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社《Double》|2022臺北藝穗節(駐節評論:郭家瑋)
▍演出節目:2022臺北藝穗節-民生社《Double》
▍演出時間:08.28(日)14:30
▍演出地點:思劇場
文 郭家瑋(駐節評論人)
筆者觀察到,今年藝穗節有許多創作者都推出獨角戲(Solo),而民生社的《Double》在其中是個相當特別的存在。它不只是兩齣獨角戲聯合演出,而是將Solo的概念乘以二,構成一種名為「Double」的特殊演出形式。
兩位演員(黃致健、胡安柔)作為主要的核心創作者,可以看出兩人在這場共同的演出之中,各自保有不同的質地與觀點。在演出的第一個段落,黃致健扮演一位講者,在思劇場的二樓空間對觀眾講述佛教中的涅槃與輪迴。樓下則是胡安柔的角色,在接受一場「法庭審判」,因為她被控告在八年內換了七個男朋友。原先她並不覺得自己有錯,但隨著獨白的進行,她逐漸發現自己總是在戀愛中遺忘當初相愛的理由,因此才會每次都以拋棄別人作為收場。而樓上的講者不斷丟下毛線團,讓胡安柔困在毛線團裡,具象化她的困境。
這樣的開場讓人著實有點摸不著頭緒,不確定是要以獨角戲慣常的「台上就是演員本人」來理解,抑或是他們其實分別扮演了某一個角色?接下來的文本構成,也切換在不同的場合之中:兩位歌手排練莫文蔚《他不愛我》、電影拍攝現場導演與演員之間的溝通,以及最後座談會觀眾與演出者之間的對質……。因為各場次的切換,觀眾必須要花上一點時間才能掌握眼前的演員究竟代表誰,而也在一個小時左右的演出時間中,這樣的思考有時候會讓觀眾跳出文本的進行,造成些微的困惑。
雖然這樣的拼貼讓觀眾無法一時之間馬上進入情境,但是在段落組成的策略、語言上的俐落,以及對於抽象觀念的嚴謹討論,卻也是《Double》的可看之處。隨著演出的進行,觀眾可以發現不同的情境其實都圍繞著兩位演員對愛的不同看法:黃致健在排練《他不愛我》的時候,描述自己是一個「害怕把自己給出去的人」;而胡安柔也在電影拍攝的場景裡,讓人看見他對於「忘記相愛的原因」感到困惑。這兩種對愛情不同的觀點,在劇中反覆出現,時而說服對方,時而獨抒己見。最後推展到「偽座談會」的場次時,胡安柔直接質問黃致健,就是這樣了嗎?演出結束後但我們也沒有任何的改變?這樣不是在逃避嗎?這個瞬間,一方面是兩個觀點之間的正面交鋒,同時也是創作者在創作上的自我提問:一個演出結束之後,可以對現實的自己有什麼變化呢?這到底是不是一種「無病呻吟」?
《Double》沒有對此給出解答,而是肯定這個摸索的過程:正因為進行了創作,更看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一個人。或許沒有辦法真的帶來改變,你我仍然無法勇於把自己交出去,或是仍會忘卻相愛的理由。就算看來無病呻吟,但能夠知道自己的模樣,卻已足矣。
在表演上,黃致健與胡安柔穩健的做好每一場表演。唯有在開場的幾個片段中,胡安柔的口條及肢體有些急躁,以至於較長篇的獨白似乎步調有些不穩。然而,隨著演出的進行,她也逐漸安定下來。一直到最後座談會扮演「Emma」質問黃致健時,在不屑之中夾雜著失望,最後到坦然的提問,短短的時間內做出很細膩的情緒變化,讓人印象深刻。
《Double》所呈現的不只是內容上的豐富,也可以看見創作者在形式上冒險的企圖。期待民生社持續發展這個作品,與更多人一起探索愛情的細節。誠如開頭的台詞所言:
「你知道自己在找什麼嗎?」
「我不知道。」
「那要一起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