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藥姐妹《喂,找誰?》|2022臺北藝穗節(青穗觀察:宋柏成)
▍演出節目:2022臺北藝穗節-毒藥姐妹《喂,找誰?》
▍演出時間:08.29(一)19:30
▍演出地點:課廳創演空間
文 宋柏成(青穗觀察員)
《喂,找誰?》開演之初,便把此劇自我定調為一種「身分交替與轉換的儀式」,賦予觀眾清楚的著眼點以觀看全劇的演出,接下來的演出也都圍繞此一主題展開。此劇對此提出一連串的辯證,且不僅限於單音的論述,反而是在反覆辯證的過程中,提出多樣並陳的複調觀點。這些觀點尤其圍繞在身分固著下的迷失,以及身分擺盪下的困境。
儀式與戲劇的關聯其來有自,人類學者Victor Turner與戲劇學家Richard Schechner都有相關的研究討論。這裡不欲堆砌理論,但由於此劇的切入點與這些理論有許多相呼應之處,彼此交纏而難以二分,因此還是就與此劇相關的論述進行簡單的討論。前文提到此劇「身分交替與轉換的儀式」的自我定位,而身分的脫離本身就是儀式的重要特質。儀式的過程中,會使得參與者從原本現實社會的身分中脫離,並且進入一個身分未定的中介狀態,不會被歸於任何一種身分。透過中介狀態的進入,參與者於是得以顛覆在原有身分底下,僵固的時間與空間配置,不再因為身分而被期待從事特定的行動。舉例而言,此劇將月經的紊亂與停止視為女性身體的非常態,此時雖是女性的身體卻不具備女性身體的特質。演員陳妙音扮演的角色因此得以從女兒的身分中脫離,進入未定的中介狀態,從而挑戰原有的母女關係。
此劇善用身分的中介狀態來製造戲劇的衝突,然而儀式當中之所以讓身分進入中介,目的在於解決在現實中無法直接處理的問題。此劇耽溺在身分的中介狀態,卻沒有回過頭來檢視現實的問題。這通電話之所以開始,是因為這兩個角色在現實中面對的困境:可能就是劇中不斷探討的身分問題,致使他們的失眠。然而,就像是演員高儀庭不願意知道對方的身分,他不欲讓這通電話被固著在因身分而產生的特定關係上,於是這通電話的究竟何以發生,就成為懸置的問題。這種對於知道真相的拒絕態度,既是對於身分關係的反動,但同時反映了某種逃避的態度,現實的身分關係被以一種不可觸的態度視之。在提出問題之後,如果希望真正處理儀式背後的身分困境,勢必始終得回歸現實。唯有直面身分本身的存在,才能讓身分困境有被根本地處理的可能,這是在現有的演出當中,比較少看到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