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topia 網紅生態|是重生,或是輪迴
時尚自媒體人 李瑜 / 撰文
當「我」終將成為自己的作品
網紅的人生橫跨了我的20至40歲,正是人們最常用來「找自己」的一段時光。
我的尋找不是往內,而是穿梭於線上與線下、人前與人後、真實與虛構之間。
那些看似屬於「我」的輪廓,在各種曝光與重塑中,不斷解構,又不斷新生。
這條路的生猛與驚險,早已超越口號裡的「做自己」,更接近一種溫柔的自焚——焚盡之後,才得以重構。
/image0.jpeg)
成為網紅的第十年,我的帳號被消失了。就像那種夢——你張嘴,卻發不出聲,在數位虛空中,一夜之間蒸發得無影無蹤。
我才意識到,那些年我以為正在「建構自我」,其實不過是在維繫一個被觀看的形象。
就好像,我不是人,我只是供人觀賞的符號。但那也是我第一次明白,當一切歸零,真正的故事才悄悄開始。
不是因為我準備好了,而是因為沒有其他選擇。我總急著證明自己是個「值得關注」的人。
我曾相信只要夠努力、夠專業,就能換來穩定的存在感。但漸漸的,我活成了別人想要的樣子,在觀眾的渴望與品牌的需求之間,逐漸失焦。
那是一場沒有盡頭的模仿,一種自以為前進、其實在原地旋轉的錯覺。
ANGELA 是誰?我是誰?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ANGELA (a strange loop))講述一位網紅的崩解與重組。她的身體逐漸陌生,聲音變得機械,身份開始剝落。一如煉金術的三階段——黑化、淨化、重生。她反覆低語:「小心點,你可能會跌倒」,彷彿在提醒每個人:從形象滑落的距離,從來都比想像得短。
ANGELA 的旅程不是線性的。她在無數自我中反覆轉生,觀眾愈看愈糊塗,她是否還是原來的她?
這不正是我們的寫照嗎?我們曬生活、說理念、標榜風格,到最後,自己都不確定:我還是我嗎?
如今,我還在這裡,只是已經不再看向別人。我不再追逐「更多」,這個產業人來人往,唯有我自己,是我唯一能帶走的東西。
這近二十年的自我雕刻,不是為了抵達什麼理想狀態,而是終於學會放下那些不屬於我的碎片。
也許這正是重生的意義——不是回到原點,而是帶著傷痕醒來,終於不用再演。
社群的本質,是一場奇異的迴圈。
你以為你在創造,卻其實在模仿;你以為你在表達,卻其實在演出。
當觀看與被觀看成為日常,當身份成為商品,我們都在ANGELA的命運裡,看見自己某部分的輪廓。
那麼你呢?
你還記得,最初那個沒有濾鏡的自己,長什麼樣子嗎?
photo by Julian Rö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