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阮劇團《諸羅假期》|2022臺北藝穗節(駐節評論:吳岳霖)

臺北藝穗節

他們的《諸羅假期》不是我的假期

▍演出節目:2022臺北藝穗節-阮劇團《諸羅假期》
▍演出時間:08.25(四)19:30
▍演出地點:上樓左轉

文 吳岳霖(駐節評論人)

《諸羅假期》是以嘉義於農曆7月的「輪普」(輪流普渡)文化作為主題,將「鬼門開」等同於軍人放假、回到民間一個月——應是借用一般大眾稱「退伍」為「還陽」,反過來將其套用到「陰間」與「鬼魂」身上,發展出學長與學妹既交會也分離的兩條故事線,藉此帶出民間祭祀、普渡等相關習俗,例如女子未婚死亡,不能放進宗祠、享有祭祀等,以及家的意義。整體故事又以「體驗營」的方式包裝,製造出「類沉浸式體驗」,彷若觀眾將隨著這幾隻鬼,一同享受這段假期,以及這些即將消失的普渡文化。

不過,這些確實有趣的點子,無論是輪普文化本身的特殊性、營隊的沉浸體驗、鬼與軍人間的連結等,在《諸羅假期》裡未被有效的整合,反而彼此干擾,各自淺淺帶過,最後成為嘉義旅遊與文化的宣傳戲劇,卻如創作團隊刻意設計低階、粗糙的旅遊宣傳單,既不吸引人也絲毫不有趣。

以形式來說,為了達到接近沉浸式劇場的效果,創作團隊將座位區置於場地中央,有意讓表演於四周場域發生,再加上少量的參與,例如起立、合照等,引領觀眾進入其所欲創造的環境與氛圍;於是,我們可以想像自己是在一台巴士上頭,跟著這群鬼一起暫時還陽,從陰間移動到陽間;而這些鬼所發生的種種事件,都在觀眾周圍,彷彿在農曆7月這段時節裡,其實鬼隨時都存在我們身邊,但我們並無需害怕,因為他們必須守規則,又或許是我們的親人。

但就觀賞體驗而言,這是一個極差的設計。除了「上樓左轉」這個場地本身的限制(包含樑柱位置、高度等),造成一定程度的視覺遮蔽外,由於設有有背的座椅,反而不利於觀眾轉頭、轉身去觀看這些刻意被設計而發生於四周的劇情。若這樣的設計有利於劇情推展與發揮,那倒無妨;但《諸羅假期》的所有調度與安排都可在一般鏡框式舞台呈現,甚至因為目前的設計造成畫面並無深淺表現,像是一條捲軸式的平面表演,包覆住所有觀眾。再加上,燈光、投影等設計,多因場地與技術缺乏整合(或許是因為藝穗節設定的進館時間較短),或打在觀眾身上,或造成影像模糊,都造成觀賞品質的偏差。

另外,《諸羅假期》更需重新梳理的是情節結構。除劇情內容的編排,是否能在有限時間內,達到此劇重現嘉義輪普文化的意圖,而不流於走馬看花、或是旅遊宣傳,本就令人質疑;至於,哪些內容必須用演員現場演繹、還是選擇影像表現,也是此劇必須再商榷之處。《諸羅假期》的故事推進方式,也有內容分配比例不均的現象。舉例來說,光是建立整齣戲的基礎規則,就耗費了將近半小時,約佔全劇將近一半的比例,尚未進入主情節線;主情節線開始推展時,又用了大段情節去處理「交友軟體」,卻近乎不影響後續情節發展,反而因演員本身還不夠成熟的演技,讓人更為不耐煩。於是,這些未能準確編排的情節線與內容物,再加上過於鋪張的笑梗,都卡成了一團,難以達到順暢的敘事。

從售票系統表定的50分鐘,到實際演出的70分鐘左右,過去的我以為假期是越長越好,但《諸羅假期》的延長反而讓我希望他們趕緊收假,因為他們的《諸羅假期》不是我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