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潛入意識之海|2022臺北藝穗節《轉譯日常》

臺北藝穗節

▍節目名稱:2022臺北藝穗節《轉譯日常》
▍評論者:維根斯坦的獅子

我們可以從兩種向度認識到《轉譯日常》的空間:一種是對比的;一種是延展的。

本劇巧妙安排了多重的對比、映襯。狹小擁擠的觀眾席與流動自如的舞台、兩名角色黑白相反的服裝配色、舞台亮處的演員與牆面形成的巨大黑影、現場的真實與影像的虛幻、平凡的日常與超脫的想像、空間的有限與意識的無限。

與此同時,舞台也是延展、擴散的。紗幔由牆壁垂墜蔓延至地面,展開無數的皺摺與紋理,隨著演員腳步的踩踏迴旋泛起陣陣漣漪。富有禪意侘寂之美的陳設彷彿一座枯山水庭園,也讓我們的思緒隨之波動。

就在如此的空間裡,「貓」略微笨拙地試圖在這意識之海泅泳,隨著浪潮漂泊而反覆浮沉:時而被現實的波濤打動、時而被想像的漩渦捲入。浮、沉、浮、沉……

演出過程中,說書人不斷從舞台後方的拉門走進,絮絮叨叨地朗讀舞台指示。既像是引水人,帶領我們走入「貓」的心思;同時卻也成為了意識的入侵者,產生間離效果避免我們過份陶醉其中。

我們在這矛盾之中跟隨著「貓」重新閱覽生活,再次解讀語言所指。支離破碎的日常細節,經過戲劇的解構和轉譯開始產生陌生之美。創作者從躍動喧囂不已的現實中召喚幻境和夢,一切既有的認知經過咀嚼反芻,開展出嶄新的意義與詮釋。

坐在舞台下方,我們發現一個巧妙的疊合:我們所能見的視域也恰是圍繞著我們的周遭世界(Umwelt)。難以被掏出的零錢、路邊兜售的一朵康乃馨、火車上嘻笑的人們、……。我們不再止步於對於這些事物表象直覺性的反應,而是隨著「貓」反思自我的意識活動,在再現與澄清的過程中重新審視自我意識的本質。而在這過程中,也反覆印證己身(selbst)的存在。

我們也從這個存有論基礎跨越到認識論。我們很快發現,個人穿越的時間歷程和空間軌跡形塑了我們的主觀感受。無論說書人如何善盡職責向我們宣達辭令,我們也無法真正地成為「貓」。而如同「貓」切身而無可言喻的記憶改變了他對周遭世界的認知,這齣戲劇也猶如一面鏡子反映出每一位觀眾獨特生命經驗。

我從倒影裡看到的是無盡的思念與追憶,是離散後的闕如與虛無。正因為某些事物的缺席,更凸顯了那份重甸甸的存在感。一個人?一件往事?一個國族?一段歷史?那始終沒有出現的思緒對象,就如同劇場裡揮之不去的陰翳,就那樣盤踞在那裡。

劇的尾聲,「貓」放手了。那代表著匍匐上岸的救贖與新生,還是象徵沉入深水的自溺與逃避?

對我而言,那是「貓」跨越了唯我論的侷促,將目光再次投向周遭,關照作為在世存有(In-der-welt-Sein)的他者。即便我們無法踏入他者的意識長河,卻能夠為之移情。據此,我們看到了一個互為主體的世界,使得我們有所寓居。那或許就是我們長久以來尋求的慰藉。

演畢,暗房的門再度被拉開,傾瀉而入的暖陽將我們曝光在真實生活。光線之下的我們無所遁逃:「我們如何在身處的世界找到歸宿?」這一題,就留給所有觀眾了。

《轉譯日常》是一部充滿哲思與詩意的作品,值得放鬆心情仔細品味感受。請隨著「貓」一同潛往心靈幽深之處,尋找屬於自己的那片海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