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館時間
:::
2025/07/11
印尼行為藝術先鋒麥拉蒂蘇若道默: 以身體重構世界的詩意哲學家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創意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兼主任 張懿文/撰文
從爪哇傳統到全球舞臺:一位跨界藝術家的養成
麥拉蒂蘇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於1969年出生於印尼文化古都梭羅,創作根植於爪哇深厚的泛靈論傳統,卻以極具當代性的身體語言,在全球藝術界掀起對人性、生態與社會結構的深刻反思,也因此被譽為當代東南亞最具影響力的行為藝術家與編舞家。
麥拉蒂的表演天份來自其豐厚的家學淵源:父母親都是舞者,而自幼習舞的她,也在長大後學習了太極與爪哇冥想,並在大學主修國際關係、還參與了反蘇哈托學運。而她的西方藝術啟蒙則始於德國布倫瑞克藝術學院(Braunschweig University of Art)(1994-2001),師從「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與日本舞踏大師古川杏子(Anzu Furukawa)。
求學時期的麥拉蒂.蘇若道默與「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圖片來源:藝術家提供)
這樣融合東西方的經歷,形塑了她獨特的創作方法論:將舞踏的「暗黑身體美學」與歐洲觀念藝術的批判性結合,發展出介於舞蹈、行為藝術與裝置藝術的跨域實踐。她曾在多次訪談中提及,德國經驗幫助她將爪哇儀式美學提煉為當代藝術語言,並重新定義身體在表演中的哲學維度——這與評論界歸納其「身體作為思想載體」說法相互呼應。
在2001年的《為什麼讓雞跑?》(Why Let the Chicken Run?)中,她於室內繞圈追逐一隻雞,以此詰問人生中那些徒勞無盡的追尋;在2005年的《黑球》(The Black Ball)中,她手持黑球,靜坐於高懸美術館牆面的椅子上,紋風不動地持續表演8小時;而2012年的作品《我是我房屋中的鬼魂》(I am a Ghost In My Own House)中,她身著素白長袍,置身於環繞的木炭堆間,手持重石反覆碾磨桌上的木炭直至粉碎,隨著時間推移,炭黑污漬漸漸侵染她的衣袍、肌膚與面容,整整12小時,她不飲不歇,任憑自身在持續的勞作中愈顯疲憊滄桑,展場中觀眾來去匆匆,有人駐足相伴,有人難忍而離,無論觀者如何反應,都成麥拉蒂演出不可或缺的部分——她透過粉碎「木炭」這種蘊含能量的物質,隱喻生命中無可避免的消逝與缺憾。
代表作品《我是我房屋中的鬼魂》(I am a Ghost in My Own House)(圖片來源:藝術家提供)
而麥拉蒂另一支著名作品,是2000年發表於柏林赫伯劇場(HAU Hebbel am Ufer)的《奶油之舞》(Exergie-Butter Dance)——藝術家腳踏紅色高跟鞋,在巨型奶油磚上隨著印尼傳統樂音翩然起舞,起初舞姿優雅從容,待奶油逐漸融化,她便不斷滑倒、爬起、再舞、再摔,將這震撼人心的循環赤裸呈現,作品直指生命真諦:跌倒無妨,重要的是每一次重新站起的勇氣。2012年,這段表演影片被網友配上流星巨星愛黛兒(Adele)的〈Someone Like You〉 後爆紅網路,創下百萬點閱,《紐約時報》更專文盛讚她為「印尼最耀眼的藝術家之一」,這個網路混搭作品的橫空出世,也意外引起藝術界之外普羅大眾對「何謂行為藝術」之探討。
代表作品《奶油之舞》(Exergie – Butter Dance)(圖片來源:藝術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