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浪仔《AnD_I》|2022臺北藝穗節(青穗觀察:林宜勤)
在純愛題材提裡尋找科幻元素的我是否搞錯了什麼
▍演出節目:2022臺北藝穗節-浮浪仔《AnD_I》
▍演出時間:09.01(四)20:15
▍演出地點:濕地Venue-5
文 林宜勤(青穗觀察員)
《AnD_I》是本屆藝穗節裡少見的科幻題材作品,將時空背景建立於未來世界,時至今日,人類除了在製造機器人AI的領域裡達到了新的高度,將人體進行靈肉分離,進而區分為「意識體」和「軀體」,並且在兩者之間相互移植的技術也不再只是空談。
然而隨著科技進步,相關道德難題也隨之而來,如何找到其中的平衡成了新的課題。本劇中我們隨著被半強迫進行意識移植的反政府派作家-安祈羅,一邊帶著新身份去調查事件真相和背後勢力的暗中介入,一邊也要同時處理兩具身體所惹出的愛恨情仇,在「前世今生」全攪在一塊的情況下,主角也有了機會去重新思考現在的自己究竟是誰。
關於本劇世界觀的設定,我自己覺得已頗為完整給個讚,只有一些情節上的轉折上還缺些說服力。如雖然前面挖了很多政府在背後暗中操控的坑,但看到最後會發現其實政府還挺安份的,只是幫忙補個刀而已,真正在搞事的卻另有其人。
另外愛麗絲的行為也有些疑竇,以故事來說愛麗絲一直都是博士身邊的小跟班兼保鏢,但在博士被調走後愛麗絲卻還留在研究室,等到博士被動完移植手術後才想到該去保護他的身體?最後是關於意識移植的困難度,故事中後段的主軸圍繞著要去取回博士的意識體,但就算計畫真的成功,又是誰要負責移植手術呢?撇除掉手術時間花費問題,故事開頭安祈羅的甦醒就說明手術是需要醫生才能進行的,還是愛麗絲的能力有包山包海到這種程度嗎?
另一方面,我覺得本劇稍嫌可惜的點是雖然設定大膽,走了一個科幻風的背景故事,但感覺跟劇本想探討的核心卻沒什麼關係。梳理本劇脈絡,似乎想講的還是脫不了愛情課題,整齣戲繞著「我愛你所以過去做了對不起你的事,那你還願意愛著現在的我嗎?」這點打轉。
但既然都已耗費苦心地建立出了世界觀,大花篇幅談人體意識移植的可能性,核心要探討的卻不是人到底可不可以靈肉分離的活著?既然AI機器人有了意識,那它是否可稱之為人?如果後者答案為肯定的話,是否也已經為前者做出了論述?
我認為這些都是在此設定下相當有趣,並完全值得加以延伸思考的問題,好不容易有此框架,概念卻還在談你愛我我愛你實屬可惜。當然也不是説本劇就完全棄這些議題而不顧,但感覺得出來,劇本核心是明顯在於另一邊的,那再更進一步地說,如果核心並非著重於此的話,那麼這樣的背景設定,是否還真的必要存在?
承上,我認為本劇的一個主要問題,就在於想談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貪多而嚼不爛反倒弄失了真正的命題。舉例來說,戲的開頭不久眾人集結於「傑」的家中,劇本在那場花了相當多篇幅在描繪關於安祈羅和傑的過去,但仔細想一下,這場頗長的戲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和背景設定無直接關聯以外,功能上開頭第一場戲裡安祈羅與爾莎已經做過了類似的事,甚至我認為將劇本攤開來分析的話,傑這個角色在戲裡的存在基本上就是可有可無。創作無限但時間有限,多花一份心力在其他感情的建立上,離本劇的核心就再遠了一分。
最後提一些其他部分的呈現,我自己很喜歡角色們有點帶有龐克風的造型,尤其是愛麗絲是真ㄉ棒。但整體的場景陳設上就有點跟不上這塊,尤其是意識體的塑造應該是本劇中的一個大重點,但現在我只看到了一些散發出詭異光線的塑膠方塊,發給觀眾的綁繩跟球球也沒下文,除了可以當伴手禮帶回家外,有點小小的期望落空。
另外第一個主場景其實地方頗大陳設也不少,原以為每個區塊演員都會演一遍或至少經過,但結果大概只有運用了六七成左右的空間。最後是第二主場景裡,眾人透過螢幕觀察意識體的部分,構想有趣,但由於演員需要面對螢幕,導致演員也會因此背對觀眾,使得呈現效果不佳。後段也有不少重要段落都是透過螢幕來呈現,除了有點虛以外頗有喧賓奪主之感,稍微讓人有些小不滿足,是否還有其他方法用表演取代影像,或者是找出兩者更好媒合的方式,也是可以再思考一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