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瞞你說,我的鼓比我還有個性—訪《如果人生的縮寫是幾張桌子》擊盒工作室
文/Stella Tsai
一個曬了太陽會有不同個性的鼓,一疊只有自己人看懂的鼓譜,一場貫穿人生階段的現代擊樂劇場。
作為今年臺北藝穗節唯一的擊樂演出,由擊樂家謝佩穎、成皓祥,與作曲家許育禎組成的「擊盒工作室」,沒有順著前輩演奏家的順遂路走,反倒挑了充滿碎石荊棘的上坡路,挑戰將伊朗手鼓「Zarb」帶進劇場、透過實驗創作新曲,打造一場充滿聽覺想像的作品《如果人生的縮寫是幾張桌子》。
三年前剛從法國留學回來的謝佩穎,與同樣在法國求學的成皓祥,兩人都曾深入修習Zarb,也希望能在台灣推廣。Zarb 本名為 Tombak,是古波斯的傳統樂器,音色與演奏方式卻與一般的異國手鼓大相徑庭。除了每顆 Zarb 鼓面都是由真駱駝皮打造,材質、大小、鼓皮厚薄的差異,以至演奏家的手指,都會帶來不同的音色變化,甚至會受天氣與濕度的影響,改變當下的音質狀態,可以說是比演奏家本人更有個性的樂器。也因為這樣讓兩人深深著迷,試圖將 Zarb 細膩多變的音色作為創作的啟發與初衷。
擊盒工作室在七月底參與藝穗快閃演出,伊朗手鼓與其他樂器的和鳴,吸引民眾圍觀。攝影/林育全
「多數的樂器都是透過身體觸碰,唯獨打擊樂多半有鼓棒作為中間媒介,Zarb 則是少數可以完全用身體去創造音色的打擊樂器,特別有溫度。」成皓祥笑說,因著這層親密接觸,每個鼓手多少都能摸透自己手鼓的脾性,偶爾練習時發現聲音不行了,甚至能感知要曬多久的太陽才能恢復。「就像在照顧小孩一樣,比主人還有個性。」
兩人與非擊樂背景的許育禎開啟長期且固定的擊樂創作,每首曲目的生成都起自一場實驗,更像冒險。「我常常會拋出想要某個抽象的需求,然後他們就開始四處摸索敲打,製造出我要的音色。」許育禎解釋,聲音很難形容,他們只能竭盡所能地用手邊現有的素材去創造,自創的鼓譜記號與關鍵字寫滿筆記如天書,這場由聲音開啟的創作之旅,本身就是心電感應。
《如果人生的縮寫是幾張桌子》將人生的不同階段對應到「桌子」,從兒時的玩具桌、就學期間的書桌、上班族的工作桌、到充滿心靈寄託的神桌,每一張桌子又再對應到一件擊樂器,透過聽覺的建構,喚起觀眾對人生不同階段的想像與共鳴。象徵人神溝通的「神桌」,他們以布幕阻隔了兩位擊樂家,以音色空靈的手碟代表神、充滿性格的 Zarb 為人,兩鼓互 Jam 的即興演奏呼應人神對話的飄忽與不可預期,時而頻率相合、時而脫鉤,偶爾甚至聽不見對方的聲音;將人類求神問卜時的心靈感應狀態,透過樂器完美演繹。
「其實整齣劇都沒有一張真正的桌子。」謝佩穎解釋,他們不希望用桌子的形貌限制住觀眾的想像,而是透過樂器聲響的替代,讓想像力與聲音共鳴帶大家對應自己的人生樣貌。「音樂就是這樣,我們希望每個人都有自己聆聽後的想像與解讀,最重要的是,任何解讀都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