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詠婕製作✕劉俊德《見笑歌廳秀》|2022臺北藝穗節(駐節評論:楊智翔)
就這樣,又怎樣《見笑歌廳秀》
▍演出節目:2022臺北藝穗節-高詠婕製作✕劉俊德《見笑歌廳秀》
▍演出時間:09.03(六)19:30
▍演出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11樓排練室5
▍演出團隊:高詠婕製作✕劉俊德
文 楊智翔(駐節評論人)
暴雨的那天,渾身濕的我在最後一刻衝進排練室,眼鏡全是雨水,一身狼狽(衣服還在滴)。六大張大紅桌沿著四周擺放,早已接近滿座,桌上各有一位表演者或躺或坐。眼看入口處那桌還剩些許紅色塑膠椅,我秒決定偷偷摸摸坐下,一襲深紫絨布西裝的主持人,突然拿麥克風對我大喊:「有位子都可以坐!」。儘管眼前一片霧茫茫,我仍感受到諸多朝我看來的目光。
突然就是那麼近,我與見笑的距離。這可能沒什麼,但那一刻的侷促感受對我而言十足真實。見笑(kiàn-siàu)在閩南語裡,有羞恥、羞愧的意思,多指行為舉止不受肯定,遭到旁人異樣眼光看待的內在感受。感受的形成至少分為兩種,一種來自別人實際的作為或言行而產生,另一種則是發自內心的體悟。《見笑歌廳秀》表面看來是齣娛樂滿載、笑鬧十足的歌舞秀。一方面笑談表演者自身異於他人的不堪與怪異,那些「見笑」的個人記憶與情境;一方面又期待觀眾反思看來好笑的事件背後,那位遍體鱗傷的個體,心情究竟如何。看到最後,一點也笑不出來。
開場,隨即帶來一段熱鬧歌舞,結合了芭蕾舞步與新創的閩南語歌曲,七位舞者一邊於場中央歡騰繞行,一邊隨著音樂歌頌「見笑」。看來會是個輕鬆愉快的演出,跳得不準確、不一致也沒有什麼大不了。下一段,在主持人的引導下,所有舞者再度踏上大紅桌,反穿連身骷髏裝,再沿著排練室曲面玻璃排排站好,開始練芭蕾。他仔細檢查所有人做得沒那麼好的地方,並強調「要活就要練」。舞者們個個神情謹慎,擔憂驚恐,力求動作能跟上要求,曲線可達至水準。
從這兩段演出,不難發現創作者企圖在作品裡拆毀與顛覆「正常、標準、完美」的單一認知,及給人帶來的局限與監控。陸續登場的段落,是一位位舞者,接續展示其長年以來身體訓練的精實成果,各種不同類型的舞蹈技巧、動作控制的掌握能力。同時,他們也運用全閩南語,訴說著與戀人的不契合、遭受性別霸凌的童年、非男非女的認同處境,及找尋自我的坎坷無力。有些人狀似笑看,實則歇斯底里至瘋癲;有些人說得輕鬆平淡,卻透露著刻意地漠然與笑看。
儘管幾位舞者閩南語說得並非輾轉(lián-tńg,流利之意),為顧及舞蹈動作,敘事也不甚流暢(偶爾為了安插動作,述說會斷在不太對勁的地方,好像話還沒說完)。但對我來說,本作仍具一定的創造性與可看之處。原因在於,創作者找到了新鮮、富含活力的對話對象,也就是歌廳秀裡閩南語的音樂元素。運用諧擬或歪讀閩南語及法語芭蕾術語相似讀音的詞彙,進行語言及身體意義上的詼諧改編與創造,藉此對長年以來身體及意識向外接收而養成的認同體系,提出反動與質疑。作品始終有種「我不一樣,不可以嗎?」幽微的挑釁意味,流動在其中。
不過,較為可惜的是,比起語言精準的近似與改動,一反追求標準、完美舞蹈動作的轉化方式,還未能看到更多與「見笑」題旨的趣味連結與延伸。置入大紅圓桌的場景設計,似乎也與舞作編排的契合度或火花,還尚處探索試驗階段。舞者上上下下的安全度仍須考量外,爬上爬下的過程如何進行、如何轉場,可呈現什麼感受,也尚能再多加思考。最後提一點,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當訴求展現「見笑」的一面,又要袒露真實自我的嚴肅凝鍊時,如何拿捏與平衡觀眾可能的感受變化,及釋放其中飽含的情緒渲染力量,不至於令人陷入疏離遠望的地步,應是本作可再進一步處理或調整的層面。要接納「見笑」已經不容易,要重現與編排「見笑」更是需要肯定的勇氣,相信這件作品不只能這樣,應當還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性,等著被笑、等著被看,並等著被鬆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