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北藝筆記/王柏偉:來自AI時代的身心靈訊息

戲劇

北藝筆記|來自AI時代的身心靈訊息

時間:2025-07-22 (二) 19:0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2樓太陽廳東南角

AI時代的身心靈變革:從中古魔法到虛實交織的現實

講者 王柏偉 / 文字  張震洲

在當今AI技術日益滲透日常生活的時代,人類的心靈運作模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變。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王柏偉在「北藝筆記」講座中指出,當代身心靈議題的浮現,與AI、機器人及演算法的影響息息相關。

王柏偉首先指出,雖然人們日常生活中已經離不開機器人,從掃地機器人、送餐機器人到越來越多以演算法驅動的虛擬助手,這些技術漸漸隱匿於生活細節,卻深刻改變了人們的工作、交流與思考模式。他提到,許多人的文字創作甚至已被AI取代,工作節奏與觀念也因AI工具而加速轉變。身心靈因此面臨新的平衡挑戰──人們不僅要適應這些智能工具,更需調適心理與情感,避免陷入焦慮與疏離。

講座探討兩部與AI時代身心靈訊息相關的作品:蘇珊娜.甘迺迪X馬庫斯.塞爾格《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與剛左小組Xyang02《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前者觸及網紅情境下的身心狀態,後者則反映AI機器人日漸進駐日常生活的現象,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我、人與他人及人與世界的關係。王柏偉強調,比起擔憂AI是否會反制或統治人類,更值得關注的是AI時代下人類身心靈所發生的深刻變化。他提出,我們身處的時代因科技快速迭代(約每三年一個世代的變化),導致世代間溝通模式和現實感的顯著差異,從過去正式的書信溝通轉變為即時的聊天式對話,正是一個世代差異的縮影。

此次講座也藉由2025 NTT Arts NOVA新藝計畫:熊世翔X洪翊博《日夜顛倒的唐吉訶德》作為開場引子。這部作品透過即時動作捕捉與遊戲引擎技術,將虛擬替身與真實表演結合,呈現當代青少年在虛擬世界中面對挑戰的「唐吉訶德式冒險」──如同每天晚上打電玩,面對魔物時會感到難過與焦慮。此作不僅探討虛擬與真實的混合,也召喚了這個時代獨有的感受。西班牙偉大的小說家,戲劇家和詩人米格爾.德.塞萬提斯.薩維德拉(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1616)的《唐吉訶德》描繪一位活在騎士時代妄想中的人物,其「沒有現實感」的特質在當代社會依然具有啟示意義。透過對《唐吉訶德》的解讀,我們得以思考在時代快速變遷中,個人現實感與身心靈狀態的異同,並從歷史的脈絡中理解身心靈平衡在不同時代的意涵。

時代變遷與身心靈演化

王柏偉將西方歷史中的身心靈現實感劃分為四個主要時代:中世紀、印刷術時代、影像時代及當前的虛實整合(AI)時代。每個時代的世界觀與科技進展,都深刻地塑造了人們對身體、心靈和「靈」(與世界的關係)的理解。

1. 中世紀:魔法與神聖力量主宰下的身心靈

中世紀是一個由魔法與神聖力量主宰的時代,如同《哈利波特》的世界觀。在這個時代,個人的能力與地位取決於其所擁有的魔法力量,身體的強弱並不重要。心靈與「靈」則被視為神聖的,必須服從神聖力量。追求永生和與神聖力量的和諧,便是當時身心靈平衡的體現。

然而,中世紀也存在對「瘋狂」和「異常」的排斥。1488年的畫作《愚人船》描繪了那些被視為「瘋子」、「愚人」的人們被流放的景象。這些人包含精神病患、意識形態異議者,甚至是麻風病患者,顯示當時對「瘋狂」的理解與現代醫學觀點截然不同。此外,盛行的「獵巫」行為也反映了中世紀社會處理不明原因事件的方式:將其歸咎於操控神聖或魔法力量的「女巫」。這些現象都說明了中世紀身心靈狀態深受魔法與神聖力量支配的特點。日本動畫《肌肉魔法使》則以現代視角反思了中世紀的魔法世界觀,將純粹的肌肉力量視為一種魔法,挑戰了傳統的魔法定義。

在中世紀的世界觀中,「靈」是你與世界的關係,或與不可見事物的連結。當時的「鬼」通常指涉那些「政治不正確」且擁有魔法力量的存在。

2. 印刷術時代:閱讀與自我的覺醒

中世紀之後,隨著文藝復興和印刷術的普及,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紀元。印刷術打破了知識傳播的壟斷,使普通人得以接觸書籍,直接透過閱讀理解世界和上帝的旨意。這種直接的知識獲取方式,使得曾經主宰世界的「神聖力量」逐漸退位,取而代之的是人的力量彰顯。

在牛頓力學的世界觀中,上帝被比喻為「鐘錶匠」,創造了宇宙後便退位,讓世界依循機械原理自行運轉。世界轉變為一個機械性的、充滿因果關係的自然世界,從而催生了自然科學。與自然科學並行發展的是人文社會科學,它關注人類的自由意志,標誌著自然與人文的分野。

印刷術時代的閱讀行為,特別是新教徒透過《聖經》文字直接感受上帝旨意的經驗,強化了個體的自主性。這種直接的連結使得個體不再依附於教會或教廷,從而發現了「自我」的存在。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作為當時的悲劇,其主題在現代人看來或許難以理解,因為當代人追求自由戀愛,不再受家族或傳統的束縛。這正是印刷術時代透過閱讀打破傳統依附關係,催生個體意識的例證。

小說作為印刷術時代的新興藝術形式,成為大眾認識自我和窺探他人生活的媒介,尤其是羅曼史小說的盛行,反映了人們透過閱讀想像非己人生的渴望。透過閱讀,人們開始發現自己與他人的差異,身體與心靈也在此刻分離。過去被歸咎於女巫或外在邪靈的「鬼」,在一個「除魅」的世界中,轉而內化為個體內心的創傷與無法解釋的精神或心理因素。內心成為一個「黑森林」,充滿了難以解開的結。

3. 影像時代:真實與想像的交織

隨著時代推進,人類進入了影像時代。在印刷術時代,圖像的影響力已初見端倪。例如,1701年李哥為路易十四所繪的肖像,在路易十四外出時會被擺放在王位上,象徵其本人行使權力,這反映了當時人們「見圖如見人」的觀念。這種對圖像的「神聖性」認知,類似於現代人對神像或自身肖像照片的態度。

影像的力量在當時極為強大,它使得身體的力量和心靈的內涵得以在圖像中展現。路易十四的肖像及巨型雕像,都旨在透過視覺形象放大國王的權力與威嚴。這種「政治的身體」或「圖像的身體」理論,使得想像不再只是想像,視覺所見之物即等同於真實。在自然科學與世俗化進程的影響下,圖像的力量與身心靈的關係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笛卡爾提出的「身心二元論」,將心靈與物質性的身體區分開來,也為後來的影像時代對身體的理解奠定基礎。

4. 虛實整合(AI)時代:身心靈的挑戰與轉型

當代社會正步入虛實整合的AI時代,其劇烈的生產方式轉變堪比工業革命。AI和機器人不再僅是取代體力勞動的工具,它們開始與我們的思考模式和面對世界的方式產生競合。

AI時代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是人類與AI的互動。像ChatGPT和Cloud這類大型語言模型,儘管有時會產生「幻覺」(即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但其龐大的知識庫和學習能力使其表現得比人類更像專家。這使得人們對於AI的依賴日益加深,無論是大量使用還是選擇抗拒,AI的存在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人們的身心靈狀態。

當前世代與AI的共存,也體現在我們對「虛擬」的認知上。過去被視為虛構的二次元世界,對於許多當代人而言,已不再僅是虛擬。例如,人們對虛擬替身(如初音未來)產生真實的情感連結,顯示虛擬與現實的界限日益模糊。年輕世代對於科技和虛擬事物的接受度更高,他們將「好玩」、「很酷」視為判斷價值的標準。這種價值觀的轉變,與老一輩對事物的理解和溝通方式形成鮮明對比,突顯世代間因科技發展而產生的差異。

在AI時代,身心靈的平衡變得更為複雜。過去,成功可能被視為身心靈平衡的體現,尤其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努力就能成功。然而,當今社會變遷過快,外在環境的快速變化使得個體難以維持內在平衡,因此,人們轉向瑜伽、頌缽、旅行等活動來調適身心。王柏偉將身心靈平衡定義為身體、心理及個體與世界關係的三者和諧。AI時代的身心靈平衡與過去截然不同,它不再僅關乎個體內在的調和,更需考量科技對人類存在的衝擊。

重新定義AI時代下的身心靈平衡

AI時代不僅僅是科技的進步,更是人類存在模式的深刻變革。從中世紀神聖力量的主宰,到印刷術時代個體意識的覺醒,再到影像時代真實與想像的交織,以及當前AI時代虛實整合的挑戰,人類對身心靈的理解不斷演進。我們必須認識到,AI對人類的影響不僅限於科技層面,更在潛移默化中重塑著我們的感知、思維和與世界的連結方式。

面對AI時代的變局,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身心靈的定義。身心靈的平衡不再是一個靜態的狀態,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個體在快速變遷的環境中不斷調適。這不僅意味著關注個體的內在健康,更需要理解科技對我們現實感的影響,以及虛擬與真實交織所帶來的全新挑戰。藝術作品如《日夜顛倒的唐吉訶德》為我們提供了反思的機會,讓我們看到年輕世代如何在新技術中尋找意義,並探索人類心靈在虛實邊界上的冒險。

最終,AI時代的身心靈訊息提醒我們,科技的發展是雙刃劍。它帶來便利與效率的同時,也可能引發深層次的焦慮與失衡。因此,如何在AI浪潮中保持身心靈的韌性與平衡,將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課題之一。這要求我們不僅要學習與AI共處,更要深入探索自身的存在,並在變動不居的世界中,找到屬於這個時代的「身心靈平衡」之道。

 

 / 攝影蔡耀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