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館時間
:::
新聞媒體
- 2025.08.0632團166場演出遍及全市 打造共融親子文化場域 2025臺北兒童藝術節溫暖落幕 近13萬人次共度夏日藝術時光由臺北市政府、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共同主辦的2025年臺北兒童藝術節,自6月28日起熱鬧月餘,於8月2日圓滿落幕。邁入第二十六屆的兒藝節持續以「開啟兒童模式」為核心精神,除了售票演出,更有社區、校園演出、互動展覽、共融工作坊、親子活動等多元形式,打造全城夏日親子盛會。今年活動共吸引13萬人次參與,展現深耕多年的品牌力與藝文影響力。 本屆兒藝節延續「藝術走進生活」的理念,集結32個演出團隊、166場活動,無論是在劇場欣賞精彩演出,或在自家社區偶遇藝術驚喜,讓親子觀眾不需遠行,就能沉浸在藝文氛圍之中,亦強化了親子共遊與共感的公共價值。作為臺灣第一個兒童藝術節品牌,臺北兒童藝術節再次為臺北這座城市打造一段段充滿笑聲與感動的夏日記憶。不少參與觀眾回饋表示:「每場演出都有新的驚喜,孩子看完都還不想回家!」藝術走進生活——從戶外到社區 近4萬親子共享文化能量 倍受期待與好評的戶外演出,今年由刺點創作工坊的《誰偷走了我的字?》、創造焦點的《小丑八怪》和風神寶寶兒童劇團《晴空小侍郎》接力,連續3天在大安森林公園吸引了近萬名家庭觀眾。在連續白日高溫達35度的盛夏,稍稍降溫的日暮時分,便已有家長領著孩童,帶著摺扇等消暑道具入場就座,平均單場人數破3千人。周六晚間,結合馬戲肢體元素與童話故事,與觀眾詼諧互動的《小丑八怪》更是吸引了近4千名觀眾,座位區外的草坪上也鋪好野餐墊,坐滿了準備看演出的親子,在城市的夏夜晚風中共享輕鬆歡樂的藝術能量。 今年擴大辦理的「前進社區」單元,校園演出深入臺北市12所國小,並首次前進3所北市的幼兒園,推出「劇場爸媽說故事」系列活動;社區演出將優質節目帶入臺北市12個行政區的多元場域,包括區民活動中心、捷運站內大廳、小巨蛋515空間等,共在臺北市各地舉辦高達89場次的免費演出活動,累計達2萬7千多人參與。有家長回饋:「非常棒的活動,已經參加第3年了,每一年都很期待!」也有觀眾指出節目內容不僅適合小朋友,也是大朋友的心靈雞湯。藝術不設限——互動展到共融工作坊 體驗藝術的每一種可能 臺北兒藝節的互動展覽,每年邀請藝術家團隊,以裝置與體驗,鼓勵大小朋友透過肢體與五感來接觸藝術。今年在北藝中心進行的《日常編舞—小小編舞家》與《蝙蝠祭—未來進行式》兩檔互動展覽,共計14場次的體驗與演出活動,累計吸引逾8萬人參與,不少觀眾一家多訪,甚至帶親友「回看一次」。聽著語音指令起舞的小朋友回饋「可以親身參與很好玩!很想再來!」家長也提到「原來日常動作也能這麼有趣」;親子共同扮演偵探沉浸於來自蝙蝠訊息的親子也反應「共遊氣氛佳」、「親子一起完成任務很有成就感」、「孩子很願意參加,一直問什麼時候再來」。 臺北兒童藝術節持續推動文化平權,今年也策劃了共融參與的體驗活動。《找找我的身影:聽聾共融身體工作坊》由聾人與聽人老師共同帶領,現場搭配手語翻譯,引導親子從肢體與感官出發,活動共吸引數百人報名,參與者多反應活動成功營造出溫柔、包容的空間,透過肢體打破語言隔閡,在彼此差異中找到理解與連結。 共融工作坊具體實踐「彼此傾聽」、「接納差異」等價值,參與者除了體會「手語也是一種美麗的語言」,重新理解「表達」的各種可能,活動也引導參與者自我探索與感知,如「注意到平時不會察覺的細節」等。票房亮眼、創意滿座——售票佳績與光影體驗 共築親子藝術旅程 今年兒藝節售票節目表現亮眼,共推出9檔節目、演出44場次,吸引1萬3千多人次進場觀賞,平均票房達95%。其中《太空小狗萊卡》、《皮爾金的冒險》輕鬆自在音樂會、《閃閃星》、《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最終章?!》等作品在開演前即近完售。演出現場更是讓孩子們驚喜連連,如卡普特劇團的《影子探險隊》,小觀眾們在看到肢體影像變幻成鯨魚、青蛙、蝴蝶時興奮大叫,每個段落結束都追問:「還有嗎?」展現十足期待。謝幕時該團拉開布幕讓觀眾一窺舞台機關,全場安可聲中,表演者也以身體排出「我愛臺灣」字樣回應觀眾的熱情,為全場畫下驚喜句點。 今年會員專屬活動特別策劃《紙藝幻想曲/光影.詩劇場》體驗場,透過紙張、光影交織出的魔力,帶領親子一同體驗自製「偶」的創意冒險之旅。大小朋友在創作環節中以紙張構築出屬於自己的小世界,並在燈光下、布幕前探索物件與影子的關係。家長回饋:「原本擔心孩子坐不住,結果他全程投入在光影變化裡。」不少參與者表示這場體驗不只是引導孩子看演出,而是讓孩子成為創作者、觀察者與演出者,激發他們對劇場的想像與好奇。兒藝節落幕非散場 藝術在城市蔓延 盛夏記憶持續回響 2025臺北兒童藝術節再次證明藝術不只在劇場,更在城市每個角落。今年節目深入各行政區社區與校園,同時涵括共融與展覽等多樣面向,不僅提升文化參與的可及性,也讓藝文生活化成為城市育兒的溫柔支撐。活動雖已落幕,夏日的藝術回憶與親子共享的感動仍將在城市間持續發酵。北藝中心也預告,將持續透過多元活動,讓親子家庭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與藝術相遇。下一個夏天,臺北兒藝節也將帶著更多驚喜再次回到城市每一個角落,為大小觀眾開啟更多藝術的可能。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西北雨傳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 2025.07.30北藝中心2025下半年精彩開演 八檔特選節目 多元劇場能量激盪創作新風景2025年下半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北藝中心)除了主辦「臺北藝術節」與年底壓軸的「Camping Asia」外,更精選八檔風格多元的協辦節目,涵蓋音樂劇、當代劇場、兒童劇及跨界實驗等,攜手國內外優秀創作團隊,共同激發臺灣劇場的創意能量。期以北藝中心深受表演團隊青睞的三大劇場空間,實質支持創作成形。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王文儀表示,今年下半年的協辦節目,包括跨國大型製作:兒童劇《好餓的毛毛蟲秀》、百老匯搖滾音樂劇《近乎正常》、跨文化改編的《囍宴》,到實驗性跨界改編的舞臺劇《聽說他家》、《火神的眼淚》音樂劇、《九月啊九月》,乃至在地原創的《別叫我成功》、《釧兒》,完整涵蓋各年齡層與藝術取向。北藝中心也將持續攜手創作者,讓臺灣的創作能量在劇場舞臺上自在奔放。劇場破圈——從繪本、電視劇到Podcast的跨媒體改編潮下半年協辦節目中不乏借力流行文化與跨媒體改編素材,如《好餓的毛毛蟲秀》、《火神的眼淚》、《聽說他家》,既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也為劇場創造新話題。由環心娛樂製作有限公司帶來的《好餓的毛毛蟲秀》,融合改編自全球暢銷超過1.5億冊、被翻譯成66種語言經典繪本,由三位專業演員操控75隻栩栩如生的動物偶,帶親子觀眾穿越4本艾瑞克・卡爾經典作品:《好餓的毛毛蟲》、《棕色的熊》、《10隻橡皮小鴨》、《好忙的蜘蛛》。這是一場英語演出卻親切易懂的舞台魔法,即使是2至7歲 的小朋友也能自然融入。今年,這齣全球熱演的兒童劇,將以全新打造,專為臺灣觀眾設計的版本隆重登場。改編自公視話題影集,由故事工廠與瘋戲樂工作室攜手打造《火神的眼淚》音樂劇,描寫消防員在救災與日常生活中面對的責任、創傷與掙扎,揭露英雄背後不為人知的真實故事。由故事工廠藝術總監黃致凱擔任改編、執導與作詞,金馬常客王希文擔綱音樂執導與作曲,卡司集結了楊大正、方宥心等23位實力派音樂劇演員,全劇熱血上陣,火力全開,展現無畏詩篇,將真實火場經驗與人性情感深刻呈現於舞台。由阮劇團攜手熱門Podcast《臺灣通勤第一品牌》(臺通)共同推出的全新原創舞臺劇《聽說他家》(Thiann-kóng in tau),靈感來自臺通第145集節目「聽說他家」。該劇以鄰里日常為背景,結合「聽」與「說」的雙重趣味,將鄰居八卦變成了頭條新聞,從頭條新聞轉變成都市怪談。劇中核心圍繞著一句熟悉卻模糊的開場白「聽說⋯⋯」,觀眾將在角色間的流言蜚語中,一步步揭開「他家」的荒謬真相。節目簡介耐人尋味:「捐肝!為何而捐?」「鴿子!沒有鴿子?!」,一連串充滿想像空間的疑問,將等待觀眾進劇場揭曉。家庭故事共感——跨文化音樂劇帶來時代共鳴以各自獨特的敘事與音樂語言,挖掘家庭關係背後的複雜樣貌,打開觀眾對於「家」與「愛」的全新視角。《囍宴》、《近乎正常》(Next to Normal )與《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將接力登場。由華文環球藝術娛樂與美國團隊共同開發製作,百老匯導演戈登.格林伯格(Gordon greenberg),編舞埃蒙.佛利(Eamon Foley)執導,改編自李安奧斯卡入圍電影的《囍宴》音樂劇, 2024年首演即創下票房與口碑雙贏佳績,以移民家庭為背景,揉合流行旋律、電子節奏與百老匯音樂風格,重新詮釋一段夾在文化、世代與性別認同間的故事。劇中角色的掙扎與擁抱,不僅體現亞洲家庭中「愛與包容」的進化,也讓觀眾在歡笑與感動中看見彼此內心的影子。此次加演不僅是應粉絲敲碗回歸,更被視為進軍百老匯前的重要一站,臺灣觀眾將成為這段旅程的最初見證者。由活性界面製作帶來的百老匯搖滾音樂劇《近乎正常》(Next to Normal ),故事講述一位與躁鬱症共存的母親與其家庭所面臨的日常掙扎,該劇以搖滾樂驅動節奏,直面精神健康議題。2009年首演即獲11項東尼獎提名,隔年更因其真摯描繪心理疾病與家庭關係,成為少數榮獲普立茲戲劇獎的音樂劇。2023年在臺首演幾近完售後,2025年將以原班卡司移師臺北,打造觸動人心的現場體驗。歷經5年打磨,由綠光創意出品,嚎哮排演聯合製作的《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靈感取自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劇作從臺灣文化與歷史出發,是一封寫給家庭與土地的劇場情書,邀請觀眾思索何謂真正的成功。延續嚎哮排演劇場風格,結合說唱、影像與網路語感,挑戰觀眾對音樂劇的想像,音樂由創作人張清彥量身打造,融合R&B與嘻哈,為舞臺注入強烈節奏感。節奏打造全新語言風格,重新詮釋「成功」的意義。原創爆發力——在地創作正面回應當代議題音樂劇《九月啊九月》與《釧兒》皆以在地創作為根基,正面迎戰當代議題。《九月啊九月》以921地震為背景,喚起世代記憶;融合人鬼愛情與音樂劇敘事的原創作品《釧兒》,思索家與身分。兩劇融合流行與傳統,唱出屬於臺灣的集體情感。大慕可可與刺點創作工坊首度攜手,聯合滾石唱片推出全新華語點唱機音樂劇《九月啊九月》,精選超過20首滾石經典金曲,並量身打造全新主題曲與插曲,喚醒一整個世代的青春記憶。故事從1999年921大地震後展開,一群高中生在災後因音樂相互療癒,組成「拉吉歐樂團」,卻因誤會而分崩離析,直到多年後,兩位團員即將步入婚姻,決定在婚禮綵排時重組樂團,重新拾回那些未竟的夢與未說出口的心聲。該劇是一場橫跨20年的音樂回望,帶領觀眾在劇場中再次聽見青春、勇敢和解。融合歌仔戲與音樂劇敘事的原創劇作《釧兒》,將於10週年之際以全新版本重磅回歸!本次重製集結《勸世三姊妹》團隊,由導演曾慧誠領軍,㩦手李哲藝、康和祥與梁越玲,全面升級音樂與劇場語言,融合人鬼愛情與音樂劇敘事的原創作品,即將以全新版本重磅回歸,帶來跨越生死與時空的深刻情感,探索記憶、承諾與自我救贖的動人故事。《釧兒》結合在地廟埕文化背景,揉合傳統歌仔戲的表演美學與現代音樂劇的敘事節奏,打造出獨樹一格的戲劇語言。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北藝中心2025下半年8檔協辦節目,激盪多元創作能量。(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 2025.07.23《皮爾金的冒險》輕鬆自在音樂會 用音樂感受漂泊、奇幻的少年旅程想帶孩子在音樂廳領略古典樂之美,卻又怕小朋友坐不住、發出聲音、甚至中途想上廁所嗎?長榮交響樂團的《皮爾金的冒險》輕鬆自在音樂會將解除家長們的疑慮!這場開放給各種聽眾、以「輕鬆自在」為主軸的音樂會,將於7月26至27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球劇場演出,讓親子也能以最輕鬆、舒適、好奇的心態,來品味這場精彩的音樂饗宴。刻畫冒險與人性 膾炙人口的音樂組曲 《皮爾金》是19世紀挪威劇作家易卜生改寫自民間童話的經典劇作,講述一位充滿幻想和冒險精神的青年皮爾.金的一生——他是來自鄉下一位喜愛吹牛、揮霍敗家的年輕人,沉迷於虛幻的英雄夢,曾在村莊一場婚禮上拐走新娘後又將她遺棄,並在晃遊旅途中誤入山魔王的宮殿、差點被俘虜,接著他的漂泊冒險生涯又延伸到遙遠的阿拉伯等地,成為孤獨的流浪者。 直到年老時他逐漸反思一生,重遇了久等他且真心愛他的索爾維格,以無條件的愛與寬恕接納了他。全劇揉合現實與超現實,探討人性、責任與自我認同等,而易卜生邀請知名作曲家葛利格(Edvard Grieg)為這齣音樂劇譜寫配樂,鮮明的旋律和豐富的情感表現,更大受歡迎。 葛利格的創作融入家鄉挪威的文化底蘊,有濃厚民族色彩,從民間舞蹈、歌曲和自然地景中汲取靈感。《皮爾金》的配樂原有26段樂曲,之後他將其中8段改編成兩套管弦樂組曲(Op.46與Op.55),成為膾炙人口的代表作。 《皮爾金的冒險》輕鬆自在音樂會即將演出這兩套優美的管弦樂,由臺裔美籍指揮家后正宇(Jerry Hou)擔任指揮、林伯杰導聆。 第一組曲:《清晨》、《奧賽之死》、《安妮特拉之舞》、《在山魔王的宮殿中》,先以長笛清新的旋律開場,展現詩意的晨光,帶出皮爾金在異國荒野中醒來的場景;接著緩慢低沉的音調營造出皮爾母親奧賽臨終時的悲劇氛圍,充滿哀痛的情感張力;洋溢著活力的舞曲則描繪皮爾與沙漠公主安妮特拉之間的曖昧與誘惑;最後一首樂曲以緩慢的低音開始,逐步加速增強營造緊張威脅,以戲劇化的音樂描寫皮爾逃離山魔王追逐的場景,最終達到爆發性的高潮。 第二組曲:《荒野中的牧童之歌》、《阿拉伯之舞》、《皮爾金的回憶》、《索爾維格之歌》,以內斂的樂曲開場,描繪皮爾金私奔時的矛盾與掙扎,接下來由奇幻的旋律節奏,帶來濃厚的中東異域風情;最後描寫皮爾漂泊多年後,在暴風雨中內心動盪不安的激烈情緒,再由深情的弦樂注入溫柔感人的氣息,象徵皮爾所受到的接納與愛,為整個組曲帶來救贖與希望的結尾。自在享受音樂會 扭動哼唱全沒關係 《皮爾金的冒險》將「音樂會」變為更輕鬆欣賞的場域,邀請有各種不同身體需求的觀眾一起進場欣賞。久坐不舒服想扭扭身體、忍不住跟著哼唱或發出聲響、甚至中途需要起身移動⋯⋯全不用擔心,這場音樂會邀請大家以最自在的方式聆聽音樂,享受樂曲帶來的精彩故事。 長榮交響樂團為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於2001年創立,是臺灣唯一由民間法人運營的職業交響樂團。歷經林克昌、王雅蕙與葛諾.舒馬富斯三任音樂總監,自2025年起禮聘世界著名指揮家梵志登出任駐團藝術家。 樂團至今已巡演超過1000場,遍及歐、美、亞、澳四大洲,展現臺灣音樂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合作過的音樂家包括男高音卡瑞拉斯、多明哥、帕華洛帝和波伽利;女高音莎拉.布萊曼;小提琴家林昭亮與曾宇謙;鋼琴家郎朗和胡瀞云等,並常舉辦慈善義演,前往偏鄉學校、醫療院所、獄中演出。 臺裔美籍指揮家后正宇自 2025 年起出任長榮交響樂團協同指揮。他師從芬蘭指揮大師帕努拉,曾任亞特蘭大交響樂團駐團指揮以及亞特蘭大青少年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現任職於萊斯大學音樂學院擔任管弦樂團和重奏藝術教師,並將於 2025/26 樂季接任懷俄明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皮爾金的冒險》輕鬆自在音樂會讓親子以舒適、好奇的心態,來品味這場音樂饗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 2025.07.22親.建築計畫首件作品《晚風》 為城市引路 為夜歸點燈隨著夏季微風輕拂,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北藝中心)正門廣場悄然出現一處令人駐足的風景——自建築高處垂掛而下的藝術裝置隨風輕擺,引人仰望、靠近、觸碰。7月24日起,《晚風》這件由藝術家高德亮創作的大型公共藝術作品,將於每晚8點至凌晨1點綻放光芒,化身為城市的一盞柔和而堅定的城市夜燈。這也是2025年「北藝生活」計畫的一環,以「建築即表演藝術」為概念,期望發掘建築與城市間的互動潛能。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王文儀表示,劇場與建築,都是時間與空間的藝術。荷蘭建築大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以敏銳的都市感知力聞名於世,北藝中心便是他實踐「大都會建築」觀的重要代表作。庫哈斯認為建築並非獨立存在,而是與城市共呼吸、與居民共生長的空間體,也勢必讓城市的舊記憶因為新建物的存在而融合與碰撞,為城市開展嶄新的篇章。 「北藝中心的設計本身就是對傳統尺度與思維的挑戰,庫哈斯的建築經典《小、中、大、超大》(S、M、L、XL)突破了建築物理空間的限制,也重新定義了建築與人、與城市的關係。」王文儀指出,北藝中心的「超級大圓」與「超級大劇院」正是這些顛覆概念的具體實踐。而它還默默擁有一項「超級大功能」——成為這個區域的「超級大夜燈」。既是劇場,也是城市的溫柔光源,為往來行人與夜歸者照亮方向,也為城市夜色增添層次。 根據庫哈斯當初的照明設計構想,北藝中心內部的燈光不僅服務於建築本身,更外溢為環境照明的一部分。當夜幕降臨,建築體散發出適度而溫暖的光芒,讓整個地區倍感溫馨。基於這樣的現代性價值,北藝中心不僅是建築與劇場的結晶,也渴望成為藝術與空間對話的場域。於是今夏我們邀請了藝術家高德亮帶來大型公共藝術《晚風》。 在王文儀看來:「藝術沒有改變建築,而是與它互融;建築也未掩蓋藝術,而是邀請它開啟第二章的閱讀。」期待《晚風》以一點點、小小的光,讓原本溫馨的建築照明變得「超級大溫馨」,為城市的夜,溢出更多想像。與建築共呼吸,為可親近的空間而作 高德亮猶記得第一次「親近」甫落成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是某個周末的傍晚時分,人流、廣場與風動,讓他特別體驗到雷姆.庫哈斯此建築作品的親近感,這成為他構思《晚風》的起點。他認為這棟建築的廣場就像是一個都市的大廳,人們可以經過,可以駐足,不需要設定明確目的。「這樣的開放性,正是我想讓作品與建築共同擁有的氣息。」因此《晚風》以開放、動態的形式與空間互動,成為城市與人之間一種柔軟的牽引。 《晚風》由4萬2千條尼龍線或蜷屈或伸展地垂掛組成,搭配48座雷射光裝置,24小時不間斷地感知廣場的人流、空氣、溫濕度變化。入夜後它與北藝中心的建築體光源共構成為記錄空氣流動與時間變化的光之地景:晚間8點到11點,《晚風》與室內白燈、參觀回路橘燈交織;11點至凌晨1點,建築內燈光全數熄滅,僅餘紅色雷射微光映照廣場,回應庫哈斯建築語彙,也喚起人們對城市空間的感知與互動,為夜幕中的城市添上一抹柔和而深邃的凝視。藝術與生活的交會,劇場性與日常性並存 《晚風》延續高德亮過往的「座標系列」,該系列初始於戶外草地,強調自然與時間的不可控變化,後移入建築內部探問人造空間與時間、環境的有機互動。《晚風》是該系列首度回到戶外並與建築共構,27米乘22米的量體也是歷來之最。 高德亮形容《晚風》是一件「劇場性」與「日常性」的交會之作,原本作為定位校準使用的雷射光束,在此與與尼龍線材共舞,轉化為一場動態的即興表演,當光源灑落,每一束蜷曲的線材都展現不同的光澤與下垂姿態。「我希望經過這裡的人,哪怕只是抬頭看一下、稍微放慢腳步,都能與這個建築、這座城市產生一些親密的接觸。」從「點」啟動:引人靠近的藝術坐標 作為北藝中心「親.建築計畫」的首件作品,《晚風》象徵著「點」的起始——吸引人靠近、產生初次互動的座標。「親.建築計畫」策展人黃偉倫提到與藝術家共同觀察光環境後,以幽微而溫暖的紅色為基調,期望讓作品成為一盞溫柔的「城市夜燈」,在夜歸時刻點亮一隅,為人們帶來放鬆與靠近的理由。 黃偉倫表示「親.建築計畫」未來將逐步發展出「線」與「面」的擴展,從指引動線的設計,到涵納更多公共活動的場域,讓建築成為可自由進出、參與、使用的文化節點。他說:「透過藝術的介入,也讓那些原本不進劇場的人,也能在這裡放慢腳步、吹吹風,甚至跳舞、做瑜伽或只是坐著聊天——那便是真正的親建築。」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親.建築計畫」策展人黃偉倫(左)藝術家高德亮為建築共構燈光地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 2025.07.14將身體變軟Q 讓影子說故事 跟著《影子探險隊》一起出發吧!在「美國達人秀」(America's Got Talent)節目中一炮而紅的卡普特劇團(Catapult Entertainment),突破「影子表演藝術」的極限,其作品《影子探險隊》(Magic Shadows)是一場獨特的視覺盛宴,由八位演員親身打造上百種影子造型,在投影幕上演出多段精彩的故事。該劇已巡迴演出過美國、加拿大、德國、義大利等地,將於7月19、20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演出。宛如墨水般流動的身體,在黑暗中漫舞 影子蝴蝶將怎麼展開一段花間的旅程?影子直升機又將把我們帶往哪個神祕國度?漆黑又龐大的影子龍,會對我們溫和友善還是帶來威脅?全劇無對白,僅透過舞者的影子,加上經典樂曲韋瓦第《四季》等各類型音樂,吸引大小觀眾的目光。 這支「影子探險隊」的隊員皆為舞者,肢體柔軟身成萬象,會在演出中化成有如流動的墨水,在布幕後創造出千奇百幻的影子剪影,並依照幕後的空間、光源的遠近關係組合成各種畫面,忽大忽小、有遠景有近景。他們在這齣影子舞劇中,可能幻化爲高山、一頭巨象,或一座房子,藉由光影的交織中創造出栩栩如生的動植物、物件。 《影子探險隊》由許多段光影演出組成,每一段都是獨立的敘事與篇章,有如動態的畫作,在觀眾眼前徐徐展開,突破想像。其中最長的是以韋瓦第《四季》為配樂的16分鐘作品,這也是團隊為了滿足觀眾要求,根據短小的片段延伸所創作出的長篇力作,獲得廣泛好評。 這些表演片段打破了傳統舞台演出的框架,題材從世界歷史上的柏林圍牆,到回顧冒險情懷的西部世界,讓觀眾在黑漆漆的光影中,感受故事的魅力。當音樂響起,一起在黑暗裡跳舞,成為小隊的小夥伴吧,準備出發!編舞家與舞者共譜的劇團,突破「影子藝術」極限 來自美國的卡普特劇團由亞當˙巴特斯廷(Adam Battlestein)於2008年創立,他擁有戲劇藝術與英國文學學士學位,曾參與節目、廣告等創作與演出,並任皮洛布魯斯舞蹈劇場(Pilobolus Dance Company)的編舞、創意總監及首席教學藝術家長達 19 年。 卡普特劇團致力於突破「影子藝術」的極限,團名中文直譯為「投石車」,意指團隊成員們將天馬行空的點子「拋擲」碰撞,產生出令人驚豔的視覺饗宴。團員皆為舞者出身,除了參與百老匯影子演出的相關設計與製作外,亦參與電視廣告作品、品牌形象影片等演出,2013年在知名電視節目「美國達人秀」第八季中晉級決賽十二強而打開知名度。 劇目《影子探險隊》曾在海外各地演出,被評論描述為「抓住了所有參與者的想像和心靈」,觀眾盛讚「才華橫溢、創意十足」,並表示這是一場令人難忘的視覺體驗,不僅欣賞到精湛的舞藝,更被作品中蘊含的情感所打動。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卡普特劇團在「美國達人秀」節目中一炮而紅,其作品《影子探險隊》是一場獨特的視覺盛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 2025.07.14帶著小燈進場 跟著《閃閃星》的神祕小光點遨遊!在經典繪本《阿羅有枝彩色筆》(Harold and the Purple Crayon)中,男孩阿羅擁有一枝神奇的紫色蠟筆,他可以透過畫筆創造世界、讓事物變得栩栩如生,也藉此展開一趟未知的旅程。派奇劇團(Patch Theatre)將這個故事化為兒童劇《閃閃星》(ZOOOM),將畫筆改為光影的變幻,讓小觀眾在沉浸式的視覺演出中發現驚喜,本劇將於7月17至20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登場。一閃一閃的光,帶你創造新世界 《閃閃星》的故事圍繞著一位小女孩和一顆神秘的小光點,她在房間中遇到這個光點,並隨著它解開隱藏在黑暗中的祕密。觀眾們在進場時會收到小燈,孩子可以在演出中,隨著情節的變化舞動自己手中的小燈,和劇裡的女孩一起體驗驚奇的冒險。 這齣兒童劇的靈感來自克拉格特.強森(Crockett Johnson)的繪本作品《阿羅有枝彩色筆 》,書中描繪了小男孩Harold如何用神奇的蠟筆,在不同情境下創造出與之對應的各種物體,例如為夜晚創造了月亮照亮道路、在大海中畫出船隻以勇度汪洋;蠟筆既是魔法,也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幫助他找到回家的路。 為了讓孩子們親身經歷故事中的闡述的自由與可能性,《閃閃星》用光影呼應故事中的畫筆,作為孩子創造和探索的工具,帶領孩子們進入一個由光和影構成的夢幻世界,並藉由互動參與的形式,激發小觀眾們的想像力和探索欲望。 英文劇名借用自單字「zoom」,不僅象徵光的速度,也代表遠近與透視變化──從微小光點到壯觀光影的轉變。故事從小女孩在房間裡發現一顆神秘的光點起始,隨著光點從小點變成線條,最終發展為動態影像,黑暗中的冒險也隨之展開。 《閃閃星》在劇場運用了LED燈、投影、雷射光等技術,模擬如夢似幻的環境,並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設計許多互動橋段,讓他們成為表演的一部分。例如首先讓他們體會「黑暗」,並引導孩子「收集」它,同時也給他們一盞光,讓他們在演出中藉由手中的小燈感到安全,可藉此保護自己,更可參與、加入演出,用光改變舞台的氛圍,甚至賦予了「光」力量,讓他們在遊戲中以不同方式使用它,感受自己成為故事的一部分,在劇場中得到強大的體驗感。「不可能!」孩子的驚奇是劇團的最大動力 來自澳洲的派奇劇團成立於1972年,以創作富想像力和啟發性的兒童劇為使命,為澳洲最受尊崇的兒童劇團之一。除了劇場演出,他們也常走入學校、社區,與各單位合作推廣藝術教育,許多作品都以互動性的體驗出發,結合兒童心理、教育、娛樂等面向。 其中《閃閃星》受到廣泛好評,獲2022年雪梨戲劇獎(Sydney Theatre Award)最佳兒童製作提名;雪梨歌劇院官網稱其為「突破性」的互動兒童劇,並讚揚其帶領孩子們展開奇幻旅程的能力。 劇團曾表示,對四至八歲的年幼孩子來說,「線性敘事」並不那麼吸引他們,因此《閃閃星》的演出可能會根據現場兒童的參與,而有高達20種不同版本。觀察孩子對「黑暗」與「光」的反應,更與成人大不相同,例如告訴小孩「幫我帶一片黑暗來」,他們不會像成人那樣疑惑,而是會迅速找到它,可能是裝滿黑暗的密封盒、或只能看到黑暗的望遠鏡等,結果令人驚艷。 他們也曾提到,最喜歡的觀眾反應是「不可能!」或者「你是怎麼做到的?!」正是這些孩子們的反應振奮了他們,繼續在表演中運用這些「古老的魔法」,帶給孩子驚奇。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閃閃星》的故事圍繞著一位小女孩和一顆神秘的小光點,在劇裡一起體驗神奇的冒險。(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