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藝中心2023年馬戲棚計畫延伸出來的自製作品《身為問題兒童的我,從一出生就成為這個美好世界的慢性病》,將在本週登場,這部作品邀請陳武康和周伶芝擔任創作概念,並和表演者王健銘、朱宸祐、吳政穎、陳宥任和黃翊共同創作,他們一起探討「馬戲」的本質,從「問題兒童」這個命題為出發點,追溯作為表演者,一路在追求完美過程中所面臨的掙扎與挑戰,並實踐他們作為藝術創作者的大膽、浪漫且實驗的奇想。
王健銘:在《問題兒童》中探索表演的無限可能
熱愛馬戲的表演者王健銘,畢業於北藝大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表演組,他在《問題兒童》中,將身體視為接收器,透過與物件的互動,探索表演的無限可能。他認為,大型物件直接影響身體姿態,而小型物件則能創造獨特的節奏。他特別享受在失敗中尋找創作靈感,例如在丟接物件時,關注物件掉落瞬間身體的變化。
與其他四位創作者的合作,也讓王健銘深刻體會到「肉身先行」的創作方式。他表示,透過長時間的排練,大家建立了深厚的默契,並在過程中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火花。他特別欣賞其他創作者精湛的技巧,並從中獲得許多靈感。
王健銘認為,與觀眾保持適當的距離是表演的關鍵。他喜歡在表演中與觀眾互動,甚至不介意挑戰觀眾的界限。他強調,誠實地面對自己,探索內心深處的想法,是創作的原動力。
朱宸祐:從問題兒童到舞台上的舞者
朱宸祐曾經當過廚師,綽號也叫廚師,2015年就讀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時,開始學習與接觸馬戲表演。他表示,從小就是個「問題兒童」,經常在傳統教育體制下感到格格不入。他回憶起學生時代,因學習障礙和個性叛逆而常被老師貼上標籤,但他在表演藝術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在《問題兒童》這個作品中,朱宸祐以雜耍道具「圈」為媒介,探討他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戰。他提到,在學習雜耍的過程中,他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和挫折,但他從未放棄。他將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與他在傳統教育體制下的反抗精神連結起來。
朱宸祐認為,希望透過他的表演,打破傳統的表演標準,讓觀眾看到表演藝術的多元性和可能性。在與其他創作者的合作中,朱宸祐也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他表示,創作過程中大家會互相激發靈感,共同探索表演的無限可能。
黃翊:與扯鈴共舞,探索自我與表演的邊界
以扯鈴為專長的表演者黃翊,從小就對扯鈴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在傳統教育體制下,他卻被貼上了「問題兒童」的標籤。然而,正是這種與體制的衝突,讓他更加堅定了對表演藝術的追求。
在《問題兒童》裡,黃翊以大量的扯鈴為媒介,探索他與物件、與世界的關係。他將這些年累積下來的扯鈴,視為自己成長的見證,並透過與它們的互動,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經驗。
黃翊表示,他希望透過這個作品,讓觀眾看到物件背後的故事,以及表演者與物件之間的情感連結。
陳宥任:在灰色地帶尋找自我
陳宥任畢業於台灣戲曲學院,表演跨足行為藝術、戲劇、舞蹈、馬戲,擅長默劇小丑,他表示從小也因為與眾不同而被貼上「問題兒童」的標籤。他將過往經歷轉化為藝術,探索自我認同與社會期待之間的矛盾。
這次他以布拉圈為媒介,呈現一個遊走在灰色地帶的自我。他試圖擺脫傳統雜耍技法的束縛,透過肢體和空間的運用,傳達出內心的掙扎與困惑。
陳宥任表示,藉由這個作品,他希望能和那些曾感到格格不入的人產生共鳴。他認為,每個人都曾因與社會期待不符而感到迷惘,但這並不代表這樣不符合期待是錯誤的。
吳政穎:以棍子說故事,探索表演的可能性
吳政穎來自高雄,最初以火舞、街頭表演開啟了他的演出旅程,他畢業於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現在從事馬戲創作和劇場表演。吳政穎表示,他從小熱愛陣頭,並將這種熱情延續到對棍術的鑽研。在《問題兒童》這個作品中,他以棍術為核心,發揮想像力探索不一樣的表現可能。
吳政穎認為,馬戲表演在展現技巧之外,也傳達了自我,他希望透過這個作品,將自己多年來對棍術的理解和情感傳達給觀眾,也會加入一些實驗性的元素。他希望觀眾能夠從他的表演中感受到他對表演藝術的熱情和對生命的獨特見解。
《身為問題兒童的我,從一出生就成為這個美好世界的慢性病》演出將在12月13日、14日登場,地點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
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
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topic/1786234540375265280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pac_tw/
圖:演員大合照,由左至右依序為吳政穎、陳宥任、朱宸祐、黃翊、王健銘( @攝影- Paul Chao,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