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一場不明所以的降靈會|2022臺北藝穗節《Play Games:降靈會

臺北藝穗節

▍節目名稱:2022臺北藝穗節《Play Games:降靈會》
▍評論者:馬士比亞

甫一進場,猶如空襲警報般的嘶吼聲就在耳邊迴盪著。若說這是場降靈會,那麼在觀眾進場入座時,降靈師應該是召喚了千百世的怨靈降現於濕地B1吧。

就座後,看著台上演員接連發聲、伸展肢體,若要說是降靈會的前置作業,我反倒覺得像是誤闖了演員正在暖身/聲的後台或準備區。假如這一段「前戲」能再多些儀式感、遊魂感、遊戲感等等來呼應本劇劇名或副標題,都會是有趣的選擇,可惜並沒有。

《Play Games》原為第十二屆臺北文學獎的成人組舞台劇本優選作品,劇作家為蕭博勻,以永遠停留在五歲的「母親」和隨著場次推進逐漸衰老的「女兒」為全劇唯二的角色,在扮家家酒的遊戲過程間娓娓道出家庭黑暗史話。

這次製作將兩位角色的台詞分散給六名演員,共組成三對「母女」,外加原劇本裡面並未出現的「降靈師」。三對母女中有兩對似為降靈師招換來的幽靈,透過演譯過往和類似觀落陰等過程讓最後的第三對母女現身,再現那一天攜手離世的場景。但由於背景交代不明確,我從頭到尾都不清楚為何降靈師要來招喚幽靈重現這對母女曾有的對話,甚至最後還讓幽靈來質問母親為何要帶女兒一起離世。幽靈各自的身分背景也都付諸闕如,或可視為第三對母女的分靈,卻因為台詞打散而無法紮實建立好各自的角色,既不明白他們為何而扮演,也不知道這樣的扮演對他們甚或對降靈師的意義何在。

較令人驚豔的段落是在原劇本之外,尤其是重現家暴送醫的幾段過場,大量術語和流暢自然的節奏足見其編創用心,成功表現出當下刻不容緩的緊張氛圍。

編創似乎對於原劇本中的家暴/性侵議題有很多話想說,也的確透過多名演員呈現出頗為相稱的遊戲氛圍,或是讓另外編創的段落更有張力。但有時候話不一定要全都說完,適度留白讓觀眾思考也未嘗不是種劇場的美感,好比說就讓第三對母女直接從觀眾席入場的階梯走出去,或是在幽靈為母女蓋上白布後,讓一切凝結在當下。此外,在解構、重組文本的過程中,也不妨多思考該如何賦予角色新的生命力,以及該如何引領/邀請觀眾一起走入角色的內心世界。

最後,既然有文本改編,那麼節目單上除了編劇之外,也應註明文本改編或編創是誰,這是對於劇作及原作者應有的基本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