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放大鏡《快樂放大鏡》|2022臺北藝穗節(駐節評論:黃鼎云)
自我解嘲的尷尬與自娛娛人的幽默-《快樂放大鏡》觀後心得
▍演出節目:2022臺北藝穗節-快樂放大鏡《快樂放大鏡》
▍演出時間:09.04(日)13:30
▍演出地點:EZSPACE共享空間-綠光教室
文 黃鼎云(駐節評論人)
初讀節目介紹時,直覺可能美術、美感教育的延伸應用。透過對色彩想像、創造性互動找到快樂(的感受)的節目。約三、四坪的展間內,七件「作品」(與其說是「作品」,不如說是「簡易的活動或體驗」更為貼切)各據空間一隅。作品之間並無安排特定觀賞流程,動線上也沒有限制,入場隨工作人員(也是創作者)於入場時說明進行方式後,觀眾便各自探索。
由於每件作品都須以「特定互動方式」完成,加上觀眾自行探索的機會與空間指引不明確,幾乎每件作品都需要工作人員再次說明才能進行。舉例來說,一類似占卜活動,觀眾內心思考完問題後須翻牌,得到近似象形文字之塗鴉,但工作人員並不「解牌」,而是要求你想像塗鴉的身體動作,工作人員回後協助拍照紀錄。或是在一整面玻璃牆上,以七秒鐘為限,與其他觀眾接力繪畫的夏天海邊場景等等活動。整體安排上,觀者需透過一定程度上的身體回應,並在「直接做」中找尋樂趣。但即使如此,中間仍不免引發誤會。
其中一件作品為三個紙箱,尺寸約2-3顆頭的大小,高低有別地並列於牆邊。工作人員給一頭燈,邀請觀眾伸頭入內探索,並寫下心中答案。進到第一紙箱,除鋪黑的塑膠袋外,先見兩物:「Second是什麼意思的紙板」與「像垃圾的小紙捲」。帶著不確定的心情進到第二個紙箱,又見一垃圾小紙捲,材料與先前類似,但形狀不盡相同。入第三紙箱,又見一紙捲。前後端詳三箱內紙捲一陣,在答案紙寫下:「船」、「越南春捲」、「垃圾」。
志得意滿的我推敲著當中的樂趣,隨手可見如垃圾的小紙屑因形構觸發不同的物品聯想,創作者真是聰明又幽默。當我「交卷」時,工作人員看著我的答案一臉狐疑,問我為何寫下這些風馬牛不相干的答案。一問下才發現我「看錯方向」,其實只要回答「Second是什麼意思」即可。當下全場笑成一團,略帶尷尬卻又有另類發現的我,突然覺得創造誤會比該「作品」本身幽默、快樂多了。
透過類似美感、美術教育引發的色彩聯想與互動遊戲確實是十分有趣的想法,不拘泥於傳統分類的表演形式,改以「體驗」、「互動」、「解謎」、「類展覽」構織呈現內容,也是今年藝穗節中相當少見的選擇,大方向上相當值得鼓勵。在空間規劃與執行層面上相對簡陋,對於「快樂」也缺乏整體性的想像。要求「直接做」確實能引起身體輕微放鬆後帶來的樂趣,但細節安排上缺乏讓觀者自行探索或甚至鼓勵胡鬧的可能。那放大的「快樂」反而更像是觀者自娛娛人幽默、自我解嘲的尷尬,也讓這支快樂放大鏡的放大效果有所侷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