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館時間
:::
新聞媒體
2025.11.12身體作為見證 影像作為回應 2025 Camping Asia:《崩世光景》、《即席寫真》接續登場以身體作為見證、影像作為回應,將舞蹈推向更深的情感與社會議題現場。法國前衛編舞團隊狂徒((LA)HORDE))與英國編舞攝影家班吉・瑞德(Benji Reid),分別在今年的Camping Asia帶來兩部撼動人心的作品《崩世光景》(Room With A View)與《即席寫真》(Find Your Eyes)。11月14、15、16日接續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登場。《崩世光景》 在崩壞與希望間尋找重生能量 法國前衛編舞團隊狂徒2019年接任馬賽國立芭蕾舞團(Ballet national de Marseille)藝術總監後,推出的首部作品《崩世光景》,與法國知名電子音樂創作者霍恩(Rone)合作,打造如末日般的舞臺與音場地景,聚集來自多個國家與文化背景的年輕舞者,以強烈身體能量回應當代世界的動盪與崩壞。此作品在疫後問市,關注於人類文明,包括氣候、生態、社會經濟的崩壞,地緣政治、戰爭的緊張與全球化供應鏈系統的脆弱。 舞臺如一座大理石採石場兀自矗立,潔白而空洞,舞者以肉身回應世界的尖銳,愛與暴力交纏,擁抱與推拒並存,展現脆弱卻不屈的姿態。他們在潔白的石與塵間奔跑、對抗,將青春的挫敗、憂鬱與渴望轉化成如戰歌般的能量。《崩世光景》描繪從環境、生態到父權體系的崩壞與重生。(LA)HORDE集舞者與音樂的能量,傳遞出「即使身處差異,也能在集體中找到光」的力量。 首次造訪臺灣的 (LA)HORDE,由瑪琳.布魯蒂(Marine Brutti)、喬納森.德布爾(Jonathan Debrouwer)與亞瑟.哈瑞爾(Arthur Harel)組成,三人融合舞蹈、視覺藝術、造型與影像創作等領域,以高度互補的創作能量共構出獨特的美學語彙。團隊自創立之初即以「集體創作」為核心理念,名稱中的「HORDE」 意指「部落」、「群體」,而括號中的法文陰性定冠詞「LA」凸顯三人對流動性別觀的擁抱,性別議題為其創作脈絡中延展不輟的重要主題。 法國電子音樂製作人與作曲家霍恩以不斷突破聲音與創作界限聞名,在攻讀電影製作時,被法國唱片公司 InFiné 發掘,2008年推出首張EP《Bora》,即獲樂評讚譽。霍恩曾與作家亞藍・達馬西歐(Alain Damasio)、攝影師斯特凡納・庫杜里埃(Stéphane Couturier)共同創作,更於2021年以《夜行巴黎》(Night Rid)榮獲凱撒獎「最佳電影配樂」。他與狂徒合作的《Room With A View》是他首度踏足劇場領域的作品,以電子聲牆與社會意識、未來辯證深度融合。《即席寫真》 光影與身體之間捕捉無聲戰爭 英國藝術家班吉・瑞德的《即席寫真》以攝影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無聲戰爭——種族歧視、毒癮、社會疏離與創傷。透過舞者在現場的演繹,每一幅影像被賦予身體節奏與情感,讓觀者直面痛苦、掙扎與希望,感受脆弱中的自由與解放。 聚光燈下,攝影師與被拍攝的舞者同臺共構《即席寫真》,攝影不再只是靜態紀錄,而成為與舞蹈即時交織的現場創作。舞臺化作巨型攝影棚,舞者以身體顯影情緒與傷痛,每一幀影像皆在呼吸、光影與肢體間瞬時生成,無法複製。班吉・瑞德並將非洲未來主義(Afrofuturism)融入舞臺語彙,他或騰空漂浮、或戴上太空頭盔,彷彿穿梭銀河與異次元,作品融入了個人心境與未來想像,引領觀眾重新感受身體、影像與情感如何在生命中交會。 7歲開始跳舞,40歲前專注於劇場的班吉.瑞德,投身攝影是他對經濟不穩定和日常生活限制的一種反抗。「即使沒有資金,沒有劇場、製作人,我也能繼續創作,IG就是我的藝廊。」在他眼中,劇場、編舞、攝影的本質相同,都是透過影像與故事探討人類處境,他相信影像的力量不在形貌而在於經歷,「我拍的是他們經歷了什麼」。班吉從舞者到導演,再到攝影創作者,他以獨特的「編舞式攝影」思維串連劇場與影像,回到舞臺整合了他創作生涯所有能力,讓藝術實踐合而為一。 《崩世光景》係新世代藝術視角與淬鍊逾半世紀的馬賽國立芭蕾舞團相遇共創;《即席寫真》由跨足舞蹈、劇場與攝影的班吉・瑞德實踐其「日常戰爭」的創作思維。兩部作品共同展現當代藝術對情感、社會與身體的深刻探索——無論是末日般的舞臺狂潮,或是源於日常的影像實驗,都邀請觀眾以身體與心靈共振,體驗藝術創作的多重可能。關於香奈兒文化基金香奈兒文化基金(CHANEL Culture Fund)致力於培養出充滿活力的創作者和創新者網路,盼能推動塑造全球文化的思想發展。核心計畫包括香奈兒藝術合作夥伴,香奈兒支持相關機構的領導者全力發展突破性的長期創新行動,為文化風貌帶來創新思維。CHANEL Next Prize 表彰藝術家,並提供資源及指導機會,為他們未來的成就推波助瀾。而《CHANEL Connects》Podcast 則匯聚來自不同領域、世代與地域的意見領袖,提供發聲平台,探討當代社會所面臨的關鍵議題。從南加州加州藝術學院(CalArts)運用科技激發藝術創新,到柏林漢堡車站美術館(Hamburger Bahnhof)大規模催化創作自由;從威尼斯雙年展力挺具顛覆性視野的藝術家,到與英國電影協會(British Film Institute)攜手表彰傑出的電影導演,香奈兒文化基金全力支持追求讓未來更美好的創意勇氣,延續香奈兒一世紀以來對藝術的承諾。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2025 Camping Asia 策展人林人中(右)分享《即席寫真》帶來的觸動。(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2025.11.092025 Camping Asia正式啟動 16所院校交流藝術新視野 共創舞蹈教育新風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北藝中心)、法國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 CN D)與香奈兒品牌共同合作的第三屆 Camping Asia,於11月10日正式啟動。今年匯聚歐亞16所藝術院校、逾130名學員與23位跨域藝術家,在北藝中心構築為期兩週的「未來藝術學苑」,以國際舞蹈營與舞蹈節的多重對話,探索身體、文化與創作的無限可能。 北藝中心董事長王文儀指出,香奈兒文化基金長期支持全球文化創新者,促進新概念發展,並讓更多元文化與社會群體的聲音被看見,讓世界認識帶來改變的人士。在此背景下, Camping Asia 不僅是一場舞蹈教育與創作的實驗場,更補強了肢體藝術鏈結,彰顯其作為所有表演藝術基礎的重要性。 香奈兒藝術、文化與傳承總裁 Yana Peel 表示:「我們很高興能支持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這項跨世代、跨文化、跨領域的計畫,Camping Asia 延續了香奈兒品牌加速促進表演藝術之間創新、交流與合作的使命。作為北藝中心與法國國家舞蹈中心的合作夥伴,推動了我們進行在地化合作的理想抱負,從而促進全球性的文化發展,共同推廣藝術是『Open for all』的精神理念。」國內院校積極參與 跨域交流激發創作新視野 曾帶領學生參與法國 Camping 與臺北 Camping Asia 的臺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講師、編舞家與舞者董怡芬表示,學生們回到亞洲、回到主場,明顯展現更強的主動性。「抱著帶國際友人認識臺北的交流心態,也意識到參與交流並不是要成為別人,而是要讓世界看見亞洲的優點。」她觀察Camping Asia 對學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特別是有志投入創作的學生「改變可以說是立竿見影」;更多學生則是在「衝擊」中拓展了舞蹈、藝術,甚至文化與國族認知的邊界。 今年將參與Camping Asia「舞動未來:給下個十年的舞蹈宣言」論壇,董怡芬與國際舞蹈圈長期交流,有感舞蹈教育普遍存在集體焦慮,公開論壇正是讓教育者彼此分享經驗、互相借鏡的重要平台,開啟對藝術與身體的想像。此外,今年的演出節目既有未來科技視角,也回望舞蹈史上重要創作者,她認為這將是一次建立對話、深化自我觀照的機會。她期許參與的學員以開放之姿全然投入,「把自己泡在其中,去感受那些無法預期卻充滿靈動的瞬間。」沉浸地開發自我的身體感知與創造力。 2023年和今年都以導師身份帶領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學生參與Camping Asia的視覺藝術家牛俊強表示,該校學生是營隊中唯一非表演相關科系的學員,「學生特性明顯不同,對劇場抱著更多探索與好奇走進Camping Asia,想在原有的視覺藝術體制外找尋可能性。」師生對於今年英國藝術家班吉.瑞德(Benji Reid)同時擁有劇場與舞蹈經驗的攝影師身份,以及他結合劇場、舞蹈與攝影的跨域創作《即席寫真》(Find Your Eyes)備感期待。 牛俊強也指出,2023年學生經由參與Camping Asia,在原有的視覺創作和訓練之外,收獲了對劇場運作的認識,也對身體有更豐富的感知。「可以看到當時大三的學生,在畢業作品中融入了不少Camping Asia的經驗,包括聲音、影像裝置的運用。」學生張子恩更與營隊中結識的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學生林穎,在2025藝穗節中合作推出《等它一下,他們正在遲到》,並獲「藝穗精選獎」。牛俊強特別期許本屆學員「在這兩周收起手機,好好交朋友!」國際院校連年共襄盛舉 當代藝術教育理念交流 兩度參與Camping Asia的韓國藝術綜合學校,是韓國唯一以藝術教育為重心的國立大學,該校現代舞教授金亨玟曾分享指出:「Camping Asia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大部份課程都由學生規劃!這個做法非常先進,體現了當代性的概念」從教育者角度觀察,比起單純在教室裡學習技巧,學生們更應該透過交流和表達,自由探索出自己的風格,也擺脫亞洲文化過度追求成功的迷思,讓學生們透過嘗試,挖掘更多身體的可能性,也發展出面對問題的思考方式與解決之道。 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舞蹈與戲劇學院院長Melissa也曾分享:「我們的學生參加2019年的Camping Asia後,感受到豐沛的能量並深受啟發,變得更樂於實驗不同的舞蹈創作方法。」2023年拉薩爾藝術學院在Camping Asia的「學校馬拉松」展演了蘊含馬來舞蹈與文化的舞作,展現文化傳承與當代身體間的連結。Melissa認為每一屆學員透過交流體驗文化差異,也透過早課了解彼此的日常訓練,表達各自對舞蹈的想法尤其有意義並值得期待。營隊正式啟動 開幕演出致敬現代舞先驅 11月10日活動首日,下午啟動工作坊課程,傍晚舉行開幕茶會,歡迎四方而來的師生,共同為2025年度營隊揭開序幕,當晚由《洛伊.富勒:研究一下》(Loïe Fuller: Research)擔任開幕演出,以向現代舞先驅致敬的形式,開啟關於身體、光影與創造的對話,也象徵Camping Asia對跨世代藝術思考與創意實驗的持續追求。 課程之外Camping Asia亦安排多場公眾參與活動,包括由布拉瑞揚舞團帶領的大堂課,國內外藝術家共同參與的論壇,以及展映舞蹈影像作品的舞蹈影展。邀請觀眾一同走進藝術現場,感受身體語彙的多樣性與思辨深度。活動詳情敬請持續關注官方網站 https://tpac.org.taipei/campingasia關於香奈兒文化基金香奈兒文化基金(CHANEL Culture Fund)致力於培養出充滿活力的創作者和創新者網路,盼能推動塑造全球文化的思想發展。核心計畫包括香奈兒藝術合作夥伴,香奈兒支持相關機構的領導者全力發展突破性的長期創新行動,為文化風貌帶來創新思維。CHANEL Next Prize 表彰藝術家,並提供資源及指導機會,為他們未來的成就推波助瀾。而《CHANEL Connects》Podcast 則匯聚來自不同領域、世代與地域的意見領袖,提供發聲平台,探討當代社會所面臨的關鍵議題。從南加州加州藝術學院(CalArts)運用科技激發藝術創新,到柏林漢堡車站美術館(Hamburger Bahnhof)大規模催化創作自由;從威尼斯雙年展力挺具顛覆性視野的藝術家,到與英國電影協會(British Film Institute)攜手表彰傑出的電影導演,香奈兒文化基金全力支持追求讓未來更美好的創意勇氣,延續香奈兒一世紀以來對藝術的承諾。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日本筑波大學舞蹈系學生欣喜地迎接Camping Asia首日。(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2025.10.14給下一個世代的未來藝術學苑 Camping Asia 國際藝術家齊聚 共創跨域未來 大堂課、論壇、影展 邀您相遇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法國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 CN D)與香奈兒品牌共同合作的第三屆的Camping Asia將於11月10日至21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盛大展開。它不僅屬於授課藝術家和參與學員,也屬於每個渴望與眾不同,希冀自由表達的人。今年的活動不僅為新生代創作者打造為期12天的沉浸式營隊,更開放多場活動讓一般觀眾也能近距離參與,包括論壇、影展,以及知名藝術家帶領的大堂課。工作坊與學校馬拉松則集結跨域講師與學員,展現未來的表演藝術能量,並開放部分名額供北藝中心會員參加。 2025 Camping Asia策展人林人中表示:「Camping Asia是一個讓表演及視覺藝術家、教育及文化工作者與下個世代的學子們,以身體為跨領域、跨世代、跨文化所聚集的場域。」今年特別關注於「藝術家向我們揭示身體如何製造意義,如何與社會交往,為何而動且如何創造新的語言與感知。讓身體擁抱未知、歌頌未來;而未來,就住在我們身體裡。」也透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公開活動,讓2025 Camping Asia的這份能量分享給更廣大的社群。大堂課:共享身體的想像 每週五上午舉行的大堂課,是所有學員共同參與的通識課程。今年特別於11月14日(五)下午14:00–15:30開放公眾參與,邀請布拉瑞揚舞團帶領。 布拉瑞揚舞團的創作深植於部落學習與生活經驗,不論是否具備舞蹈或身體基礎,這堂課的參與者都能從牽起彼此的手開始,跟隨領唱者學習阿美族部落傳統歌謠與舞蹈,透過呼吸、舞步、旋律與節奏,逐步打開身體的感知,探索自我與他人的連結。 延續作品精神,布拉瑞揚舞團也將分別在課堂上,帶領學員體驗《阿棲睞》與《路吶》等作品的肢體發展過程,透過原民傳統歌謠與舞步為素材,鼓勵學員展現自我原始能量。「每位參與者只要放下既定的身體印象來互動,每一次的體驗都是當下,與眾人共同創造出的嶄新身體與樣貌。」 布拉瑞揚舞團透過此次大堂課,邀請所有人一同感受一起牽手跳舞唱歌的力量,也展現群體中最真實的自己。公開論壇:舞蹈的未來宣言 2025 Camping Asia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及教育工作者,於11 月 16 日進行兩場重量級的論壇,均為免費報名參加。上午場《我們的身體・時代的律動》邀集瑪麗・施利夫 (Marie Schleef)、露絲・柴爾茲 (Ruth Childs)、歐拉.瑪齊耶斯嘉 (Ola Maciejewska)、劉奕伶,探討藝術家如何以身體為媒介,在表演中轉化現實經驗,並思考表演如何回應社會訊息。中午場《舞動未來:給下個十年的舞蹈宣言》則由安東尼・漢密爾頓 (Antony Hamilton)、塔那波・維魯拉庫 (Thanapol Virulhakul) 、梅麗莎・郭 (Melissa Quek)、董怡芬共同討論:面對新科技、社群文化、少子化及不斷變動的國際局勢,期待學院體制在未來十年培育出什麼樣的編舞家、舞者與表演者?反思學院與產業體制,一起描繪下個世代的舞蹈教育藍圖。舞蹈影展:鏡頭下的舞蹈宇宙 首次於Camping Asia登場的舞蹈影展, 11月11日至16日將在北藝中心太陽廳東南角,連續放映多部關注舞蹈與創作議題的影片,包括描繪布拉瑞揚返鄉創立舞團的《跳進部落的孩子》,講述印度東北部瑪尼譜邦年輕編舞家蘇吉特.農美卡帕姆 (Surjit Nongmeikapam) 故事的《七個季節的瑪尼譜》,以印尼著名編舞家里安多 (Rianto) 為取材靈感的《我身記憶》,編舞家威廉・佛賽設計的教學工具影片《動感科技百科》,知名舞蹈影像導演提耶里・德・梅執導的《重製一道平面》,以及揭開了洛伊・富勒 (Loïe Fuller) 神秘面紗的冥想式紀錄片《光之戀》。影片放映均開放免費報名,透過不同創作者的影像詮釋中,發現舞蹈的文化身體流動與各種樣態。學校馬拉松:校園能量大爆發 安排在11月16日舉行的「學校馬拉松」是一場校際匯演,每所受邀院校將帶來 25分鐘表演,從系所展演到新作嘗試,展現青春能量。今年開放部分名額給北藝中心付費會員參與,觀眾將一次欣賞到來自香港演藝學院 、日本筑波大學、日本女子體育大學、韓國藝術綜合學校、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奧地利安東布魯克納大學、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及臺灣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市立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實踐大學、醒吾科技大學、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的身體大觀園。早課、工作坊:跨域身體的對話 由各校學生授課,同學自主決定上課的內容的早課,安排在週一至週四的上午時段,所有人可以藉此了解每個國家、每個文化對暖身、運動身體的不同要求。學員也可藉著早課,快速與其他學校的學生展開交流。 工作坊安排在營隊期間週一至週五的下午時段,本屆工作坊導師來自亞洲、歐洲、美洲與大洋洲活躍於國際藝壇的第一線創作者,呈現多元的身體語彙與思想激盪。秉持一貫突破及不斷重新定義什麼是當代舞蹈,藝術家們將帶來一系列「學校沒教的事」──將他們的創作方法與對社會環境的人文關照,轉化為可轉發、共享、共學的聚會。其中德國劇場導演瑪麗・施利夫亦是首屆「CHANEL Next Prize」得主,此次工作坊將探索時間的拉伸感知,體驗節奏的轉換;露絲・柴爾茲思考舞蹈的音樂性;歐拉.瑪齊耶斯嘉、安東尼・漢密爾頓、諾埃・蘇里耶(Noé Soulier) 則在工作坊的分享外亦帶來演出。 亞洲藝術家有來自臺灣的林祐如與田孝慈從在地文化出發,探索地理與想像的連結;東南亞最前鋒的年輕世代藝術家:菲律賓的奈絲・蘿柯(Ness Roque) 以「藝術家的批判工具箱」為題,切入性別、女性主義與去殖民視角;來自泰國的燕麥小姐 (Pathipon,Miss Oat) 用卡拉OK及嬉戲為藝術手段叩問「不規則的身體」,塔那波・維魯庫拉將顛覆泰國的社會與政治儀式,將其轉化為編舞的能動性;街舞出身,印尼的列嶼・維杰 (Leu Wijee) 以各種舞蹈風格「混合重組」打破敘事與文化邊界。 Camping Asia是一座「未來藝術學苑」,學員與觀眾得以共同探索藝術的多元可能,在身體裡遇見彼此,並透過身體重新想像社會、文化與未來,展開屬於下一個世代的藝術旅程。關於香奈兒文化基金香奈兒文化基金(CHANEL Culture Fund)致力於培養出充滿活力的創作者和創新者網路,盼能推動塑造全球文化的思想發展。核心計畫包括香奈兒藝術合作夥伴,香奈兒支持相關機構的領導者全力發展突破性的長期創新行動,為文化風貌帶來創新思維。CHANEL Next Prize 表彰藝術家,並提供資源及指導機會,為他們未來的成就推波助瀾。而《CHANEL Connects》Podcast 則匯聚來自不同領域、世代與地域的意見領袖,提供發聲平台,探討當代社會所面臨的關鍵議題。從南加州加州藝術學院(CalArts)運用科技激發藝術創新,到柏林漢堡車站美術館(Hamburger Bahnhof)大規模催化創作自由;從威尼斯雙年展力挺具顛覆性視野的藝術家,到與英國電影協會(British Film Institute)攜手表彰傑出的電影導演,香奈兒文化基金全力支持追求讓未來更美好的創意勇氣,延續香奈兒一世紀以來對藝術的承諾。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
2025.09.23瑪麗亞.哈薩比 對抗快時代的慢身體 比慢還慢 《此時此地》深掘觀看本質國際知名藝術家瑪麗亞‧哈薩比(Maria Hassabi)帶來的最新獨舞作品《此時此地》(On Stage),將於9月27、28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登場。這是一場近乎凝固的獨舞,她在舞台上以極緩慢,近乎靜止的方式移動,並非只是一般理解的慢動作,而是一種靜默的身體變形記,一場關於「在舞臺上」的深刻冥想。 在當前影像與資訊氾濫奔流的時代,觀看本身也被稀釋且變得麻木,瑪麗亞邀請觀眾一同「暫停」,在時間被拉長的空間中,挑戰與感知的方式,回到觀看的根本——時間、身體與凝視。活雕塑,挑戰當代藝術邊界 出生於賽普勒斯,現居紐約、雅典的瑪麗亞‧哈薩比,擁有編舞家、表演者和視覺藝術家的身分,是一名遊走於美術館、劇場和公共空間的創作者,不斷探問「現場身體」(live body)、靜止影像(still image)與雕塑物件(sculptural object)三者之間的關係張力,並以此為核心展開藝術實踐,作品橫跨現場表演、裝置、雕塑、攝影與錄像等領域。 其代表作之一《PLASTIC》(2015-16),表演者們在美術館的樓梯、中庭、家具等公共空間中,以一種幾近無法察覺的移動速度,從一個姿態過渡到另一個,持續數小時,並直接介入觀展路徑,模糊藝術品與觀看者、表演與日常的界線。這種「活雕塑/活體展品」的形式,是哈薩比長期投入當代藝術領域的實驗,如今將其帶回劇場黑盒子,進一步詰問舞台與觀看的本質。以極慢和靜止延展時間 《此時此地》全長近一個小時,幾乎除去所有舞臺效果:沒有多餘燈光、服裝、音樂等外在干擾,也沒有敘事。哈薩比獨自站在鏡框式舞臺最前緣,以「靜止」與「減速」,即「減速速率」的技巧,在各種熟悉的姿態間轉換——從古希臘雕塑的輪廓,到流行文化的經典姿態,再到日常生活的簡單動作。 這些姿態介於靜止與動態影像之間,宛如一張張逐格影像,彷彿一場微妙的「影像遊行」在眼前緩慢流動。哈薩比單純以身體本身的物質性,來建構視覺與感知的擴延。觀眾感受到時間被拉長的重量,呼吸、肌肉的張力,或維持平衡的顫抖都因此被放大,她藉由這樣的慢,對抗舞蹈固有的「短暫性」。 這樣的演出需要強大的自制力與身體控制,以極慢的身體變化,將時間切分至分毫,甚至更細微,並展現真實的身體細節。「力量與脆弱」並存是本作最動人之處,《此時此地》於2023年首演,評論普遍認為是哈薩比迄今「最為激進且個人化」的作品之一。觀眾的凝視之旅 觀看本作需要耐心與專注,當我們被置於一個幾乎沒有外部干擾的劇場空間,必須直視一名舞者動作的緩慢流動時,眼睛會開始捕捉那些平日裡忽略的細節,在這段時間裡,時間感被無限放大。這是一場「凝視的藝術」,以緩慢、靜止、極致精準的動作編織的,一場身體與影像的交會儀式。 作品以「慢」對抗當代快節奏與視覺速食化的慣性,哈薩比曾表示:「我的作品看來很慢,但我從未關心過『慢』這件事。我關心的是:觀眾是否有足夠的空間,看見每一個轉變的細節?」觀眾將藉由作品自問如何看、如何感受、如何被觀看,由此打開對動作、空間與自身的重新理解;觀眾也並非被動接受,而是被引導去主動與作品共感,一如哈薩比強調:「我希望觀眾投射、連結、感覺,每個人都能在這些影像中看見自己的經驗。 」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瑪麗亞.哈薩比單純以身體的物質性,建構視覺與感知的擴延。(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2025.09.17混亂也是另一種秩序 印尼行為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斷片》首度來台在瞬息萬變的當代社會,混亂或許並非失敗,而是一種潛在的秩序,甚至是社會與個體共存的隱形規則。印尼最具知名度的視覺及行為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長年探索「混亂」與「秩序」之間的張力,最新作品《斷片》(LAPSE)將於9月20、21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首度在臺演出,以跨域美學帶來一場關於時間、記憶與自然的感官實驗。融合傳統舞蹈、舞踏與行為藝術的身體訓練 出生於印尼梭羅的麥拉蒂自幼浸淫於舞蹈環境,對身體語彙的敏銳來自傳統與現代並行的養成。受教於日本舞踏大師古川杏子(Anzu Furukawa),後在德國布倫瑞克造型藝術學院(Braunschweig University of Art)求學期間,師從「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這段跨文化歷練,使她擅以長時間身體表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挑戰感官與意志,將肉身轉化為概念工具。 其代表作《奶油之舞》(Exergie-Butter Dance, 2000)中,她穿著高跟鞋在奶油上跳舞,滑倒重摔,再爬起跳舞,不斷重複;《我是我房屋中的鬼魂》(I am a Ghost in My Own House, 2012)則是徒手研磨數百公斤炭塊的12小時長演,呈現時間流逝與身體極限。這些創作已然是國際間行為藝術的經典之作。混亂與無聲秩序,白色毛怪穿梭時空裂隙 《斷片》由麥拉蒂擔任編舞與導演,創作靈感源自對「混亂」與「無聲秩序」的長期觀察。在當代社會中,細微的失誤往往被視為混亂,但她認為日常看似失序的行為,其實隱含一種未成文卻能運作的共存方式,當舊體系崩解,新秩序尚未成形時,混亂反而成為孕育變革的縫隙。《斷片》試圖觸碰那個現實瓦解而變革、新秩序尚未形成的未知縫隙。 舞臺上最鮮明的符號,是由舞者扮演的白色毛怪,它在空間中遊走,如時間的幽影,引領觀眾穿梭過去、當下與未來。「Lapse」一字具有疏忽、失誤、斷裂與時間的間隙等意涵,《斷片》正回應了當今全世界所面臨,前所未有的政經震盪、世代更替與價值觀重組的集體處境。 麥拉蒂曾觀察印尼街頭交通並指出,看似危險的亂流卻自成秩序:當母親懷抱孩子穿越川流不息的混亂車陣,人群會自發放慢速度彼此守護,展現「無秩序的秩序」。麥拉蒂也指出,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不在於主宰,而是連結。森林、植物、天災皆有自己的時間表,死亡亦如自然循環般無法控制。透過《斷片》她期望觀眾思考:混亂並不可怕,它或許是新秩序的開端,在死亡與生存欲望之間,學習與自然共生的哲學。印、臺、星三地聯手,亞洲三館共製展現跨域能量 《斷片》創作團隊集結印尼、臺灣與新加坡藝術家,新加坡音樂家袁志偉負責聲音設計與現場演奏,以環境音、電子音與即興樂音營造空間聲響;舞者來自印尼與臺灣,分別飾演白色毛怪、錫人、女人與男人,舞者詮釋動作源自個人生命經驗與舞踏、太極與爪哇舞蹈等身體訓練法。麥拉蒂形容與舞者的合作「像持續調頻」,她表示:「我們在表演當天都在微調,我和舞者是一起的,他們像我內在靈魂的展現。」 本作品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與墨爾本藝術中心三館共製,麥拉蒂自2019年開始構思此創作,歷經疫情延宕,曾以短片形式在日本與臺灣曝光,後發展為現場演出,自 2023 年於新加坡首演後,今年巡演至澳洲,9 月首度登臺,展現亞洲當代跨域合作的能量。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斷片》探索混亂與秩序間的張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2025.09.10穿越身分、身體與科技邊界 臺北藝術節五檔跨域大作 開啟「超限動」之旅第27屆臺北藝術節於9月11日起登場,由《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黏著的手、縫合的山體》、《旅行的舌頭》、《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萬物》、《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五檔節目的主創團隊現身說法,透過演出片段與藝術家分享,引領觀眾搶先一窺創作核心。作品關注身分與記憶、身體與科技、家庭倫理與生命本質,跨越舞蹈、劇場、影像、裝置與實驗展演等領域,呈現當代表演藝術如何呼應本屆主題「超限動」(Reeling Hyperreality),並回應當下世界的多重現實。《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 將於9月13、14日於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B1 M01多功能室演出的《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由日本表演團體剛左小組(contact Gonzo)與藝術家 yang02 共同創作。在 AI 已成顯學的當代,作品不僅關注「人機互動」,更進一步直探「人機協作」的關係。《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提出一個核心提問:當無法預測的人類身體行為,遇上試圖以「演算」理解世界的 AI,會產生什麼化學變化? 以融合格鬥與武術的即興身體互動聞名,剛左小組在舞台上展開激烈而混亂的身體碰撞;這些行為將即時被 yang02 設計的「機器夥伴」捕捉,並轉譯為文字。AI 的誤讀與偏差不再被視為錯誤,而是創作的一部分:它既可能與現場狀態形成荒謬又趣味的對照,也可能反過來影響表演者的臨場反應。當人與機器的視角交錯,節奏被彼此牽動與改寫,現場遂成為一個不斷生成、持續變動的共創場域。《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 德國劇場導演蘇珊娜.甘迺迪以不斷推進劇場邊界、直面存在與內在幽影的提問,成為當代歐洲最具辨識度的創作者之一;聯手創作的跨領域藝術家馬庫斯.塞爾則擅長將影像、雕塑、建築與表演交織,營造沉浸式場域。兩人首度攜手,帶來作品《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9月12、13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演出。 舞台上,一位網紅 ANGELA 從醒來到入睡,經歷出生、生產、衰老與死亡。她的夢境、聲音、思緒與感受不斷在劇場中具象化,成為內在混亂的投射,如同持續發炎的身體狀態。ANGELA 的頭腦與身體既是舞台,也是場景與地景;當夢境幻化為實體,她被迫直視自身。這段由人類集體經驗拼組而成的奇異迴圈,既映照數位時代的焦慮與不安,也引領觀眾踏入後人類意識深處的感官旅程。《旅行的舌頭》 自2024年臺北藝術節「流行群島」計畫延伸,《旅行的舌頭》由臺灣劇場導演李銘宸、台裔旅日作家温又柔、日本劇場導演張碁(Jang-Chi)和菲律賓藝術家奈絲.蘿柯(Ness Roque)共同創作,以「食物」為載體,追溯身分與歷史的流動:從鮒壽司到菲律賓 Buro,從媽媽的味道到實驗料理,食物與味覺的記憶不僅攪動個人生命經驗,更捲動遷徙、貿易與權力的大歷史脈絡。 演出以一張長桌為核心——既是舌頭、廚房中島、砧板,也是餐桌。四位藝術家在其上擺放與食物相關的事物與記憶,端出鹹、甜、酸、苦、鮮的跨界感官盛宴。觀眾被邀請在現場旁觀、遊走、加入,甚至親自「品嚐」故事,在多重感官的交錯中,體會食物所蘊含的個人與集體記憶。《旅行的舌頭》9月12至14日於臺灣大學藝文中心遊心劇場品味上演。《黏著的手、縫合的山體》 作品源自「2023 亞當計畫—藝術家實驗室」,由臺灣泰雅族藝術家林安琪 (Ciwas Tahos)與日本藝術家松本奈奈子共同創作。兩人分別追索日本傳說中的「山姥」與泰雅族女性聚落「迭瑪哈霍伊」,展開跨國田野調查,並以女性與酷兒的視角重構山域想像。9月12至14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11樓排練場1,帶來跨越地域的想像。 舞臺上,松本奈奈子以肢體詮釋名為「百魔山姥」的年輕女子,以妖怪之身探入深山;林安琪 (Ciwas Tahos)則以迭瑪哈霍伊為想像基礎,以極簡場域勾勒山的輪廓。舞臺幻化成一座既魔幻又真實的山,帶領觀眾展開一場尋覓與對話的旅程。透過重訪傳說與故事,作品開啟跨文化、跨身分的交流,更重新為女性與酷兒進行除魅與賦權。《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萬物》 繼姊弟三部曲 ──《家庭浪漫》、《祖母悖論》,以及在 2022 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季首演的《三生萬物》,洪千涵、洪唯堯與曾睿琁再度攜手,進一步探索生育與家庭關係,推出新作《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萬物》持續探索生育與家庭的複雜關係。作品將「姊弟、妻妻、姻親」的真實連結搬上舞台,直面深刻提問:若姊姊向弟弟借精,試圖與伴侶的卵子結合,孕育共同的下一代,這樣的選擇是否可行? 作品取用家庭動力學中的「Family Triangle」概念,拆解三人之間不斷變化的「二人作用力」。從姓氏、血緣到愛與身分,層層推進,不僅揭示親密關係的張力,也映照每個人作為個體存在的根本課題。9月12至14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帶來關於生命的提案。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圖:2025臺北藝術節策展人林人中(左)與《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戲劇構作Helena Eckert介紹該劇在疫後帶來的反思與啟迪。(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