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他們從旅途歸來,《旅行的舌頭》李銘宸、張碁與奈絲.蘿柯:說一段甜美與混亂的共創旅程

臺北藝術節

《旅行的舌頭》於日本城崎國際藝術中心試演後,三位藝術家李銘宸、張碁(Jang-Chi)與奈絲.蘿柯( Ness Roque)透過螢幕,有如比肩坐在一張長椅上,難掩疲憊和恍惚神情,剛結束一段長途創作旅行的他們,正要進入休息時間,但有什麼彷彿還留在表演當天,他們還想再回到現場撿拾,可能是一句在當下沒能完整表達,卻醞釀許久的一句台詞,或是來自熱情觀眾的一則疑惑尚未解答……。

喘一口氣後,藝術家們緩緩講述他們看到、感受到的沿途風景。許久沒有講中文的李銘宸,讓思考和文字在空氣逐漸成形,落出一段畫面後,他說道,「其實抽象的東西要用中文或母語溝通時,都會顯得很困難了,更何況這次我們聚集在此並要一起完成《旅行的舌頭》這個作品。在前期研究階段,還處於相對casual的狀態,我們天天喝酒、聊天拉近彼此距離,但隨著正式演出日漸到來,在每一天大量討論文本和演出的種種,該如何溝通與落實各自所想,其困難程度是非常難以想像的。期間感受到的疲累,不只是勞動的消耗,也有精神上的,還會遇上人際關係的折衝時刻。許多時候,自己彷彿只能一直反應,這一切之於我,還尚未能清楚描述。」

忽遠忽近,直到不能再溝通為止

語言疲乏,並非只是口語技巧的消耗,它甚至會影響情緒、決策、甚至是個人界限。關於語言溝通之難,張碁聊起團隊中每人扮演角色是如此不同,因此理解並分享彼此的意見顯得更加重要,「最後我們摸索出以舌頭的連結、食物的連結,以及語言的連結為骨幹,在各自的出發點上產出不同意見,成為創作的組成與要素。」

反覆在創作與理解中徘徊,在創作過程中,眾人是前進了一點?還是又距離目標落後了好幾步?團隊成員們有時候也很難真的明晰,而奈絲對於這樣的曖昧處境反倒顯得樂觀,「差異本身就是存在的,其實這樣的狀態也很接近這次展演的核心。我本身就是很喜歡溝通的人,這個世界上存有不同意見,如何達到有效的溝通,讓彼此都能更加瞭解彼此,獲得更多共識是重要的。想要取得進步,就是從溝通開始。」

文章圖片
文章圖片

不能強求也不宜太過用力:耐人尋味的美好巧合

正因語言錯位的情況反覆發生,他們也意外發現新的共鳴。李銘宸提到,「有時候我們講的不是同一件事,但又因為語言落差,竟會出現某種有趣的巧合,或是感覺到自己、他人好像終於能彼此理解一點了,但後來發現其實是誤解,瞬間又被推回原點。」共識不會以自己想像的模樣浮現,最後李銘宸辨識出並深感訝異,處於如此背景中,其實是一種殊途同歸的體現,「但是期間產生的路徑是我完全沒有想過或看到過的,所以其實也可以說,是相當有趣、美好和浪漫的。」

而正當語言讓彼此分離,食物與身體的真實感受卻像磁鐵將彼此聚合。奈絲分享,在日本邂逅「鮒壽司」時,感覺就像吃到久違的菲律賓家鄉味「Buro」,雖然味道不盡相同,但醃漬魚類的手法有許多相似之處,演出時團隊成員會烹煮神秘的巧克力粥,內容物還有煉乳和鹹魚,究竟滋味如何,就保留讓觀眾實際感受,奈絲笑著說,「暴雷太多就不有趣了」。

文章圖片
文章圖片

觀眾是參與者也是見證者

《旅行的舌頭》不是展示,反倒更像是一場對話探索,依照不同文化語境,設計或調整演出內容,嘗試鋪排出一場共感的布局,它是開放性的,團隊成員邀請觀眾走進來並慢慢了解,即使感官需要慢慢跟上,奈絲補充:「作品中反覆出現的食物,或是調度有關嗅覺的環節,都在演出中創造出更多對話空間」,不只是單向地呈現,也在鼓勵觀眾一起思考:當語言失靈時,我怎麼聽見?當名字被誤讀,我怎麼被理解?當味道陌生,我可以如何學習品嘗?

共創的疲憊、語言的錯位、文化的誤讀,甚至是食物的混搭,看似混亂,其實充滿能量。團隊揉製日常中的錯落、錯讀與共鳴,轉化為舞台上的張力、燈光、味道、音樂、台詞、氛圍,也讓觀眾在跨文化對話場域中,沉浸於有衝擊也有熟悉景色的風景,甚至回過頭來細細品味自己的出身、家族的傳承,這是一段難忘的旅程,只有親身參與,難以言語意會。

文|林圃君

圖|photo by bozzo / 写真提供:城崎国際アートセンター(豊岡市)

       photo by bozzo / courtesy of Kinosaki Internatinal Arts Center, Toyooka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