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擊盒工作室《如果人生的縮寫是幾張桌子》|2022臺北藝穗節(駐節評論:白斐嵐)

臺北藝穗節

▍演出節目:2022臺北藝穗節-擊盒工作室《如果人生的縮寫是幾張桌子》
▍演出時間:08.28(日)19:30
▍演出地點:萬座曉劇場
▍擊樂家|謝佩穎、成皓祥
▍作曲家|許育禎

文 白斐嵐(駐節評論人)

近十年不少所謂的「音樂劇場」嘗試,總圍繞著「跨界」二字,彷彿抽象的音樂,如果不加入舞蹈、影像,甚至角色對話或情節作為敘事輔助,就無法營造「劇場感」。

很難得的,在擊樂劇場《如果人生的縮寫是幾張桌子》作品中,我看到團隊並不尋求外在途徑,反而回歸音樂本身,挖掘音色、音高、音量、音質內在交織的戲劇張力,再以其他元素作為呼應。如表演者側身演奏木琴,琴槌成了手臂的延伸,清楚呈現動力如何自身體傳遞至樂器,再產生相應的聲音。此處不須刻意置入,舞蹈般的力與美油然而生。又或者,以冷調燈光呼應鐵琴的金屬音色,抑或是將樂器(鼓組、鐵木琴)放置舞台多個角落,藉由表演者的移動,產生空間流動與燈光變化(雖然有些走位依然顯得太過刻意,例如第一首樂曲硬要走到對面交換鼓組)。種種細膩的舞台調度與編排,皆可看出表演者與創作者對音樂的精準掌握,並恰如其分、不過於喧賓奪主地轉譯為更豐富多元的劇場語彙。

進場前刻意未看任何文字說明的我,演出完才發現標題《如果人生的縮寫是幾張桌子》竟是如此直白破題。表演者在台上擺放的多種打擊樂器之間穿梭,藉由隱約連貫的樂曲,再現平凡無奇的生命時刻。要說演出完全排除所有「敘事情境」那倒也不盡然,我們依然可以從表演者的肢體、表情與聲音互動中,感受到兩人之間若隱若現的角色形塑與關係張力。不過這部分的處理,倒是有點模糊不明,似乎想要著墨更多,卻又不夠明確──相反的,藉由擊樂演奏融入日常聲響,就顯得更為巧妙且具說服力(例如模擬電話鈴聲,與其中一位演出者互動,接著開展出一整段樂曲)。

《如果人生的縮寫是幾張桌子》作為日常時刻的再現,無疑是相當成功的,然而這也成為此作的侷限。「人生」被縮減為幾種樂器、幾個情境與幾段樂曲,的確從日常提煉出充滿幻變與驚喜的聲響展演,作為貪心的觀眾,卻也不禁想多問一句:在「日常的轉化與再現」之外,是否有另一層的反思意義?我們又能在作品中,從日常繼續走到哪裡?否則,再多的驚喜與幻變,最終也只能「如常」,讓50分鐘的作品逐漸後繼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