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覆劇團《憶憶落塵埃》|2022臺北藝穗節(青穗觀察:宋柏成)

臺北藝穗節

▍演出節目:2022臺北藝穗節-覆劇團《憶憶落塵埃》
▍演出時間:08.30(二)19:30
▍演出地點:上樓左轉

文 宋柏成(青穗觀察員)

《憶憶落塵埃》講述的是日治時代慰安婦的故事,一名女性被迫從事慰安婦的工作,後幸運逃出,並且在二十一世紀爭取日本政府的道歉。這樣的歷史敘事背後,牽涉到殖民與解殖的問題,而女性的身體是為殖民者展示權力的場域。以劇中情節為例,面對殖民者支配下的強制性行為,臺灣女性的身體因此被剝奪生殖的能力,甚至被認為是不潔的而加以排斥。直到全劇的尾聲,女性的身體只能以傷痕的姿態,對於殖民者做出控訴,但卻無法得到正面回應。又或者像是最後一個畫面裡,仰躺並敞開雙腿的另一名女性慰安婦,在已經沒有殖民者的情況下,身體仍然被支配著,等待不再到來的殖民者。

然而,此劇雖看似處理宏大的歷史敘事,並且觸及深刻的殖民問題,卻無力在演出中承接如此沉重的歷史命題,反而被歷史的重量給拖走。在導演方面,無法妥善掌握此劇推進的節奏,只是反覆給出強力的重拍。在每一拍都極其沉重而暴力的狀況下,使得每一個情節的輕重之間難以分辨。且這更容易使得觀眾對於暴力麻木,讓傷痛的歷史記憶變得庸俗,觀眾就像是觀光一般而無法嚴肅看待傷痕。

這種現象之所以出現,也需歸因於編劇上多用簡單直接的歷史創傷片段來拼貼歷史,這種對於歷史的展示是流於想像而缺乏現實感的。事件與事件之間缺乏細節與鋪陳,彼此沒有適當的連結與因果,只是為了串連編劇所希望呈現的特定場景而存在,情節存在的目的就好像只是為了建構想像的歷史而服務。此劇雖如前文所述,涉及若干重大的歷史創傷問題,卻無力讓這些問題組成有力的論述。

最後,要進一步追問的問題是,當慰安婦的故事之剩下日治與當代,試問中間的六十年到哪裡去了呢?此劇的歷史敘事在終戰後就跳接到二十一世紀初,留下了長達六十年的空白。難道對於這六十年間的歷史記憶,就什麼也沒有嗎?為什麼此劇對於歷史的想像會出現這種時間的跳躍?劇中對於歷史的想像就好像是認為這些女性受害者是在六十年後才意識到自己的受害,進而去爭取權利,但顯然事實並非如此。此劇假設了單一的歷史事件作為歷史創傷的來源,一切的傷痛都得回溯到特定的歷史事件。然而,歷史創傷更是在歷時性的過程中被反覆確認而成形。終戰後六十年裡,慰安婦的歷史創傷是如何被包含當事人在內的人們所記憶,甚或是如何以不被記得的方式記憶,以致成為後來的模樣,是值得創作者思考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