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人機協作下的盲人摸象:從《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看翻譯和誤讀下的創造性

臺北藝術節

謝鎮逸/ 撰文

聽人與聾人、明眼人或失明人——縱使身體的機制條件並不等同於「障礙」,然而一整個社會的現行文化構成,對所謂「障礙者」就已先決性地不友善和不完善。感官差異已為不同群體帶來差異和紛爭,然而隨著AI與科技時代的劇速降臨,聾人、失明人該如何應對這個始終以聽人、明眼人所主導的未來世界?

即將在2025臺北藝術節上演的《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是日本當代指標性的表演團體「contact Gonzo」與知名新媒體藝術家「yang02」的二度攜手之作。該作品被日本國際劇場協會在《2024年劇場年鑑》中,評為「未來藝術的一次深刻實驗」,除了肯定其探索人機協作及其界限的創造性,也是當今藝術形式思索共融可能的一次契機。

人機差異中的翻譯和誤讀

在他們於2019年首次合作的前作《untitled session》中,透過影像標註技術,讓AI嘗試將人的即興肢體動作轉譯為文字與語音。有趣的是,當AI試圖以語言捕捉即興身體動作時,生成的描述往往偏離實際表演,甚至產生荒謬的誤讀結果。不過,正是這些AI與人類感知之間的「不對等」或「錯位」,挑戰了我們對語言表達、身體表現以及機器理解能力的既定觀念。「誤讀」是否也有可能成為作品的一部分,用以挑戰人們對機器理解能力的期待?人類在面對前所未見的情境難免都會有產生混亂的可能,更何況是AI,甚至是障礙者?

《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的誕生,正是從前作實踐中對「誤讀」身體動作的技術探討,進一步思考機器的誤讀是否能被轉化為共融藝術的可能,並讓不同感官能力的觀眾也能參與其中的藝術體驗。演出中,由yang02製作的自推式AI機器,與contact Gonzo成員的即興肢體互動,皆透過影像標註技術紀錄、轉譯,生成字幕與語音。現場有主持人於現場口述實況,另一方面又有AI生成的人聲,使觀眾在現場行動與畫面構成的視覺與話語敘述的聽覺之間不斷游移。

重構盲人摸象的當代潛力

當觀眾在視覺上觀看演出現場,以及聽覺上聆聽AI語音並閱讀AI字幕時,甚至感受充滿身體性的現場即興表演時,不同人所經歷的現場體驗,都是一個多重、非同步,甚至可能產生理解衝突的感知過程。這種「感知的不對等」,已經再也無關「全然理解」這一項終究不可能的任務,而是鼓勵觀眾用自己的方式進入作品,也能憑藉著各自的感受、體驗,在「現場」中有所感受。

作為precog Inc.「TRANSLATION for ALL」計畫的一部分——這演出在「給全民的翻譯」的意味當中,除了突破語言與身體界限的企圖,亦是邁向共融願景的一次宣言。從納入無障礙設計,或是邀請視覺、聽覺障礙者加入創作過程、參與試演,根據他們的回饋調整作品,以提升演出模組的可及性,期許讓更多觀眾都能平等地體驗和理解藝術。AI的轉譯在此扮演了「另類感知」的橋樑,使視、聽障礙者也能透過文字或語音「體驗」表演。技術的不穩定性、AI的演算偏差,以及由此產生的感官不對等,都是演出所意圖突顯的。當代的盲人摸象,正是以此作為重新理解差異他者的問題意識,以及重新贖回社群集體信任機制的潛力。

 

感官不對等下的創造性

今日的AI已經無遠弗屆地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社會運作機制,並直接左右著全球政治角力、經濟戰爭——如今全世界正在積極從中力挽狂瀾的,就是如何將資訊散佈和行動分配中的不平等中,努力調度出技術正義的最大化。

然而,我們無法只能仰賴技術上游的善意降臨;坐以待斃之前,如何從現行機制的漏洞和縫隙中,重新創造出從技術集中權力中逃逸的路徑,就變得極為重要。總是回應著當代挑戰的藝術轉化形式,正不懈地提供著逸脫時代危機的創造性提案。


photo by Yurika Ko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