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阮劇團《諸羅假期》|2022臺北藝穗節(駐節評論:郭家瑋)

臺北藝穗節

▍演出節目:2022臺北藝穗節-阮劇團《諸羅假期》
▍演出時間:08.26(五)14:30
▍演出地點:上樓左轉

文 郭家瑋(駐節評論人)

《諸羅假期》作為本次阮劇團推出的「阮人多做穗」的演出之一,它的特別之處在於不僅是唯一一齣非單人表演,而且在演出空間上,它與前一次搬演的過程有著巨大的變動。《諸羅假期》首演於2021年於嘉義的「草草戲劇節」,當時利用了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舊時嘉義酒廠)的空間進行演出。筆者雖未親自觀賞演出,但根據當時的評論、照片以及宣傳文字,可以看出2021年《諸羅假期》的演出形式是觀眾跟隨著角色的導覽,一同穿越酒廠各處,而演員會利用現成的不同空間進行演出。在諸多評論中皆提到,當時使用園區內的「小麥儲存槽」作為演出場地,令人印象深刻,同時也和劇中描述嘉義「輪普」文化貼合的很好。

不難理解為什麼阮劇團選擇將《諸羅假期》在臺北藝穗節推出,除了本身主題可以彰顯嘉義的特殊文化之外,而演出時間恰好也可以搭上農曆七月,讓主題能更輕易貼近觀眾的生活。然而,當原本的演出形式遇上了臺北藝穗節,卻沒有碰撞出新的可能,反而受到了牽制。

當觀眾落座之後,工作人員便告知觀眾,待會的演出會發生在四周,但因為觀眾席的面向是統一朝向窗戶,因此可能會有視線的死角。但工作人員也表示「如果看不見,也可以用聽的就好。」或許這是團隊適應從原本的導覽式演出,到現在觀眾固定座位的一個權宜之計。但這句話似乎暗示觀眾,我們可以採取比較被動的姿態欣賞這一齣戲。後續許多邀請互動的環節(拍照、有獎徵答,或是假裝爬樓梯),甚至是發生在非正前方的演出,大多數的觀眾都會選擇用「聽的」,沒有想要轉動身體來觀賞。而對於想要更進一步觀賞演出的人而言,也會因為當初接收到的建議,只能坐在位子上努力接收。這令人納悶,為什麼工作人員會給予這樣的指示。

在文本構成上,《諸羅假期》維持了2021年版本的設定:觀眾是「諸羅假期文化體驗營」的一員,要來體驗農曆七月,鬼魂們到陽間吃普渡的過程。而眼前有許多「鬼」,要從陰間的營區被放出來。接著故事岔出許多支線:糊塗的年輕小鬼與從未放假的老鬼、大野狼手偶與小孩的回憶,還有較為講述式的輪普文化介紹。其中還穿插許多媒介:仿YouTuber的介紹菜餚的影片、與神明的語音通話、運用物件和手偶的演出……。再加上演員圍繞著空間四處移動,在觀演的過程時常有眼花撩亂之感。時常一漏掉某個環節,就搞不清楚現在發生什麼事情,進而對演出感到困惑。

在表演上,演員採取較為風格化的表演。或許在2021年版本的遊走過程裡,可以透過誇張的語言及肢體,在較為發散的空間凝聚觀眾的注意力。而在藝穗節的場地之中,這樣的表演會造成聽覺及感受上的疲乏。到後半部,故事線開始朝向親情的描述時,也因為表演的模式而無法傳達該有的共感,觀眾仍然是在旁觀、而非「體驗」這些鬼魂的遺憾。

除了上述的演出形式的選擇外,筆者認為《諸羅假期》的核心理念應該被重新思考。從作品中,可以感覺到創作者很急切地想要保留嘉義的輪普文化,而在演出的過程中,觀眾也被引導掃描一個QR Code,點進去是一個「輪普應援團🏮🏮🏮攜手支持輪普文化不消失」的活動頁面(https://fb.me/e/33F0D7gGh),裡面可以看見當天的照片以及種種與輪普有關的資訊,對於有興趣的觀眾而言,會是一個很好的延伸素材。透過戲劇喚起民眾對於傳統文化的保存,的確是一個可行之道。但在《諸羅假期》之中,現代人(也就是台下的每一個觀眾所具有的身分)卻被指認為輪普消失的主因。這會讓觀眾心中產生一個奇怪的矛盾:我們因為對演出好奇而來觀賞,卻被檢討沒有好好保存傳統文化,而且懺悔的方式就是在結尾時,一起加入呼喊「保存輪普文化」口號的行列。

在2021年的「草草戲劇節」之中,《諸羅假期》被安排在「議題劇場」的系列節目。這些節目期待以戲劇的形式,讓民眾以多元角度看待地方生活議題。雖然2022年的藝穗節版本並沒有強調此設定,但在演出的立意上,「傳統文化的消失」這個議題沒有得到該有的討論。它只是一再的被強調,並訴諸情感渲染,期待觀眾在意。在此筆者所認定的「討論」,並不是期待將演出形式調整成讓觀眾可以發言,或用任何方式表達意見。而是在文本的構成上,如果能有另外一個聲音,稍稍質疑現在的主要論點(例如有一個角色認為傳統文化就該消失,這是時代的必然),讓雙方的意見可以彼此對話,驗證彼此的觀點,進而更有說服力的凸顯創作者的意圖,而不是只是將戲劇作為宣傳的管道。

筆者相當認可阮劇團將《諸羅假期》帶到臺北藝穗節進行演出,而作品也很忠實的呈現了嘉義在地的特別普渡文化,讓未曾造訪的觀眾能夠開啟對此的認識。不過在呈現的手段上,不論是劇本、演出場地的安排,以及演員的表演,若能再進行更完整的轉化,將會可以更好的邀請觀眾一同關心。討論議題絕非易事,而藝穗節的場地及時間也有諸多限制,但若能在困境之中完成這樣複雜的任務,這將會是團隊的成功。

參考資料:
楊美英〈往返於日常和劇場:從《草草戲劇節》四則小品所見不同表演空間美學建構〉(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66162
楊智翔〈當「轉來(/tńg lâi)嘉義」互為一種議題關係《草草戲劇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6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