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是誰創造了安琪拉

戲劇
臺北藝術節

英國約克大學 University of York 心理學博士 黃揚名 / 撰文

如果有一天你生病了,你會選擇每天錄下自己的心情,然後放上網路與大家分享嗎?我想大多數人不會這麼做。然而,在舞台劇《ANGELA (a strange loop)》中,主角安琪拉卻是個例外。即使身患重病,她依然堅持記錄生活點滴,並與粉絲分享。

為什麼她要這麼做?原因其實很直接——因為有流量。有了流量,就有機會帶來實質的好處。這樣的行為乍聽之下或許令人匪夷所思,但在這個「流量至上」的年代,幾乎任何事都有可能被包裝成可販售的內容。假裝生病以換取關注與商機的例子早已屢見不鮮。澳洲的健康網紅貝爾·吉布森(Belle Gibson)就是其中之一,她曾謊稱自己罹患癌症並透過自然療法痊癒,進而販售書籍與療法,最終被揭穿,掀起譁然。
 

2025臺北藝術節/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黃揚名-PNG(700 x 500 像素) 001

但我們不能簡化地認為,網紅現象只是出自某些人自戀的表現。事實上,是我們這個社會「需要」網紅。我們需要意見領袖來引導我們,需要某些人讓我們短暫忘卻自己的無力與平凡。在集體主義較強的社會中,這種需求更為明顯。當人們對自己的選擇缺乏信心時,就更渴望出現一個可以模仿的對象。

然而,這其中存在一個矛盾——到底是網紅引領了風潮,還是風潮造就了網紅?是因為大眾喜歡觀看他人分享病痛與脆弱的生活,所以才有了「安琪拉」;還是,因為有了安琪拉,才讓我們學會喜歡、甚至渴望那樣的內容?

無論答案是哪一種,其實都讓人不安。若是前者,網紅為了迎合觀眾的嗜好,只會不斷推升自己的極限——甚至不惜以自虐、獵奇等方式來獲得關注。在《黑鏡》第七季中就有一集描繪了這樣的情節:為了賺取斗內,網紅不惜當場喝尿、甚至拔掉自己的牙齒。而現實中,這些荒誕的行為其實也早已不是虛構。

至於後者,其實更常見。從政治到社會議題,網紅憑藉影響力帶風向的現象,幾乎無所不在。在台灣,相信大家對網紅涉入公共討論的情況早已不陌生。

我們,是不是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安琪拉?
 

或許你不是網紅,但你真的活得「自主」嗎?我們的選擇與行動,真的是出於自由意志?還是其實只是依循著社會為我們設定的劇本?在《ANGELA (a strange loop)》中,導演安排所有角色都以對嘴方式演出,彷彿在說——只要這個「表演者」看起來能說話,劇(人生)就能繼續演下去。

劇中還有一個橋段耐人尋味:一開始,Brad 想吃桌上的蘋果,安琪拉提醒他那是假的;但在劇末,Brad 卻大口咬下那顆「假」蘋果。這個前後呼應不只是一個劇情的反轉,更拋出一個核心的提問:什麼是真實?什麼又是虛假?

在人工智慧日益成熟的今日,我們該問的,也許是:那個「真實的我」,還剩下多少?又有多少部分,已經被演算法、網路輿論、甚至AI工具所塑造?當你存在的價值只剩下「給出指令」時,到底是你活著,還是代表你的AI代理人在活著?

我們都渴望自己是真實地活著,但什麼才是活著的印記?什麼樣的存在,才算是屬於「自己」的?或許,《ANGELA (a strange loop)》這齣劇中,藏著你能找到的某些答案。


當你找到了,也許你會更清楚知道,自己是否也想——或不想——成為下一個安琪拉。

 

photo by Julian Rö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