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北藝中心)推廣當代馬戲不遺餘力,年底第二屆馬戲節將登場,兩場由臺灣劇場人打造的原創馬戲作品《身為問題兒童的我,從一出生就成為這個美好世界的慢性病》和《落地前六釐米》,不單單聚焦在馬戲表演者的表演技巧,更做了不同的嘗試,讓表演與自我、社會對話。
《身為問題兒童的我,從一出生就成為這個美好世界的慢性病》
何謂正常、不正常
自北藝中心2023年馬戲棚計畫延伸而來的全新作品《身為問題兒童的我,從一出生就成為這個美好世界的慢性病》,試圖打破這些固有的框架,重新思考「正常」的定義。透過對身體、心理和社會的深入探索,表演者們試圖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之處。
作品概念陳武康表示,他從日常的健康檢查發想,探討社會規範、標準對每個人的影響,並以此發想作品內容,「健康檢查除了檢測身體機能,也像是社會對個體的一種規範。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受到各種標準的衡量,例如:身高、體重等。這些標準無形中塑造了我們對自身的認知。」
從健康檢查到馬戲舞台,探索生命中的不完美
陳武康表示「馬戲表演是否也存在著一套固定的標準?什麼樣的表演才算得上是『好的』馬戲?」他認為,這些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傳統的馬戲表演往往強調技巧的精湛和完美的呈現這部作品的表演者展現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失敗了可以重來,陳武康認為,正是這些不完美,才讓每個人獨一無二。
另一位作品概念周伶芝表示,與傳統馬戲強調技巧精湛不同,《問題兒童》注重表演者對自我身體和心理的探索。表演者們在訓練過程中,不斷地挑戰自己的極限,從失敗中學習。他們將這些經驗帶到舞台上,呈現出一個真實、脆弱,卻又充滿力量的自我。
周伶芝表示,表演者在發展和排練過程中面對自己的限制和脆弱,甚至在舞台上展現失敗。因為人生是由無數的失敗組成的,失敗正是成長的養分。
長標題濃縮作品內容,一個充滿詩意的開端
這部作品是集體創作,演出者包括王健銘、朱宸祐、吳政穎、陳宥任和黃翊們,他們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地交流、碰撞,探索身體和心理狀態。同時將自己的經驗、感受和對世界的看法融入到作品中,打造具有獨一無二觀點的作品。作品標題是內部討論和投票,最後由演員陳陳宥任獲選,以劇場少見的長標題名稱,概括整部作品主題。
陳武康也說明整部作品會以遊走式的方式呈現,「平常在街頭看馬戲表演,表演者都是在一個框框範圍裡施展技術,這次的演出沒有這個『框框』,觀眾可以更被這些表演籠罩和感受馬戲表演者的感受,近距離看他們的技術表演。」
洪唯堯《落地前六釐米》
挑戰極限,探索生命中的不確定性
劇場鬼才導演洪唯堯首度跨足馬戲領域,帶來全新作品《落地前六釐米》。這部作品展現他獨特的導演風格,為馬戲提供了新觀點。
《落地前六釐米》發想自空中動作表演者的最後關鍵調整階段——短短六釐米。在這段時間充滿了不確定性,也決定了動作的成敗。洪唯堯表示,「我想要探索的是,在成功之前的這一刻,那份緊張、期待和不確定性,才是最迷人的。」
成為超人的道路,從墜落中尋找美感
受到德國哲學家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將人比喻為走鋼索的人啟發,洪唯堯表示,「人像是走在鋼索上的生物,這一頭是動物,那一頭是超人。我們不斷地在成為超人的路上行走,過程充滿危險和不確定性,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生命充滿了無限可能。」
馬戲比劇場更當下,創造全新視覺體驗
為了營造出失衡、失控的狀態,舞台上設置了大型電風扇、網球發射機等道具,不斷干擾表演者的動作。洪唯堯表示,觀眾可看到表演者在面對突發狀況時的反應,「那種掙扎、奮鬥的過程,最真實、最動人,我希望觀眾能夠沉浸在這個充滿能量的空間中,感受表演者身體和心靈的極限挑戰。」
身為劇場導演,洪唯堯也將戲劇、舞蹈元素融到馬戲表演,讓作品具有視覺震撼力,也帶有哲學思考。表演者來自不同領域,包括馬戲、舞蹈、運動等,洪唯堯表示,「馬戲最迷人的是發生在當下的一切,那種不確定性,甚至比戲劇還要當下。我希望通過這些表演者的合作,呈現出一個多元化的舞台,讓觀眾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身為問題兒童的我,從一出生就成為這個美好世界的慢性病》演出將於12月13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登場。《落地前六釐米》將於12月28、29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演出。
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
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
圖:《落地前六釐米》在可控的發球機下, 不可控的網球路徑, 挑戰著演員的每條神經 (©攝影-林育全,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