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沒時間連線的賓果卡|2022臺北藝穗節《META大賓果》

臺北藝穗節

▍節目名稱:2022臺北藝穗節《META大賓果》
▍評論者:黃蘭貴

今晚場次一直感覺有少數幾位觀眾在其他多數觀眾未笑時,笑得很大聲,想來是超有共鳴,於是有兩位觀眾喊賓果,得到獎品。建議劇組可以瞭解各場次有連成五條線的觀眾組成,他們應該就是這齣戲的target audience吧。

入場前,在場外等候第二批入場,入場後,感覺演員已和第一批入場觀眾互動。在還搞不清要玩什麼迎新遊戲之際,趕緊隨便找個方位就坐,靜觀到底接下來暖場要做什麼。在有點冷的示範什麼是失敗的暖場遊戲後,中年人倒是有清楚接收到要在賓果卡填數字的指令。可是寫完1至25的數字後,完全沒想玩。

一開始是根本看不到此刻是第幾場次(被其他觀眾擋到),一位可能是親友團的觀眾還好心回頭說你現在就可以圈起幾號及幾號,旁邊還一頭霧水的友人一時沒catch到底在玩什麼,我回應如果沒有共鳴可以不必圈啦。接下來就專心忙著轉換方向及起身移動位置觀看出現在各個方位的演出,賓果卡和筆就全程收在背包裡。

看到較後面段落,才感受到原來是有個完整故事。前面段落感覺段段獨立,常常時間短短就轉入下一段不同故事,像是各自呈現對劇場有夢想的年輕眾生/眾人的生活片段;於此同時,觀眾也忙著找下一段演出方位,轉身轉換觀看方向,像是來不及稍咀嚼上一口食物味道,就得趕緊吞下,因為下一口食物又遞過來了。段落時間較長,也較動人的是女演員訴說日常生活中各個劇場對自己的意義,是較完整傳達對劇場感情的一段,是令我最有感覺的。模擬藝穗節頒獎典禮的段落,演員扮演熱愛劇場的資深觀眾徐大哥,角色本人正巧在場而受邀請上場領奬,是看得最開心的一段。

散場時,看到友人和演員聊天,我忍不住發問:玩不玩賓果的差別是什麼?除了為了製造觀眾參與,賓果和這齣戲的主題、想傳逹給觀眾的訊息/概念有什麼關聯?即使不玩賓果,這25個段落也是可以照演啊(有差嗎?)。演員回答:這可能要問編劇,我們是被找來演出的。

前幾日已看了藝穗官方評論人的評論,還想說他會不會太嚴格了。看完戲,終於懂他在說什麼。
是啊,觀眾感覺有「共鳴」是指什麼?身為不是戲劇系,也沒參加話劇社,沒有經歷一直歐不上,也沒有一邊當演員、一邊在文青咖啡館打工的經驗,所以什麼情節會讓我有共鳴?演出後我會思考這件事,因為這涉及創作者原先設定的目標觀眾是誰。

許多人辛苦地斜槓只為了繼續留在劇場,這是早已知道的劇場人生態,能同理,也常有不捨,但是呈現這些現象之後,創作者最想告訴觀眾什麼?撐不下去的話,離開也沒關係?就算離開,劇場仍如幽魂般時不時會來召魂(所以來參加藝穗節)?還是,離開或留下,都是好的選擇?

生產型文青需要消費型文青支持其作品,部份消費型文青需要靠萬分之一有天份且頻率對得上的生產型文青提供精神糧食。眾人爬山(生在人世),各自努力,彼此不要太常互相傷害囉。

▍購票看看: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535837775663648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