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您的瀏覽器看起來不支援 ✪ Javascript ✪ 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 ✪ Javascript ✪ 狀態
:::

❤藝穗總體觀察|2022臺北藝穗節(駐節觀察:田孝慈)

臺北藝穗節

文 田孝慈(駐節觀察員)

2022年在人們逐漸適應了疫情造成的變動後,表演藝術的復甦與被需求在今年的臺北藝穗節裡讓人特別有感。

藝穗節的初衷以開放、自由、不設限的精神作為號召,在沒有評審與篩選機制的條件下,成為有意發展創作的藝術家們能夠表現、表達自我的領地。往往覺得身在臺灣擁有著高度自由的我們,是極其幸運的。人們可以在自己有感的議題上,尋找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而每一年臺北藝穗節的觀戲經驗,也再再讓我感受到這件事。

在今年103場的表演節目裡,舞蹈、音樂、戲劇、音樂劇、馬戲、漫才、脫口秀、肚皮舞、Drag等等,在不同場域輪番上演,讓藝術的範疇與視野更加開闊,亦拉近了常民與表演藝術之間的距離。在生活所能觸及的場域中,有各種不同類型的表演藝術發生,觀眾得以有多種不同的參與形式可以選擇,進入表演藝術領域的入口增加了,觀演關係不再只局限在既定的框架與形式內。

在這次擔任駐節觀察員的經驗中,發現觀眾組成的異質性,同時,感受到非常多創作者對於藝術創作的熱情,既單純又誠摯的一步步落實著心中對於表演的想像,很多觀戲的時刻自己在其中感動著並且深受鼓舞。

從2008年開始舉辦的「臺北藝穗節」,在今年邁入第十五年,配合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正式啟用,擴增更多演出場域,同時也將北藝中心的公共空間及鄰近的行政區域一併納入,台北這座城市成為表演藝術的「大平台」。今年首度合作的場地有士林運動中心的「頂樓SKY足球場」、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的「溫暖小池塘」和「未來廚房」,皆有不同的表演團隊呈現演出,在空間所提供出的氛圍裡,發表獨樹一格的作品。很幸運今年能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的「溫暖小池塘」這個空間看見獲得「創新實驗獎」的《關渡法師的前世今生》,創作者熊世翔靈活的運用影像、走位,突破這個場域帶給人的既定感受。另一個想提及的,是由「邑邑製造」–兩位來自香港的創作者在濕地五樓空間所呈現的《渡》,即便創作者尚在探索創作手法的階段,然空間運用緊繫著敘事而行,觀眾在看戲過程中隨著動線而體會(由於身體行動而生)到作品核心關於「渡」的投射。藝穗節中各類型作品在空間運用上必需「擁抱空間」的特性,往往也是我覺得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有限的裝台時間下於非典型展演場地如餐廳、咖啡館、畫廊與各式生活空間等發表作品,成為對創作團隊來說的部分限制,但同時也在這樣時空的限制中,激發出各個團隊與創作者種種不可預期的創意與巧思,讓有限變成無限。在很多作品裡,都能夠發現場地的既定空間與功能,在創作者的轉化下成為令人驚艷的視覺場景。

如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劉若瑀所說:「......使得大家無論如何、你想做的風格如何,都不用擔心,試就對了、來做就對了......」,參與的團隊帶著生猛、辛辣的作品,刺激與衝撞著臺灣表演藝術領域,並且在藝穗節「不設限」的初衷下,各種不同的觀點得以在這個平台匯集並自由無拘束的發展。《閃開讓專業的來》是獲得今年原創精神獎的團隊「認真練舞中」所帶來的作品,整個觀戲經驗就是在腦袋中時常浮現「這樣也可以?!」卻又同時沈浸在表演者無厘頭又無法預期下一步選擇的新鮮體感裡,她們切切實實的回應了「加辣不切」這個本屆藝穗節主題。

如果我們可以將每一個作品都視為創作者與團隊對於現下社會的回應,那麼展演形式多元的臺北藝穗節即回應了臺灣社會與文化中開放、多元與異質的特性。連續兩週接力賽、馬拉松式的輪番上演各式節目,當中諸多作品造成了表演藝術領域以至於常民生活的擾動,身在其中的我們得以強烈的感受到表演藝術多元發展的熱烈氣息。我著實在藝穗節的展演中遇見諸多保持著原始初衷,並且極具創新與衝撞框架特質的創作者,因此更加珍惜藝穗節這個平台以及於此所發表的每一個易碎的作品。