾感覺到的,透過音樂更聚焦在感受上,「我們在音樂裡追求的是共同的感覺,透過音樂的聲音,我們表達了情緒並傳遞感受。」

外租節目/文章轉載/20250313 音樂與語言韻律:我們說的語言如何影響音樂 @ TPAC PHOTO by Grace Lin-29

總結來說,關於語言跟音樂的不同我們可以這麼理解:語言比較多的是連接抽象意義與聲音傳遞意義,藉此促進個體之間資訊交換及理解,過程中很重要的是語意(semantic),聲音跟抽象意義的連結;音樂講求的則是句法(syntax),音符的排列以及結構決定了我們的感受。我們在處理音樂跟語言時,大腦會有很不一樣的反應。在聽到語言的時候,大腦會去追蹤聲波細微的時間變化,只要單字一發出,大腦馬上把聲音的所有細節都捕捉出來;但在聽到音樂的時候,我們在意比較長時間的變化,「大腦對於聽到音樂跟語言,反應就是不一樣,負責的腦區也不一樣。」李承宗說,腦區不是只有分析處理聲波而已,它同時間在處理聲波的時候,也會把當下的資訊跟過去所有經驗連結,讓我們有機會進一步思考和感受聲音。也因此,我們從小講的語言裡面的語音特色就會影響聽音樂的習慣,不同語言使用的聲音都會改變大腦,大腦被改變了、習慣了那些語音,創作出來的音樂就會不一樣,不同語言使用者可能會喜歡的音樂因此可能也會不一樣。

關於音樂的聲音跟語言的聲音之間如何互動,語音又是如何影響音樂的發展?

 

不同語言就有不同的語音特色。語言學有幾種分類,第一個是stress Time language,屬於這類的語言(如英文、德文),其重音出現的時間比較規律,重音跟重音彼此之間的時間間隔趨於固定。這種語言裡面重音的音節就會被強調,非重音的字、或者是音節就會被弱化,可能會講的比較小聲、或者是比較時間上也講的比較短促。然而,中文是屬於syllable time languagesyllable指的是音節出現的時間比較規律,中文剛好是一個字,一個音節,每一個音節/字所佔的時間差不多、比重也差不多;另外跟中文類似,也歸類為syllable time language的包括:義大利文、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等。這類的語言比較不會有非重音的音節或字在發音的時候講的比較小聲或者是比較短促的情形。

 

李承宗指出,研究顯示,如果母語是輕重變化比較明顯的stress time language,講這種語言的母語使用者其創作出來的音樂節奏變化也會比較多。他舉例,如果是英國作曲家,節奏變化似乎比法國作曲家更多,這就是跟語言相關。「蘇格蘭語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叫做scotch snap,他們講話很喜歡把重音放在整個字的前面,然後很快的在後面接一個非重音的音節。研究者收集了很多蘇格蘭民謠做採譜分析,可以發現這個特徵出現在很多的蘇格蘭民謠的旋律裡面,但德國跟義大利作品裡就沒有看到這個現象。」

外租節目/文章轉載/20250313 音樂與語言韻律:我們說的語言如何影響音樂 @ TPAC PHOTO by Grace Lin-35

音樂最基本的元素主要是由節奏以及音高所組成,節奏與音高有很多不同的排列組合,不同的音樂風格各自有其特定的節奏與音高排列組合。我們從上面的研究可以知道,不同的音樂風格中特定的節奏與音高排列組合規則其實多多少少會受到作曲者母語的影響。「不同國家的作曲家做不一樣的音樂,我有我的喜好,你有你的喜好,可是,當我們在同一個音樂類型風格裡,還是會受到母語的影響。音樂家的經驗跟養成反映在每一個面向,做音樂的人需要經過很多練習跟揣摩才知道,旋律要這樣寫,歌詞才會聽起來很容易理解,才覺得很有味道。」這也就是對於專業的音樂創作者在寫有歌詞的旋律的時候必須要注意所謂「詞曲咬合」是否恰當的原因。

外租節目/文章轉載/20250313 音樂與語言韻律:我們說的語言如何影響音樂 @ TPAC PHOTO by Grace Lin-56

另外,中文雖然用語音音節的時間跟重音來分類跟西班牙語、義大利語都屬於syllable-time langauge之外,中文跟其他歐洲語言(或所謂的Roman language)相較,中文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不同就是中文是聲調語言。什麼是聲調語言?李承宗說,中文每一個字都有特定的音高變化,不同的音高代表了不同的意思,以所謂台灣盛行的「華語」或「國語」來說,一般有5種音高變化(如媽、麻、馬、罵、嗎),所謂的「閩南語」或「台語」更多,通常多到8種。因此,寫作華語或台語歌曲的旋律有更多限制,音高走向必須符合歌詞的音高變化。若沒有按照語音裡面的音高變化來設計旋律,創作出來的歌就會怪怪的,詞曲咬合會有問題,可能出現聽完旋律不知道歌詞在唱什麼,或者出現「倒音」的情形(有名的例子如華語流行音樂金曲「愛的主打歌」配上旋律可能聽起來像是「愛的豬大哥」)。華語流行音樂還有一個特質是很注重歌詞的押韻,透過押韻、不斷重複某些韻腳,讓人對這些聲音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這種情形心理學上叫做framing effect,就像廣告,一直聽到一直看到這個東西就會對它留下印象,而也因此因為留下深刻印象我們也比較容易喜歡上這個作品;這也是為什麼流行歌的歌詞會有比較高的重複性,因為那些不斷出現的聲音元素,讓我們比較容易記住那首歌。舉例來說,嘻哈歌手常常花很多時間設計饒舌段落裡面的歌詞,他們可以說無時無刻都在想押韻的事情,這些念唱加上了押韻就會讓人特別感覺到語言裡的韻律跟節奏感,產生完全不一樣的趣味性。

 

從上述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不同語言裡面習慣使用的語音對音樂風格可能產生的影響,也讓我們更加期待冬之旅這樣的作品被兩種不一樣的語言改編可能會出現的樂趣。

撰文|張震洲、攝影|Grace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