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白鹿迷路《夢拾夜——成癮 100》|2022臺北藝穗節(駐節評論:郭家瑋)

臺北藝穗節

▍演出節目:2022臺北藝穗節-白鹿迷路《夢拾夜——成癮 100》
▍演出時間:08.28(日)19:30
▍演出地點:鬧空間

文 郭家瑋(駐節評論人)

「夢境」在戲劇之中從來都不曾缺席,不論是史特林堡《夢幻劇》那撲朔迷離的情節,抑或是賴聲川《如夢之夢》之中回應歷史的層層後設。而要如何確切掌握夢的質地,且不淪為情節缺少邏輯的藉口,考驗著每個以此作為題材的創作者。白鹿迷路這次改編夏目漱石《夢十夜》的創作,便是大膽轉譯小說的文字,幻化出獨樹一格的劇場作品。

《夢拾夜——成癮 100》援引小說中日本文化的設定,描述一名女神來到人世,給予一個受到回憶所苦的男人十個夢境的機會,讓他能夠逐步想起過往發生的種種。男人在自己的房間裡面,試圖以偷窺的方式觀察外在的世界,而他卻怎麼樣都想不起來眼前的人是誰。五十分鐘的演出鋪陳了完整的十個夢境,或長或短、且快且慢,加上如同詩句一般的獨白混合對話的文體,在聽覺上創造出跌宕的感受。演員們穩健的口條和細膩的表演,也讓演出保持著特殊的質地,且能在親密的場地中大膽與觀眾的視線互動,彷彿下一秒就也被拉進夢境之中。

在視覺上,團隊也活用鬧空間的特殊配置。觀眾被安排在兩個房間之間的連通道,體驗著男人的「偷窺視角」。而兩邊的房間一邊的時間是此刻、另一頭是回憶,觀眾坐落在過去與未來的夾縫之中,彷彿是一個時間之外的旁觀者,對於兩邊所發生的事情都有著同樣的關照,卻也不涉入,創造出特殊的觀看體驗。其中,影像的運用讓人印象深刻。不僅能夠銜接不同夢境的內容,也能呈現當下劇情的氛圍,讓原本只是空檔的換場,也成為演出中的另外一種刺激。而服裝的設計,也是在筆者目前所見的藝穗節演出之中屬用心之作,混合了不同風格的衣著,為角色的外觀添上了許多讓人好奇的元素。

《夢拾夜——成癮 100》借用夏目漱石原有的夢境作為框架,重新構築出一個有強烈寓言感的故事。從對話中的諸多意象(煙霧彈、電玩遊戲中的救援行動、寶特瓶的水)以及創作者的背景,不難讀出編劇張加欣透過這個作品,指涉了現實中的哪些暴力。而編劇選擇沒有將其說破,而是將情節保留在逼近現實、卻又不現實重疊的邊界,讓人自由去聯想,並且在既定的歷史事實之外,產生同理人物的可能。這樣的企圖到了演出後半段才比較明確能辨認出來,或許是因為到了「吃咖哩飯」之後,觀眾才逐漸意識到原來這個男人所處的外在世界,正在經歷某種動盪。若能在更早的時候使觀眾意識到夢境之外存在著現實、而且現實對於男人是重要的,這樣的呼應將會更為清晰。

標題中「癮」最初體現在女神的吃紙的「異食癖」之上,最後才回到男人的藥物成癮。筆者還解讀不太出來為什麼已經有夢境作為敘事的一部分,仍需要「上癮」作為另一條潛在的支線。或許能再多描述兩者之間的互動,能夠對於彼此有更詳盡的描述。

最後男人選擇持續活在夢裡,而不是面對現實。這樣的心態多少看來是「逃避」,甚至是「不健康的」。但正因為在前面的每個夢境中,觀眾目睹了男人的苦難,所以得以同理他這個「懦弱」的念頭。正是因為眼前的現實太過痛苦,所以男人選擇擱淺在夢境裡。《夢拾夜——成癮 100》體現了夢境的一體兩面:夢境作為現實的遁逃,卻也反應了現實。夢裡夢外受苦的人,其實都只是想選擇當一個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