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主辦、為期三天的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年會(AAPPAC)於九月六日圓滿落幕,期間共舉辦一場專題演講、四場主題論壇、新作探索、三場演出及六場十二團的臺灣表演藝術櫥窗(showcase),共有來自十九個國家及地區、超過二百位表演藝術界人士齊聚一堂,包括AAPPAC會員、國內外藝文機構及表演團隊代表,累計參與人次超過四千人。透過國際劇場及組織重要的領導人、藝文工作者間的專業資訊與經驗交流,建立國際連結,共同推動國際表演藝術場館的長遠發展。
AAPPAC年會睽違12年在臺舉辦 成為潮臺北活動亮點
2024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AAPPAC)年會睽違12年回到臺灣舉辦,與臺北市大活動「TRENDY TAIPEI 潮臺北」結合,成為潮臺北系列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亮點之一。
臺北市市長蔣萬安表示:「這次年會邀請到亞太地區多個國家會員代表和重量級表演藝術中心和場館共襄盛舉,用藝術做交流,包括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墨爾本藝術中心、雪梨歌劇院、東京新國立劇場,以及臺灣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等等,共同討論藝術創新、在地連結、長久永續與AI技術四大議題。臺北市擁有豐富藝術資源,培育眾多優秀人才和經典創作。臺北市擁有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等專業場館,更有臺北電影節、臺北時裝週、臺北雙年展等一系列藝術活動,今年更首度舉辦「潮臺北」,聚焦音樂經濟、產業論壇以及城市計畫,建立全新臺北城市品牌,為市民朋友和國際遊客提供了多樣文化體驗。」
主題討論、專題演講 掌握表演藝術新趨勢
2024年會以「小心間隙,挺進前行」(Mind The Gap, Lead The Path)為主題,聚焦探討全球表演藝術場館在傳統創新、在地連結、永續發展以及AI技術等方面的挑戰與機會。
因疫情影響而帶動國內線上劇場的發展,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特聘教授周慧玲以此為題,分享臺灣線上劇場的初探與個案研究。提到在雲劇場線上演出的如果兒童劇團「豬探長系列」,在中場休息時,會預錄與現場不同版本的演出,也會用劇中造型在線上跟大家互動。演出期間,民眾可以即時給予愛心與分享在線上觀看的心得,線上觀演的價格也較現場演出低,因此可以吸引更多年輕觀眾闔家觀賞。線上演出並不會排擠現場的意願,為新觀眾提供新經驗跟導演技術,也克服地理限制吸引國際觀眾。
在「藝術的持續創新:傳統藝術的保存與保鮮」討論中,新加坡實踐劇場藝術總監郭踐紅從父母談起,因自小就接受到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薰陶,認為傳統在時間線上是過去,沒有過去就沒有現代,沒有現代就沒有傳統,傳統與現代是互相依存,存在在每天的發問回答中。而臺灣排灣族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因受過去「華語」政策影響,失去許多自身文化學習機會,直到回台東創立舞團時,重新找回自己的根,每天跟著舞者學習,學習傳統歌謠,而西方的身體訓練,也融入在舞作中,成為不可分割的養分。布拉瑞揚編舞曾取材自阿美族、布農族與排灣族,各種文化都在滋養在舞團,他真切地表示台灣之所以這麼美麗,是因為有原住民。
「鄰里生活:文化場館正與社區共舞」的論壇中,全球文化區網絡 (GCDN) 總監Gregorio Lucena Scarpella認為文化區有相關的文化思維,可以將這些思維帶到場館舉行的活動中,而文化區如何成為橋樑?文化區的本質需要自己與當地人文環境生態相融合,若想成為服務原住民的文化中心,即使可能感受到不被需要,但仍要努力提供展演機會,符合中心的定位,再慢慢與利害關係人、廠商、攤販、藝術家,一同參與討論,變成生態系的一部分。
從線上社群的角度,濱海藝術中心總裁Yvonne Tham認為過去行銷的重點是售票,而現在是要建立社群和節目的關係,社群經營是重點,讓觀眾可以看到彼此,有共同的體驗,而不是在銷售節目的時候才開始經營,平時要建立與經營一個社群網路,更新演出或場館資訊,逐漸吸引觀眾;奇利瓦克文化中心執行長Jean-Louis Bleau認為學生是未來的觀眾,如果沒有鼓勵及引導他們,那這些未來的觀眾就不存在了,但年輕的觀眾都在網路接收內容及格式以短片型的作品為主,相較於劇場型態,將會是個挑戰,因此需要不斷思考跟學校連結的方式。
橫空出世的AI技術,自然也是年會不能錯過的討論,「演算劇場:AI技術的劇場旅程」中,Google藝術與文化專案經理Pierre Caessa以預錄方式,分享與英國編舞家 Wayne McGregor 共同合作開發出舞作《LIVING ARCHIVE》的創作歷程。
Google將Wayne McGregor過去編舞的作品,利用AI學習,建立新的原創性動作,AI模型不僅是模仿檔案庫的動作,而是根據過去內容延伸新的詞彙,開發沒有做過的新舞蹈動作。同樣透過AI技術開創新編舞方式,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總監洪凱西以雲門舞集AI運算編舞的新作《波》為例,鄭宗龍與真鍋大度把音樂跟視覺帶進編舞,真鍋大度認為在過去自己把舞步放進身體是有限的,但數位的舞者是沒有界限的,從雲門創造的舞步,再打破極限,透過數位舞步學習,整個作品不管是音樂、視覺都是由身體提供的數據。
而數位技術的提升,也是一個相互了解的過程;編舞家梅田宏明的創作思維以「美學」作為藝術創作目的,在思考使用科技的時候,要如何變得更好,有什麼不同舞蹈動作?使用科技挑戰很大,重點是自己也必須要有所提升,不能只是仰賴技術而已。同樣的感想,在安娜琪舞蹈劇場藝術總監謝杰樺回應科技是否會取代藝術家創作方式的提問時,表示在工作裡最有趣的事情,是都會回到人的角度去理解這件事情,所以對他來說不會有取代的問題。跟AI工作的挑戰是,如何掌握「關鍵的決定」,在藝術的創作過程中,很多是透過決定的結果去發現,而AI在我們做決定的過程中,可以給多很多的幫助。
年會也將大家帶到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並在這裡開啟「恆長永續:天長地久是一個動詞」圓桌會議討論,以場館經營如何推動永續?表演藝術團體如何實踐綠色行動?進行小組討論分享,其中回饋建議包含劇場的道具及服飾回收再利用、減少宣傳紙張的運用,因應地區特點思考替代方案、從組織內部成立綠色組織,由下往上推動永續相關政策、落實使用電子票、鼓勵音樂家使用演出當地樂器,減少運輸成本等。
年會展現豐沛的藝術能量 新世代創作者崛起
今年年會除了主題論壇的交流討論外,也安排了參與者觀賞開幕表演《桑布伊 X 布拉瑞揚舞團》、特別演出舞蹈空間舞團《碎月》、閉幕演出同黨劇團的《父親母親》,以及六場臺灣表演藝術櫥窗(Showcase)、共十二組團隊的精華呈現。AAPPAC主席Douglas Gautier AM(阿德雷德)表示:「今年到北藝中心舉辦年會是一個很棒的經驗,這是棟萬眾矚目的漂亮建築,而北藝的團隊讓這棟建築更加生機蓬勃,做出許多精彩作品吸引觀眾。這次安排的演出中,讓我們看到臺灣有很多厲害的舞團、劇團及獨立藝術家,都相當年輕,不吝於表現自己,傳遞豐富的藝文能量。」
而在「新作探索」單元,共有來自臺灣、澳洲、新加坡等八組作品介紹,內容包含現代舞、共融、科技、電影、VR等內容,展現多元的創作元素。菲律賓文化中心製作與展覽部副藝術總監Ariel Yonzon表示:「新作探索有80%都是年輕人,準會員和新會員應該審視這個世代。疫情期間我們被迫關在家裡,疫情過後我們意識到這群年輕的創作者,不論是進行混合式會議、交流對話、線上會議,在未來也會持續,他們會是下一個世代的內容創作者。」
2024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AAPPAC)年會圓滿落幕,2025年將於韓國大田藝術中心舉辦,持續推動亞太表演藝術場館間的交流合作。這次年會的專題演講及論壇精華內容,將於九月底前陸續於北藝中心官網分享,讓更多觀眾得以分享珍貴精彩的討論內容,敬請留意北藝官方網站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