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劇團《諸羅假期》|2022臺北藝穗節(青穗觀察:宋柏成)
▍演出節目:2022臺北藝穗節-阮劇團《諸羅假期》
▍演出時間:08.28(日)19:30
▍演出地點:上樓左轉
文 宋柏成(青穗觀察員)
阮劇團的《諸羅假期》以嘉義的輪普文化作為創作的母題,並以旅遊觀光作為包裝進行演出。觀眾在演出中被視為從鬼月陰間前往陽間的旅客,並且在此過程中,旁觀亡魂之間發生的生命故事。鬼魂生命故事的展示既回應輪普文化的母題,又充分實現情感的渲染,故事的編劇技巧與演員的表演能力都相當純熟。
此劇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其觀演關係,表演者利用物件、語言、身體、味覺等媒介,將觀眾的身分進行定位,轉化成為在普渡期間前往陽間的鬼魂,並稱此行動為一種「假期」。具體來說,物件像是將陰陽之間通行證發與觀眾;語言像是觀眾對放假須知的複誦;身體像是返回陽間過程中觀眾站起並原地踏地七步的行動;味覺像的是觀眾得到糖果並食用。上述這些都說明此劇透過與觀眾的互動,賦予觀眾在劇中的身分定位。雖然此劇成功定位了觀眾的身分,但是觀眾卻缺乏基於這種身分而產生的行動或反應。舉例而言,第一場戲建立了觀眾身分、定調演出為一場準備前往陽間旅程後,接下來在觀眾的視角看見的卻是發生在陰間的故事,這與觀眾前往陽間的預期有視角的出入,觀眾理應是看不到這些的。觀眾看似被放進了前往陽間的敘事之中,並能夠與劇中鬼魂重返陽間的行動相結合,但事實上卻存在敘事策略上的分裂,即便表演者常與觀眾發生互動,但觀眾的身分定位並沒有與劇情產生積極有效的互動關係。
另一方面,嘉義的輪普文化作為全劇的母題,起初是以懷古傷今的態度呈現,劇中瀰漫著懷舊的氛圍,誘使人產生對於過去興盛輪普文化的嚮往,以及對於現今文化式微的感傷。然而,隨著劇情的推進,對於輪普這種傳統文化的態度,逐漸發生轉向,改為肯定當代文化創意的展現,肯定傳統文化的轉譯與新詮。其中最好的例證,就是水上搖滾音樂祭的出現與被接受。而這樣的論述之所以成立,並不是因為新文化的優越性,反而仰賴的是情感的延續。文化的本質並非普渡豐盛的物質表象,更重要的是文化所賴以奠基的情感基礎。只要情感得以延續,重要的不再是輪普的存續與否。
只是,回到前文提出的敘事策略分裂的問題,劇中所提出的關於傳統文化的觀點,在觀眾定位為遊客的框架下出現漏洞,此框架下的觀眾無力回應劇中已經推進的文化思索。因此當全劇進入尾聲,演出又回到出遊的氛圍時,觀眾被定位為輪普文化的應援團。並且嘉義輪普文化的傳統性在此時被再次強調,甚至被以商品化的方式表現,表演者將輪普文化中的物件作為商品進行販售。筆者並不是認為不該維繫輪普文化,只是在結尾再次強調輪普文化的做法,脫離了全劇的思考途徑,而這正是此劇內部敘事策略分裂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