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愛還是/未必最美?寫在新《繩子》之後。|2022臺北藝穗節《繩子》
▍節目名稱:2022臺北藝穗節:《繩子》
▍評論者:光之藝
個人偏好第一個版本的最終。
我看表演有偏好。所以,相同的劇作或舞碼會欣賞每年不同的版本,或一個檔期多刷。這幾年看藝穗的經驗,後者是我在藝穗常做的事。緣由一,劇組常在首演後因故做調整或順著評論修改成新版本,常有驚喜。緣由二,早幾年常有劇作會讓劇情同時在不同的空間(房間)多線進展,遊走的觀眾只能選擇性窺得一二。若像我貪心想得編導想法的全貌,只有出此下策。
哈哈,真的沒有繩子。若把這個作品依照表演空間依時序分成三個段落,那我看首演的第二個段落時,以專業用語來說是站在一個所謂“部份視線遮蔽區”,看不到完整的表演。所以,有沒有繩子一事,其實是參雜著投機的猜測。今日,藉由人員的引導,先淨空表演空間的觀眾,令我驚喜地看清楚表演者加上光影設計想傳達的訊息。也終於可以放下心中的大石,並且幫作品在心裡加了分。
有預感會看到不同。首演的末段,我似乎本能地滑進我愛戲稱的“搖滾區”--最最前排,看清楚編導對角色的安排。浴室裡的三個角色各在一方,A坐著面對關閉的窗外,B在淋浴間內,兩位皆帶著情緒做肢體呈現。C最終拿者單面方鏡遮住全臉面向觀眾,開始如喪考妣的表情,持續到慢慢上移鏡子露出全臉。個人觀點是三個人的關係與情緒似乎依然還在互相拉扯、糾纏或束縛。劇終同時也察覺受限於演出空間,角色B的位置會使其他多數觀眾落入“三分之一視線完全遮蔽區”。
新版本的角色B在移動至浴室前,早早俯臥地面到劇終,看似尚存生命的氣息。角色A與C的演出大致沒變。但是在人員的引導動向並限制下,所有觀眾沒有我原來“搖滾區”的視野。當角色C慢慢上移鏡子依然露出極度悲傷表情時,頓時覺得帶給我“人前人後”的演繹似乎更強烈些。從我的視角,有給我一些角色勝負的解讀。
目前偏好前一個版本,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